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史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夏商西周史丛考全本质检

殷王权在同神权斗争中发展起来,与殷王室的经济发展有关系。由于殷王室可以较多地支配各部族的劳力、收取贡纳,所以它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殷王室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垦田,“受禾”、“足雨”的卜问,反映了殷王室对农业收成的关心。卜辞还有不少“眚㐭”的记载,可见殷王室拥有不少粮仓。殷墟曾出土有数百件集中堆放的石镰,殷王室拥有的农作物数量一定不少。殷墟出土的铜器、骨器等作坊遗址,说明殷王室还拥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殷王逐渐冲破神权的桎梏。殷王选派王室人员担任贞人,以打破各部族代表的垄断局面。武丁时的贞人韦,卜辞又称“子韦”768,祖甲时的贞人洋,又称“子洋”769,廪辛时的贞人何,又称“子何”770,壴又称“子壴”771。这几位贞人都是与王室关系甚近的多子族首领。除此之外,殷王还派亲信大臣直接去占卜,如祖庚卜辞“辛未王卜曰:余告多君曰般卜又祟”772,即让般去进行占卜。有时殷王也亲临占卜场所,如武丁卜辞:

癸酉卜永贞旬亡咎。王占……率矢于卜。

丁丑贞王于卜方。773

这两例是武丁卜辞。殷王对于贞人的占卜并不放心,有时候就自己进行贞问,如:

壬戌卜宾贞,王卜曰子其隹丁冥,其隹不其

乙亥王卜中延。

辛丑王卜延。774

上引第一例为武丁卜辞,其他为庚甲卜辞。王亲自卜贞的卜辞在武丁时期还比较少,以后便逐渐增多。

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殷王也力图削弱诸部族的影响。武丁曾经“三年不言”,靠了“夜梦得圣人”的计谋,才选拔出身卑贱的傅说执掌大权775。任用傅说不是靠贞人的占卜,也不是出于贞人的意志,而完全是殷王意志的体现。选用一位服苦役的“胥靡”,而不是一位部族首领,这本身就是王权对族权斗争的胜利。“梦得圣人”的计谋一方面说明神权势力之大,以致殷王不能公然任用官员,另一方面也说明武丁颇有心计、善于斗争,他利用神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到了殷代后期,对族权的打击更为强烈。

从卜辞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权的逐步提高和贞人地位的下降,如卜旬辞例:

癸未卜宾贞,旬亡咎,三月。

癸未卜王在丰贞,旬亡咎,在六月。

癸卯贞旬又祟,王亡咎。

癸亥卜黄贞,王旬亡咎。

癸巳王卜贞,旬亡咎。王曰:吉。在六月甲午彡羌甲。隹王三祀。776

第一条为武丁时期卜旬标准辞例,是由某位贞人卜问整个殷王朝是否有灾祸。第二条是庚甲卜辞,虽然还是卜问整个殷王朝是否有灾祸,但发布者已经是殷王了。第三条为武文卜辞,指出即使整个殷王朝有灾祸,王也无甚妨害。第四、五条为帝乙卜辞。第四条不是卜问殷王朝,而是卜问殷王个人有无灾祸。第五条不仅贞问者是王、发布占辞者为王,而且还记上“隹王三祀”,即殷王在位年数。大体说来,前期的卜旬是对整个殷王朝负责的,后期则是对殷王个人负责。武丁时期习见的“古王事”为处理殷王朝的军政大事,后来则变为“古朕事”。如祖庚卜辞:

甲戌卜王,余令角帚古朕事。777

这里的余和朕均为殷王自称。“古朕事”即处理我所委派之事,是对殷王个人负责的。

前期卜辞多为贞人卜问殷王朝的军政大事,关于殷王的卜问并不占很大比重。后期卜辞则几乎全是关于殷王的占卜,就连记事性质的卜辞也唯殷王马首是瞻。如乙辛卜辞:

甲午王卜贞,,朕祈,余步,从侯喜正人方,上下示受又,……告于大邑商,在畎。王曰:吉。在九月遘上甲,隹十祀。778

这条卜辞由王亲自“卜贞”,大意是为我准备举行祭,我将进行祈祷祭祀。我将统率侯喜征伐人方,上下神祇定会给予保佑,使我不会遇到灾祸。我在大邑商的畎地进行祷告。王的占辞为“吉”。这次占卜的时间是殷王十祀的九月,正逢祭上甲的日子。这条卜辞自始至终充满着王的威严,体现了王的意志。

王权与神权之争,有时还采取激化的矛盾形式。如武丁卜辞:

癸丑卜贞,执子。779

贞人之子被拘执,这是对的打击。卜辞里有“执壴”780的残辞,似为逮捕贞人壴。卜辞中的“烄”、“烄781等是焚人祈雨之祭。乙辛卜辞有“戊申卜其烄永,毋雨”782的记载,卜问是否将贞人永作烄祭的牺牲。

文献记载表明前期殷王对神灵颇为尊重。例如武丁在祭祀时“有飞雉登鼎耳而呴”783,使武丁很害怕。到了后期,殷王对神灵就甚不以为然了。如: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784

据记载武乙在狩猎时遭雷击而死。这在贞人看来,自然是武乙侮辱天神的报应。《殷本纪》于众多的殷王当中独独记载了武乙的死因,这当是贞人以武乙之死为快,因此注意记载而得以流传的结果。后期殷王对神灵的怠慢还可以从卜辞里得到证明。“王”卜辞是贞问王要不要亲自去参加祭祀。这类卜辞以乙辛时期最多。这说明殷代末期,殷王已经不经常参加祭祀,所以周武王所列举的纣的罪状中就有“民弃厥肆祀弗答”785一条。殷代前期偏重于祭神,特别是自然神,后期则主要祭祀祖先并特别重视父辈的祭祀,神灵的圈子大大缩小。前期卜辞里,殷王名号仅以祖、父、兄等连上天干称之,如祖甲、父乙之类。这和当时的普通贵族的称谓并没有什么区别。后期殷王则冠以康、武、文等美称,称为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后来又将上帝名号拿来,称帝乙(卜辞称文武帝)、帝辛。这不仅反映了王权的提高,而且反映了神权也在发生变化。武丁时期的帝,基本上是自然神,到了殷代后期则逐渐转化为人世间祸福的主宰,成为具有某种人格的至上神。殷代最后的两个王称帝乙、帝辛,就标志着这个转化的完成,也说明了王权已经和神权相结合。殷代的王权与神权之争以王权的胜利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