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变好的:如何靠自己摆脱强迫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讲 原因探析:为什么我会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的“树”状模型

本讲将阐述强迫症的原因以及强迫症患者的特殊性格。

心理疏导疗法把强迫症比作一棵树,树叶代表各类症状,树干代表各种“怕”,树根代表过头性格,土壤则代表一个人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棵树呢?一个人出生后,如果受到长期不良的教育或培养,就会逐渐形成过强或过弱的性格,如虚荣心、自尊心过强,而自信心过弱,伦理道德观念过强,对自己、别人要求过高,过于严谨、认真,过于完美主义,依赖性过强,等等。在年龄还小时,这些过头性格一般不会显山露水,但进入青春期后则大有不同。到了青春期,个人的内心冲突会猛烈加剧,既渴望不受约束,轻松、自由,又担心这样的自由会导致糟糕的后果或受到严重的惩罚。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冲突,冲突就会演变为各类心理症状,强迫症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就像火山内部岩浆活动过于剧烈,最后冲破地壳喷发出来一样。一个人的内心冲突无法调和时,就会爆发出外在的症状,不在A处,就在B处。这也是有的求助者症状千变万化的原因。

从树状模型看,强迫症的根源是过头性格,或者说是性格缺陷。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人是由于大脑的神经递质出现问题,才出现强迫症的。因此,他们认为,通过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才能治好强迫症。各说各的理,就把大家搞糊涂了。

那么,强迫症的根源究竟是性格问题,还是神经递质问题呢?

众所周知,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如多巴胺、5—羟色胺(5-HT)等,人们的一言一行也都需要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那么,神经细胞如何连接呢?靠神经突触。但两个突触之间,并非像手握手一样直接拉起来,而是有空隙的。5—羟色胺等各种神经递质就像邮递员一样,在空隙里来来往往传递信息。

持神经递质失调观点的人,是如何解释强迫症的产生呢?他们认为是因为大脑里面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失调,才导致强迫症行为,才导致“钻牛角尖”的。那么,这种解释科学吗?我不敢苟同。虽然我不否认,焦虑可能确实与神经递质失调有关,但我们不能把神经递质的失调当成原因。我认为焦虑是“果”,而不是“因”。那么,什么是“因”呢?我们一直无法丢掉的“怕”才是因。就像一条狗向我们冲过来,我们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会迅速增高一样。我们是先怕狗,肾上腺素才增高的,这样我们腿上才会有力量,才能逃跑,而不是肾上腺素先提高,我们才怕狗的。别人遇到一件事,一会儿就过去了,而我们遇到一件事,三五天都丢不掉。如果长期纠结一件事,一直“怕”,长此以往,神经递质就慢慢失调了。简言之,持续的“怕”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调。也就是说,过头性格导致的丢不掉的“怕”,才是原因。

因果关系搞清楚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也就清楚了。药物治疗调节神经递质,是对果治疗,或者叫治标;而通过心理治疗优化性格,缓解“怕”,则是对因治疗,也叫治本。

大脑疲劳与症状

又有人问,为什么我会揪着“怕”字不放呢?有时候明明知道应该没问题了,但为什么就是不放心?这里就需要大家了解一下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了,特别是关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功能。

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有兴奋和抑制两个状态,类似于我们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白天我们清醒,大部分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抑制性减弱;晚上我们休息,大部分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增强。当然,不是所有大脑神经细胞晚上都休息,那样的话我们命都没了。为什么会做梦?周围有大点儿声音时为什么会醒来?因为还有一些大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在“值班”。

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好,生活很轻松,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就会很协调,像活塞运动一样,一上一下,有机统一。当出现心理困扰时,这个有机统一就会受到干扰,就会紊乱。

拿睡眠来说明我们的症状,道理是一样的。比如,白天大部分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上升,我们工作效率很高。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开始下降,抑制性开始上升,上升到一定水平,就睡着了,再上升一些,就睡得很深了。睡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抑制性就开始下降,兴奋性开始上升,就慢慢醒来了。刚醒来时,脑袋会有点蒙,过一段时间,兴奋性继续上升,人就会很清醒,精力也会很充沛。

