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一个人”的状态当成“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很多人不喜欢“一个人”。比如一个人坐公交,因为担心坐过站只好强忍困意;一个人去旅行,拍了好看的照片也无人分享;一个人去医院,点滴快完了,却没人帮忙叫护士……种种情形都让大家害怕“一个人”的状态。
那么,“一个人”的状态就是孤独吗?当然不是。现代社会,年轻人大多追求个性与自由,很多人甚至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自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你才完整地属于你自己,所以“一个人”的状态并不一定就代表孤独。
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并不由哪一种状态决定的。当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感到满心欢喜,那么独处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而当一个人独处时感到空虚寂寞,渴望有人陪伴,那就是孤独了。
“一个人”的状态有时候是一种主观选择,有时候也可能是被迫独处,那么怎样的独处才算是孤独的呢?
总是独来独往的温青,也有这种困惑。
温青从小就个性独立,凡事都不喜欢麻烦别人。高中毕业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到离家乡很远的城市求学。毕业后,温青和大多数追梦的年轻人一样,想要留在这座大城市。没多久,温青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之后,租房、搬家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虽然当地也有关系不错的同学,但是温青从没想过去麻烦别人。
工作后,温青和同事之间,除了交流工作上的事,私下并没有多少交集。她有一个奇怪的原则,那就是不要和同事做朋友。
休息时,温青就自己一个人健身,做饭,阅读,整理自己的家。在她心里,好像根本没有孤独的概念。她非常享受独处的自由,每一天都用心和自己相处。生活中,不论大小困难,温青都能自己解决。就算是水管爆裂,温青也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在温青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事是一个人解决不了的。直到有一天,她要做个阑尾炎的小手术,当她痛得弯着腰,一个人在医院排队时,忽然感到了一丝孤独。这让一向坚强的她有些害怕起来。
这时,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知道后,主动过来陪她。同事还特地带来了自己熬好的粥。温青坐在病床上,吃着同事的爱心粥,同事突发感慨:“一个人独自在外漂泊,外卖再好吃也有吃腻的时候。有时候好怀念家里的饭香味儿,唉,人就是这样,离得近觉得烦,离得远又想得慌。”
温青听着同事不算牢骚的牢骚,心里忽然有些触动。毕业后,她就很少回家,有时确实会想念妈妈做的饭菜。这就是孤独的感觉吗?以后自己还能坦然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吗?
难道“一个人”的状态注定要变得孤独吗?
一个人即使享受独处的时光,偶尔还是会感到孤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社会人,我们都有表达的诉求,也有倾听的欲望。而一个人独处久了,可能会丧失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欲望,这时你可能就会感到孤立无援,因为无人倾听而感到孤独。
那么,这种偶尔的孤独感值得我们警惕吗?我们究竟该怎么判断一个人的状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孤独呢?
要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就要了解孤独的几个特征。
1.害怕主动
孤独的人害怕主动,他们不敢主动联系亲朋好友,可能是怕被人拒绝,也可能是不知道说什么,这会让他们越来越自我封闭。这种人容易患得患失,如果他们主动找人聊天,别人回复得慢了一点,他们便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得罪人了。
2.被动独处
孤独的人会变得很“宅”,不喜欢出门。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这个人性格孤僻,却没有想到他可能是被动独处。因为无论是工作日的业余时间还是周末,都没有人邀约,只好宅在家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孤独,除了他自己。
3.感怀念旧
一个人变得越怀旧,就越容易孤独。因为,总是感慨过去的时光多么美好,就代表了对现状的不满。因为现在的生活总是有太多遗憾,所以才会怀旧。怀旧会让人陷入纠结,越怀念,越孤独,越孤独,越怀念。
4.害怕聚会
孤独的人害怕热闹,不再喜欢参加聚会。在他们眼里,聚会通常是无意义又无价值的应酬,他们甚至还会认为聚会上的人推杯换盏,看似热闹,其实世故到虚伪的程度。这并不是一种焦虑症,而是孤独惹的祸,倘若能融入热闹中,他们就会暂时脱离孤独。
5.沉迷虚拟
孤独的人容易沉迷于虚拟空间里。因为网络中,大家可以戴着面具自由表达,而且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那些网络上的活跃分子,一到线下活动就开始打退堂鼓。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比较害怕表达,才会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