孤独星人自救指南:在孤独中前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际孤独:和他人隔离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迪利普·杰斯特认为,孤独是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造成的痛苦,而非独处。所以人际孤独可以说是一种社交孤独,是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或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而产生的孤独。

人际孤独者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被动者,他们不能及时融入集体氛围中,习惯于默默地待在某个角落,更像是一个局外人。他们也极少甚至从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很少受到其他人的关注,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感到孤独。

职场新人杨雯就是深受人际孤独困扰的受害者之一。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感到好孤独。”

进入职场在人际关系中备受煎熬后,杨雯终于鼓起勇气向心理医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杨雯,22岁,职场新人。这天下午,她风风火火走进心理咨询室,等情绪平缓些后,才苦恼地诉说:工作这段时间她过得很压抑,如果再不找人倾诉一下,很担心自己会情绪崩溃。职场上,杨雯一直过得很压抑,她在工作中既不会表达自己,又不能理解他人,人际交往出现的严重问题,让她感到非常孤独。

她的家庭条件不错,从小并不缺乏关爱、关心,在学校成绩也很优秀,深受老师的喜爱。按理说,她在人群中应该是活泼开朗,深受欢迎的人。但是,杨雯从小就身处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之中。读书时,与同学相处对她来说一直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她觉得周围人都不可信,许多同学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不是,很虚伪,也很虚假,她因此也很少将心里话告诉别人。

工作后,杨雯在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更加严重。她觉得自己对人真诚,但别人却常常无法理解她的话。这种情况下,她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严重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有时还要别人重复一遍,她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这甚至让她变得惧怕与陌生人的眼神交流。至于像聚会、聚餐之类的群体性活动更与她无缘。

就这样,杨雯觉得自己做事做不好,交流有问题,沟通能力欠缺,给人的感觉就是难以相处。长此以往,她在别人眼中变得越发阴晴不定,她自己也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像杨雯这样的人际孤独受害者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他们深受人际孤独的困扰,既渴望与人交往,却又惧怕人际关系,不知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让他们放弃了与人交往的想法。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因为人作为群体性动物,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纠缠于关系之中,家庭、亲子、同事、朋友等,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社会关系。认识、了解、感悟和把握各种人际关系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必需环节,也是个人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人际孤独也指人们感受到的寂寞,意指与他人分离(和他人隔离)所带来的“孤岛感”。人际孤独者大多不擅长与人交往,并且在与人交往的技巧上习得性无助。他们既缺乏沟通技巧,对他人的人际感觉判断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知怎样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终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所以,人际孤独者不仅需要了解与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还需要提高情绪智力,并做一些相应的技巧练习。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来慢慢调整人际交往模式与认知模式。

1.“觉察力”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

“觉察力”的觉醒是个人改变的开始,也是人际关系改变的开始。因为人如果启动自我调整的功能,做到自我觉察,人际关系和生活必然正向发展。那么自我觉察是什么呢?

自我觉察是指自我概念的觉醒,是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借着觉察,个体将发现真相,重新整合自己且强化对自我的管理。个体的“觉察力”可以提供更多选择,“觉察力”越敏锐,个体的改变机会也越多。虽然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但困难的是原来的很多模式已深入骨髓。觉察提供了整套的方法让我们看到潜意识里那个不知道的自己,打破以往的平衡,走出舒适圈,从而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2.给予理解,寻求深层次联结

人们体会过真正的理解与支持,才会对人际关系更加乐观。所以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给予理解。当我们主动给他人以理解时,即使一时缺乏理想中的联结,也不会长久地陷入孤独中,而是会更耐心、乐观地寻找理想中的联结。深度理解与支持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结,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当然,过犹不及。一味地为他人着想反而可能造成对自我存在感的迷茫,进而影响个体与他人接触的意愿。因此如何把握好度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3.多留意他人的举动,练习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不仅需要真诚、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而学会多留意他人的举动,是改善人际交往最简单的诀窍。有时你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对他人的需求有一些细微的感受,这种需求也许并不明显,也可能转瞬即逝,但是通过观察,你还是可以捕捉得到,并给予反馈。比如如果对方是渴望被关注的,你就可以主动关怀,在满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