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存款业务
存款业务是银行负债业务的基石。国内绝大多数银行的存款余额占全部负债余额的50%~80%,所以,国内银行业过去一直有“存款立行”的说法。虽然前几年在同业业务发展起来后,存款业务的重要性一度有所降低,有些银行从业者甚至喊出了“资产立行”的说法,但是,随着2016年以后“金融降杠杆”政策和流动性匹配率监管的推进,更多的银行开始回归重视存款的发展路径。
1.2.1 存款的分类
存款按照存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信只要是有银行账户的人都明白二者的区别。定期存款还可以按照久期的不同分为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等。另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存款,包括:通知存款、协议存款和结构化存款等。
通知存款本身是介于活期和定期之间的一种无固定期限的存款,存款人必须预先通知银行方能提取。在我国常见的是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通知存款按日计息,利率视通知期限长短而定,一般高于活期、低于定期存款。
协议存款是银行与其他机构法人或法人授权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约定存放利率,办理的一定期限、一定金额以上的存款业务。由于机构法人掌握的资金量大,所以谈判的筹码就多一些。最终机构能够拿到的协议存款利率远高于银行给出的普通存款利率,而且除此之外可以得到很多流动性的支持。
协议存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余额宝。余额宝背后对接的是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这个货币基金和很多银行签订了存款协议,要求银行提供相对较高的利率,但是又要求提供实时赎回的便利。这种存款只针对机构客户,普通储户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错误认识,很多人认为储户购买了某宝或者某货币基金,银行吸收的存款就减少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误解,储户将存款转化为某宝或者某货币基金的时候,实际上是钱从个人存款科目转移到了公司存款或者同业存款科目。所以,银行业总体的存款不会减少,只是负债的成本可能会上升。类似地,购买股票或者购买国债也都不会减少存款总量,只是存款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或者机构账户上。
最后要介绍的一类是结构化存款。结构化存款是一种将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化存款通常可以保本,利息可以有保底利息,也可以没有保底利息,但是一般最高可能的收益率会远远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率。具体的产品设计大概是这样的:当用户购买了结构化存款后,银行实际上是把吸纳的资金存了定期,然后通过把定期存款应得的利息用于买入一种衍生品,比如黄金看多期货或者黄金看空期货,如果压中了正确的衍生品,那么从衍生品获得的额外收入就会计入对客户的利息。
除了按照存期划分,银行的存款还可以按照客户的性质分为:对公存款(公司存款)和零售存款(个人存款)。这两种存款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对公存款,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存款。由于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比较大,所以,对公存款的活期占比较高,且相对稳定。
另外,对公存款本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对公贷款派生的。举个例子,当企业A向银行B贷款1亿元进行新生产线建设,银行B放贷后,通常企业A并不会马上把这1亿元用完,比如只用了5000万元支付厂房建设费用,剩下的5000万元用于生产设备采购的款项,需要等厂房建好才会使用。那么这期间,B银行就会要求A企业把暂时不用的5000万元存放在银行,重新变成对公存款。这种现象就叫作对公贷款的派生存款。而零售业务基本不会出现这种贷款派生存款的情况。相对来说,零售客户更注重存款的收益率,不太注重流动性管理,所以一般银行零售存款的活期占比会低于对公存款,但是也有个别相反的情形。
1.2.2 如何评估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
前面分析过存款对于银行的重要性,存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也就间接决定银行的利息收入。所以,如何评估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一项基本功。
评估标准:数量和质量
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主要考察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所谓数量就是吸收存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增速;所谓质量就是银行吸收存款的直接成本。对于数量指标,可以比较较长一段时间的存款增长率;对于存款质量,则可以横向对比不同银行的存款成本。
首先,考察主要银行从2008年到2017年的存款增速情况,见表1.2。从表中不难看出,主要银行的存款增速中,四大行的年化增速明显偏低。而考察的9家银行中,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存款增长是最快的。
