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十二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柏拉图的《理想国》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柏拉图的这本书——《理想国》。“理想国”是中国对柏拉图这本书的传统翻译方式,一般的英文文献里面,就把它称之为“Republic”(共和国),或者有人翻译成“治国篇”,讲一个国家应该怎么样治理。当然我们要指出,“国家”这个词在历史过程当中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古希腊,并没有我们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它有的是城邦,一个城市的公民构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但是,因为这样一篇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的对话,最终谈论的是要如何建立一个最好的、最理想的人类政治共同体这个主题,所以中文世界历来把这本书翻译成为“理想国”,就是情有可原的了。

我们刚才说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各个古典文明好像突然发生了飞跃性的突破。苏格拉底、柏拉图主要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再加上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构成了希腊文明的一个高峰。亚里士多德之后,整个希腊文明也开始衰败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拉斐尔有幅名作《雅典学院》。雅典学院是柏拉图在雅典建立的一个类似于学校的地方,招收了很多弟子一起讨论问题,进行研究。柏拉图有很多弟子,这些弟子里面,后来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气质和思想倾向向来和柏拉图非常不同。很多人都知道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吾师和真理不是一回事。

这幅画的中间是两个人,一个人在指着天,一个人在指着地,指着天的是柏拉图,指着地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一个充满了浪漫奇想的人,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诗人气质浓厚的人,虽然他在自己的著作里非常排斥诗人,总之他从很多方面来说是个凌空蹈虚的人物;而亚里士多德是非常注重现实世界、注重现实经验的这么一个人物。《雅典学院》展示了两个人的不同风格,这是非常有趣的事。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普遍的学问,因为它关注的是宇宙、是人生、是世界最普遍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哲学又非常具有个性。柏拉图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文人。他的很多哲学著作,同时也是非常优美的文学著作。柏拉图有诗人的、充满了浪漫幻想的一面。同样在中国,看荀子、孟子的作品,和看老子、庄子的作品感觉也会非常不一样,后者也经常给人一种充满了浪漫奇想、汪洋恣肆的印象。

我们举个例子,柏拉图有一篇对话《会饮篇》,这是非常著名的一篇。会饮,就是大家一块儿喝酒,一块儿聊天。《会饮篇》里面很多人讨论爱,讨论人的情感。各种各样的人一起来讨论,包括雅典当时非常著名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在后世的形象不光是来自柏拉图,也来自色诺芬回忆老师的《回忆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写的剧作《蛙》中也呈现了一个略显可笑的苏格拉底形象。

《会饮篇》中,在场的人讨论爱,有人说了一段寓言:从前,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人非常厉害,有两个头,身上不是四肢而是八肢,力大无穷,又有着非凡的能力,他因此非常傲慢。而神也觉得人如此了得会威胁到自己,所以最后干脆想了一个办法,把人一劈为二。人就变成只有原来的一半了,对神的威胁也就少了。而人被劈为两半之后,总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总是要不停地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今天西方人要讨好自己的爱人时,就说她是my better half,还不光说是my another half,而是my better half,那个比我要更好的另一半。这种说法就是来源于柏拉图的这篇对话。

我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谈《理想国》,一个是它的基本哲学立场;另外谈谈《理想国》对它试图要建立的那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是怎么构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