如果性格过了头,内心容易冲突,白天已经很累了,到了晚上,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开始下降,本来该睡觉了,但自己还在担忧一些事情,放不下,就会导致兴奋性下不来,抑制性上不去,就很难入睡。熬到凌晨一两点,不经意间睡着了,但因心中有事,睡眠往往比较浅。一旦外界稍有干扰,或睡了一觉正迷迷糊糊时,兴奋性迅速上升,人便醒了过来,很难再睡着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兴奋与抑制不协调。兴奋和抑制都无法上升或下降到位,总是“悬在半空”,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大脑出现疲劳状态。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总司令部乱了,下面的各个分支机构肯定也会乱,就会表现出各种心理或躯体上的不适。

在大脑疲劳状态的基础上,如果“怕”持续存在,久而久之,在大脑皮层上容易形成兴奋区,医学上称之为“惰性病理性兴奋灶”。“惰性”说明这个“兴奋区”不容易消失,“病理性”说明它让人不舒服。这一长期形成的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就是强迫症状较顽固的原因。

如果只是大脑疲劳状态,没有惰性病理性兴奋灶,那可能表现为一般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因为焦虑或抑郁都没有明确的“怕”的对象。如果有病理性兴奋灶,就说明有明确的“怕”的对象。

举个例子,某人关门之后总要反复检查,即使已确认多次且明知门已关好,却仍然不放心,总是怕万一,这可能就是惰性病理性兴奋灶在起作用。惰性病理性兴奋灶一旦形成,思维就会集中在某一点,如盯着某个“万一”不放。

当然,提到惰性病理性兴奋灶,有人不免担心,“兴奋灶”,难道是大脑坏了?当然不是,其实只是功能失调,而非大脑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经过心理调整,内心冲突减少了,功能失调情况缓解了,兴奋灶自然就会弱化,症状也就会自然缓解。

过头性格的表现

既然症状来源于怕,怕又来自性格,那是什么样的性格导致强迫症产生的呢?

心理疏导疗法一般将性格分为强型、弱型、均衡型。

强型的表现是什么呢?好强、好胜、任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我说了算、暴躁、情感丰富强烈、自制力差等。

弱型的表现往往与强型相反,如胆小怕事、敏感多疑、好幻想、有事不外露、积极性差、依赖性强、犹豫、孤僻好静等。

那么,均衡型的表现呢?当然是较为良好积极的特征,如冷静沉着、开朗乐观、积极性强、适应能力好、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好活动、情绪稳定、有自制力等。

性格既然有强弱之分,不同性格的人遇事的反应当然也会不一样。例如,强型的人遇事容易激动、心急,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兴奋,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大脑疲劳。弱型的人有事闷在心里,越想越多,最后也容易导致大脑疲劳。而均衡型性格的人遇事能积极面对,就不太容易出现大脑疲劳。这么看来,强型和弱型虽然很不一样,但都是容易导致大脑疲劳的。很不幸的是,强迫症患者身上往往是强型、弱型性格都有。仔细想来,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能不疲劳吗?大家结合自身想一下,是不是强型和弱型性格都有?

除强弱之分外,在性格的严谨程度上,也有“过”和“不过”之分。

从严谨程度看,人群的性格总体呈正态分布,类似枣核的形状——中间大,两端小。处于中间的群体比较健康,而处于两端者则有过头性格。这个枣核的一端就是我们这些性格严谨过头的人。我们可能拥有令人羡慕的条件、物质生活或是聪明才智。在他人看来,我们应该活得很快乐才对,然而各种辛酸只有自己知道。而枣核的另一端却与我们的过头性格恰恰相反,他们属于过分放纵的人。脸皮厚,吊儿郎当,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讲伦理道德,无规则意识,如街头一些小痞子、小混混或者监狱里的一部分人,就处在这一端。

我们这一端,脸皮薄,胆小怕事、谨慎小心,属于好孩子、乖孩子,时常自卑,偶尔自大,心理素质不够好。那么脸皮厚的另一端呢?他们似乎天不怕地不怕,好像心理素质特别好似的,其实不然。我曾经多次给未成年犯做心理辅导,他们的心态实际上也很不好,表面看似自大,其实内心自卑。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大家心中的坏孩子。

“脸皮薄”与“脸皮厚”的人虽然外在表现完全不同,但其实内在是相差无几的,都是既自大又自卑,唯独缺少的是自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自卑和自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体两面。那些看起来狂妄自大的人,往往是用自大来掩饰内心的自卑。而经常自卑的人,也往往会对自己要求过高,总希望比别人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自大?