表1.2 2008—2017年主要银行存款增速
续表
虽然股份行的存款增速远高于四大行,表面上看股份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更强,但是,如果考察存款成本,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从表1.3中不难看出,谁的活期占比高,就意味着谁的存款成本低。很显然,工行、农行、建行和招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远强于其他几家。不要小看几十个基点的成本差距,以兴业银行为例,2017年年报存款总额约3万亿元,成本比招行高62个基点,相当于仅存款利息就要多付出30000×0.0062=186(亿元)。
表1.3 主要银行的存款成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客户为什么要存活期呢?很简单,主要是为了获得流动性。一家正常经营的公司,平时存在大量的资金进出,主要包括采购原料,给员工发工资、奖金,报销员工的销售开支,支付租金等,所以通常公司账上会趴着大量的活期资金,以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应付经营。因此,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银行对公存款活期占比都要高于零售存款活期占比。少数的例外中,因为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零售存款数量远低于各自对公存款数量,所以也不具备代表性,剩下唯一的一个特例是招商银行。
独树一帜的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是上述主要的大中型银行里面最特别的,它本身的网点密度跟四大行比相差甚远。但是,仅仅依靠大行1/10的网点,就做到了1/6的零售存款,而且零售存款的活期占比远超其他银行。如表1.3所示,招行是唯一的零售存款活期占比超过60%的银行,高达72.64%。
一直以来,招行超高的活期存款占比使银行股投资者百思不得其解。按照某些投资者的话说,现在傻瓜才存活期,难道招行的客户都是傻子吗?他们不知道可以存余额宝?其实,只要深入分析招行的客户资产分布,就可以找到线索。根据2017年年报,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高达60000亿元,是零售存款的4.61倍。其中,不到2%的高净值客户(金葵花以上)占有82%的AUM。
知识链接:AUM导向的零售管理体系
AUM是Asset Under Management的缩写,即资产管理规模,这里的资产包括存款、理财、基金、债券等。AUM导向,就是放弃过去对银行员工的存款考核指标,转而用AUM指标。招行是国内银行中首个放弃以存款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银行。讲到这里,肯定有投资者不理解,为什么放弃追逐存款反而成就了招行超高的活期存款占比?其实很简单,银行揽储的时候,通常是要给客户更高的利息,越是考核存款金额,存款中定期的占比就越高。而反观招行的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两大类:
第一,主动性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高净值客户。高净值客户日常对资金有较强的流动性需求,而目前多数T+0基金和理财产品都设定了每日金额限制,一般常见的是1万元。少数几个T+0产品的流动性释放能力有限,所以高净值客户宁可在活期账户放一些存款,也要保证流动性的充裕。
第二,被动性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集合期和间歇期。招行会设计一些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而每期产品之间会有一定的空档期,同时这些短期理财产品本身有几天的募集期。由于这些高收益的短期产品总量不足,所以想买到的客户必须在开放的第一天足额购买,那么在集合期就只能按照活期处理了。
虽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可以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但是总量问题仍未解决。因为更多的客户资产被配置到了理财和基金上,存款总量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也恰恰是AUM导向的高明之处。由于招行不再强迫客户配置低收益的存款,而是鼓励客户配置收益相对更高的理财产品和基金,无形之中提升了客户的体验,会吸引客户将更多的资产转移到招行来。2018年招行的AUM高达6.8万亿元,是零售存款的4倍。所以,正是放弃追逐存款的AUM导向考核体系,反而推动招行在零售存款上取得了显著的优势。而且,其他银行如果想要复制AUM考核体系,短期势必造成零售存款增长乏力,甚至倒退,这是多数银行无法忍受的。所以,短期AUM导向的考核体系,可以作为招行的一条“护城河”,保护招行的存款成本优势,进而维持较高的净息差。
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对流动性管理的需求远高于普通用户,这就意味着这些高净值客户需要留更多可以随时提现的资产。他们的流动性管理需求远远超过了T+0基金能够支持的额度。他们也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多个T+0基金之间调拨资产。所以,活期存款是满足他们流动性管理的最佳途径。除此以外,高净值客户更多地倾向将自己的资产配置到银行提供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而这种理财产品通常会有一定的募集期和两期产品之间的间隔期。那么,在募集期和间隔期,客户的资产就会以活期的形式体现。
