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考释两篇
释“不黾”
卜辞习见的“不黾”究竟为何义,这是众说纷纭的一个老问题。孙诒让释“不绍龟”,指不命龟1213。许敬参释“不契龟”1214。胡光炜释“不鼅”,假为不踟蹰1215。唐兰释“不才黾”,犹言不再墨1216。郭沫若释“不镘黾”,指兆墨之鲜明1217。于省吾释“不午黾”,假为不啎冥,言兆璺不冥闇1218。杨向奎释“不玄冥”,指兆璺不模糊1219。郭、于、杨三家之说大旨相同,特别是杨说晚出,考证颇详,论者多首肯。自杨说发表以来二十多年并无新的释解出现,“不黾”即指兆璺不模糊之说几成不刊之论。
但是,究其实际,关于“不黾”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
第一,论者说这三个字为兆璺旁边的刻辞,这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甲骨或是甲骨的拓片上都看不出“不黾”和兆璺有什么联系。退一步说,假如这三个字指兆璺不模糊,那么就必定会有关于兆璺模糊的占辞,犹如习见的“吉”和“不吉”、“用”和“不用”一样,有“黾”和“不黾”相对应。然而卜辞中,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黾”之例,而只有“不黾”或“不”。这一点从反面证明了这三个字与兆璺并无关联。
第二,论者关于的考释都不能令人信服。释为绍、契、鼅、镘诸说都没有提出根据,故均不可信。释为午、才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虽然从从,甲文“午”有作者“才”有作者,但是并不能把整个字释为“午”或“才”。释为玄之说,没有注意到“”与“玄”的字源区别。玄字从幺。《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玄有幽远之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1220玄孙之称即用了玄之本义。字并不从幺,而是从糸。甲文除假作“午”之外,一般都作偏旁糸使用。字既不从幺,故与玄字无涉。
第三,诸家释为黾,可从。但读黾为冥却是值得商榷的。黾的古音为蒸部字,后世音变甚多,汉时音蔑,魏晋隋唐时音猛,宋时音冥,近代以来音免若敏。而冥字古音为耕部字,与黾音并不相近,所以读黾为冥是没有根据的。
以上三点说明对于“不黾”的意义,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今试献一说,以备专家参考。
从从,当楷为䌶。䌶,《玉篇》同缁,《礼记·檀弓》:“爵弁绖䌶衣。”《释文》:“䌶本又作缁。”䌶、缁古音均为之部字。在卜辞中,当读为再。这不仅因为“再”亦是之部字,而且因为从字本身看亦含有“再”的意思。古文字中,从糸之字常有延绵之义,如继、续、绍、绕、绵、缠等。甲骨文“孙”从子从,为子孙延绵之义。《合集》585:“丁巳卜王,余勿彡。”此为武丁时卜辞,“勿彡”即不再进行彡祭。从糸从才,才亦声,它和“在”字是有区别的。唐兰虽说认为当读为再,但是却误以、为一字,似未能细察两者的区别。与再,音相同,义相涵,在卜辞中读“”为“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再释“”字。
为蛙之象形古文。蛙古文作,乃是从黾圭声之字,所以释为黾是可信的。《说文》:“黾,鼃黾也”;“鼃,虾蟇也”。虾蟇即青蛙。蛙古称苦蠪,合音为鸿。《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即指蛙撞进了渔网1221。鸿从工音,为东部字。从圭之字亦常为东部字,如“封”字即是,《说文》“封”的古文作“圭”,然则从圭之字即从封声,其字在东部。在古文献中从圭之字与从用之字常通假。如庸即通封。《汉书·司马相如传》之“庸牛”即今文之“犎牛”。《商颂·那》之“庸鼓”即封鼓,指大鼓。蝇字从圭,古音读如“用”。卜辞里的黾亦有可能读为“用”。这种从古音韵的考察而来的推测,证之以卜辞的文义,可以说明这推测是正确的。《合集》809“王曰吉,黾”,《合集》9187“我黾五十”,《合集》39551“庚子……黾自上甲”,上述三例中的黾均当读为“用”。《合集》17953之“不其黾”即不其用。组卜辟“乙丑卜,令阱廌,不黾”1222,“不黾”即不用。显而易见,上述例证中的黾若读为冥,那是无法通释其义的。
综合以上的讨论,可以断定“不黾”在卜辞中应读作“不再用”。
“不黾”这个习见的成语和占卜有什么关系呢?
