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银行的负债业务
1.1 负债概述
想要了解银行的主营业务,首先就要从银行的负债业务谈起。银行负债业务的主要目标就是给银行提供放贷用的资金。现代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借贷不同,平时我们借钱给亲戚朋友是用我们自有的资金,而银行放贷的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有的,多数是从个人或机构吸纳或拆借过来的。
银行本身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从社会上吸收闲散资金并贷给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或个人。如果把银行比作一家饭馆,负债业务就是饭馆的原料采购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材料,自然很难做出一桌丰盛的大餐。如果负债业务比较弱,银行的其他业务自然也不好开展,这二者是一样的道理。
而考察一家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优秀还是平庸,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负债成本。负债成本包含两部分:一个是直接成本,一个是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银行全部计息负债的综合利率,用综合利率乘以计息负债就可以得到一家银行的利息支出。间接成本是指银行为了获取足够多的负债需要投入多少营运费用,包括网点租金、人工薪酬、设备采购费等。虽然营运费用里既包含了负债业务的营运支出,也包含了资产业务的营运支出,但是通过对比营运费用和计息负债的规模,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各家银行的间接负债成本。笔者选取9家典型的大中型银行2017年年报中的负债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见表1.1。其中,按照营运费用由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各占一半的标准来计算负债的间接成本。
表1.1 2017年9家典型银行的负债成本
注:表中负债利率并非精确数据,因此负债总额乘以利率计算得出的利息与表中利息支出有误差。
从表1.1中不难看出,把这9家银行按负债能力划分,可以分成两大阵营,第一大阵营是四大行(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同)。2017年,四大行的直接计息负债成本稳定在1.53%~1.69%,而且四大行的间接计息成本也稳定在0.41%~0.50%。四大行的负债成本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几十年开设的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点。虽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抵消四大行的网点优势,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未来十年内,股份行(指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同)都不可能在负债成本优势上赶超四大行。
第二大阵营就是“浦民兴平”这四家股份行。这四家股份行的直接负债成本在2.53%~2.81%,明显高于四大行;间接成本除了最近开始搞零售的平安银行稍高外,其他几家的间接成本甚至比四大行还要低。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家股份行都是以对公业务为主,负债结构中零售客户的负债占比较低。
在这两大阵营以外的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就显得很特殊。招行的直接负债成本略高于四大行,但是又远低于其他股份行,间接负债成本是表中所有银行中最高的。这和招行“服务高端人群”的战略定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除了负债成本外,考察负债能力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银行在未来30天内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性资金来应对资金流出的压力。这一指标是从2014年开始推行的,并要求逐年提高达标线,2018年以后需要高于100%。这一指标的本质是压缩银行利用期限错配进行套利的空间,降低了这种操作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是什么?期限错配在金融行业的表现是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这种现象在银行中属于常规操作。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资产收益一般和时间周期正相关,久期越长的资金,其成本或者收益率也就越高。那么银行的“短借长贷”操作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期限错配的超额收益。但是,这一模式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短期负债到期后可以续借,一旦负债不能续借或者利率大幅上行,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或利率倒挂。
让我们回到流动性覆盖率,其计算方式为: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无论是“优质流动性资产”,还是“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针对不同的资产和负债都有特定的折算比例,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为了提高流动性覆盖率,要么做高分子,要么降低分母。做高分子需要增加商业银行对高流动性优质资产如国债、政策金融债等利率债的持有,同时降低对二级资产如同业存单、一般工商企业债等的配置。降低分母则意味着商业银行主动控制现金净流出,即寻求长期负债来替代短期负债、寻求稳定性较高负债(存款等)替代流动性较高负债(同业负债等)。所以,如果银行能够吸纳更多的稳定负债,则该银行在“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指标上的压力就要小得多。
所以,从上面的概述中可以看出,负债对于银行业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既然明确了负债业务对于银行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不同负债业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