正是由于招行放弃了拉存款,将考核转换为更贴近客户需求的AUM指标,并为各层次客户提供丰富的财富保值增值工具,增加了客户的黏性,才最终在报表上体现卓越的吸储能力。正如笔者曾经说的:“招行的目标从来只有一个:追赶客户的脚步,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而活期存款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对招行的馈赠。”
1.2.3 和存款相关的指标
既然谈到了存款,就不得不介绍几个和存款相关的术语和指标,了解这些术语和指标有利于理解银行的经营特点。这些术语包含:M0/M1/M2,存款准备金,存贷比等。
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
首先来看M0/M1/M2这一组,这一组指标其实是用来衡量货币流动性的。其实除了这三者以外本来还有一个M3,但是由于平时我们很少提起M3,所以也就渐渐被大家遗忘了。这些指标的具体定义如下:
M0=流通中现金,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和居民持有的现金之和。
M1=M0+企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机关团体的存款+农村存款。
M2=M1+企业的定期存款+个人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的保证金。
这些指标各有不同的含义,从侧面反映经济的态势。M0反映的是流通中的现金量,是最狭义上的货币供应量,也是央行直接发行的钞票扣除银行留存的现金后剩余的部分。M1又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它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M1和社会商品供应量之间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如果M1增幅大幅超越商品供应量的增幅,就会带来经济过热,反之就会带来萧条。M2又叫作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如果M1增速大幅高过M2,则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反过来,如果M2增速过高、M1增速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可能有资产泡沫。
在这组指标中,M2和银行的关系最大。这是因为在整个货币体系中,M0的量是非常小的,以2018年8月央行披露的数据为例:M0共计7.06万亿元,M1有53.83万亿元,M2则有178.87万亿元。M2基本上约等于银行体系内存款的数量,也就约等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所以,M2的增速也就可以近似看成银行的存款增速和资产规模的增速。
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因子和息差因子共同决定了占银行收入大头的净利息收入的增速,而最近两年一直在谈的金融降杠杆,说的就是要降低M2的增速。也就是说,在“降杠杆”的经济环境,银行规模增长的因子下降是无法避免的。
存款准备金:控制货币供给的“蓄水池”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前面在讲到派生存款的时候提到过,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通常会重新存放在银行形成派生存款。在极端情况下,一笔存款可以派生无限量的贷款和存款,这样会造成M2激增,这肯定是央行无法容忍的。所以,央行说:“不行,你们每吸收100份存款,就要缴存若干份到央行作为准备金。”那么在极限状态,一笔存款可以派生的总存款为(存款准备金率设为12%):
1+0.88+0.882+…=(1-0.88n)/(1-0.88)≈1/0.12≈8.33(倍)
所以,可以看到存款准备金相当于一个控制广义货币的蓄水池。当市场流动性泛滥时,央行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而当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流动性。在我国的外汇政策下,这个蓄水池的作用更明显。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度,每一笔外汇从境外进入境内,不论是外贸赚取的还是国外机构汇入的,都需要按照汇率转化成人民币。所以,在外资热钱进入中国的时候,为了防止热钱兑换的人民币增大流动性,吹大资产泡沫,央行就通过存款准备金这个大蓄水池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
存贷比:审视银行盈利水平的指标
“存贷比”其实应该被称为“贷存比”,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考虑,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付息是刚性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存贷比这个指标实际上已经不是强制性指标了,但是如果存贷比很高,实际上也反映了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无法支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这是因为存款不够的时候只能通过同业拆借和向央行拆借来满足负债需求,而同业拆借的成本和央行借款的成本远高于存款的成本,过多使用拆借负债会显著压低银行的净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