过去,关于甲骨文的著录大多数是破碎的残片,完整的龟版和兽骨很少,这样,考释者就不容易了解“不黾”在整个龟版、整块甲骨上的位置和作用。《丙编》出版之后,人们才较多地见到了整版甲骨的全貌。现将《丙编》中关于“不黾”的著录情况汇集如下表,然后再作分析(符号A代表“不黾”,B代表“不黾”)。
从“不黾”在龟版上的位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绝不出现在卜辞较多的龟版,或者是卜辞拥挤的地方,而往往在大片空白处的中间或其边部。二是它有不少是刻在最末一条卜辞旁边的。三是有“不黾”或“不”的龟版背面大部分都有卜辞,有的竟达十几条之多,如前引的丙422(《合集》140)、丙547(《合集》1076) 就是两版典型例证。上述特点,不仅龟版如此,卜骨亦然。例如《殷虚卜辞综述》图版拾载善斋藏骨第5228 片(《合集》9968),其正面中部偏左有“不”一条,其背面有卜辞一条。又如《合集》15960片为卜骨,正面有“不黾”一条,背面有卜辞三条。
“不黾”读如“不再用”。其实际意义是表示尽管甲骨的正面还有空白,但却不再刻写使用了。如果还要用这版龟甲或这块兽骨的话,那就只能在其背面刻写使用。从卜辞记载分析,载有“不黾”或“不”的甲骨背面的卜辞的刻写时间均在正面卜辞刻写之后。如丙345 片(《合集》13793)载有卜辞两条、“不”三条,占卜的时间是癸亥和癸未两天,其背面为丙346 片(《合集》13793),载有卜辞三条,其中两条没记时间,内容是“贞乍芻雨”,“不其[雨]”,为祈雨的占卜,另一条卜辞云“翌戊子雨”,显然与前两条同为一日所卜。戊子为癸未之后第六日,称“翌戊子”,可知是为丁亥日所卜。这说明背面卜辞是正面占卜之后的第五天才占卜刻写的。在甲骨空白处刻上若干条“不黾”或“不”,这和现在某些公函的空白盖上“此处空白”印记的作用是一致的。《合集》17745为一块不大的卜骨残片,可是却有五条“不黾”分布在四角和中间,犹如盖上了五个“此处空白”的印记一样。从卜辞著录的情况看,有“不黾”的残片往往没有别的卜辞,整个拓片都是“不黾”的“一统天下”。过去人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原因,现在明白了“不黾”的含义也就清楚了这原因。我们由此还可以推想到,这些甲骨残片如果拼对复原的话,它们一定是在有不多卜辞的甲骨上的。这对甲骨缀合当有一定启发。
甲骨正面为平滑密质组织构成,易于刻写;而背面不仅多为疏松粗糙的海绵状组织,而且有不少钻凿烧灼痕迹,所以背面是不易刻写的。为什么有“不黾”的甲骨在刻了为数不多的几条卜辞之后即刻上“不黾”,宣布正面不再使用了呢?这当与武丁时期著名贞人的显赫权势有关。前面我们列表统计了《丙编》中有“不黾”的龟版情况。这些龟版上所记贞人最多的是,其次为、争、、亘、永。这六位都是武丁时期最常见的贞人。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在占卜几次之后便在甲骨上刻上“不黾”,宣布不再使用这甲骨的正面了。这一方面表示了自己占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不让别的贞人插手其占卜。据统计,武丁时期的贞人有七十多位,能够发布“不黾”命令者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这反映了当时的贞人集团中是有等级的。“不黾”的释读对于研究武丁时期贞人之间的关系也当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