如上所述,强迫症患者都是过于严谨的人。那么,这种严谨的性格,是先天的吗?当然不是。

其实,人刚出生的时候,内心是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才慢慢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条条框框慢慢形成。条条框框,就是所谓的规矩。可以说,一个没有规矩的人,是不为社会所接纳的。但是如果这个规矩过于苛刻,条条框框过多,活动圈子过小的话,肯定也会出问题。打个比方,一般人的活动圈子直径是4米,这样他在里面活动相对就比较自如。但是如果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比较苛刻,活动圈子不断缩小,直径甚至到最后只剩下40厘米,那就会处处不自由了。人不是机器,你划定好范围,他便不会出圈。就常人而言,活动直径至少也需要2米,但如果你给自己限定40厘米大的圈子,就会很容易出圈。而一旦出圈,就会陷入自我斗争:“这样做不好吧?人家会怎么看啊!”这难道不是画地为牢吗?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你出圈了,而在于你给自己设定的圈子太小了。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越多,就会越不自由,就越怕不完美、怕万一,顾虑就越多。

这些条条框框一旦形成,就会像紧箍咒一样,时时刻刻束缚着你,那你怎么可能过得好、过得轻松?在强迫症患者身上,这些条条框框非常多,如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睡眠以及身体健康等都有特别的标准或要求。实际上,强迫症患者的很多想法一般人也会有,为什么唯独你陷进去了?就是因为你的过头性格。

那么,心理疏导治疗能起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你通过自我认识,一点点消除你脑袋里的“紧箍咒”,把你内心的“活动圈子”慢慢放大,让你过得更自由些。比如,有的求助者怕自己有乱伦的想法,怕自己看异性的敏感部位,怕异性看出来自己内心的“阴暗”,甚至有时想到比较喜欢的异性,就很自责,觉得不正常。不难看出,他们伦理道德观念有多强,甚至要将自己牢牢禁锢住。那我们能怎么办?只有自己认识清楚这个紧箍咒是怎么回事,然后一点一点把它消除才行。希望大家一两年之后能变得轻松自在,而不要像现在,处处“条条框框”,时时“伦理道德”,多痛苦啊!

神经网络的大路与小路

既然强迫症状和性格有关,那么心理治疗与性格改造有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神经系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解答这两个问题,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神经系统的“大路”与“小路”。

人的神经网络纵横交错,神经细胞通过树突、轴突相互连接,各种神经递质就像邮递员一样,来往于树突和轴突之间。那么,从小形成的性格模式,也就是长久以来习惯化的、固定化的神经系统反应模式,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如果你重复做某件事,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而固定的关系。比如,如果你每天都很生气,感到受挫,觉得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缝合。不该走的小路,你走偏了天天去踩它,最后它变成一条大路了,这就会变成你习惯性的情绪模式。习惯巩固下来,可不就成了性格嘛!总而言之,神经系统是可塑的,这个结论是有生理学研究基础的。

一条“毛毛路”,一天走一个邮递员就够了,但由于我们性格的问题,一天走了一百个邮递员,就会把小路踩成大马路。而本来一天该走一百个邮递员的大马路,邮递员却也走偏了,九十九个邮递员都从“毛毛路”溜走了,只剩下一个在走正道,大马路慢慢就荒芜了,变成了“毛毛路”。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组织的连接和这个是类似的。越关注某个部位,这个部位的“邮递员”就会增加,你就会感觉不舒服。越关注,就越觉得似乎真的有问题,甚至比真正生病的感受还逼真、还难受。如果有个人说,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我们不能怀疑当事人的感觉,更不能说“你装的吧?”他的不舒服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是病由心造而已。

靶器官强迫症是这个原理,习惯性的强迫思维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能逐渐调整思考的角度,不再恐惧、焦虑了,神经递质自然会慢慢改变,走偏的大路就会变成小路乃至消失,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或者不良的条件反射会慢慢淡去,正常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恢复。原本该走的大路,后来变成了“毛毛路”,我们就出现了心身症状。随着调整,这条“毛毛路”的邮递员逐渐多了,“毛毛路”就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模样,变成大路了。有的事情,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而不该像现在这样成年累月地为之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