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章 荀子

荀子,名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其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到秦王政九年(前238)间。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他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开始游学于齐国都城稷下学宫,后又再次入齐,前283年至前265年间,他在这里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享有很高的声望。这里说的祭酒,指学宫中名望崇高的、在祭祀时举酒祭神的老师。

前285年,荀子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但当时的齐湣王听不进荀子的建议,荀子只好离齐去楚。荀子西游于秦时已是中年。他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他会见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在赞扬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荀子·强国》,下引《荀子》只注篇名)的同时,建议秦昭王重用儒者,实行仁义,表达了自己隆礼、尊君、爱民、实行王道的立场。但荀子终因得不到秦国的重用,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离秦,二度至楚。楚相春申君黄歇委之以兰陵令(兰陵在今山东莒南)。此间他曾遭到诽谤而来到赵国,与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主张“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王制》)。不久,他仍回到楚国,复被任命为兰陵令。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被免官,从此他便定居兰陵,专门从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

荀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以及从事教学。他的学生很多。他善于吸收和批判诸子百家的学说,汉代儒者所习的《诗》《礼》《易》《春秋》都有他的一派的授受渊源。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但多有重复,经刘向校雠,定为三十二篇。其中大多出于他本人的手笔,少数篇章是他的学生的记述。与《论语》等儒家语录体著作不同,《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