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河南粮食主产区的演变
3.1.1 粮食产量演变
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与气候条件,河南省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从图3-1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新中国成立初,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仅为713.5万吨,接下来的66年中,总产量不断提升,至2015年,粮食总产量增加至6067万吨,是1949年的8.5倍,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增长。
图3-1 1949—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1950—2016年)。
粮食产量的高低依赖两个因素: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过去的60多年中,河南省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其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如图3-2所示,河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整体来说波动较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1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大饥荒阶段,对本书的研究关系不大,不再做详细分析。第二阶段是1962—2000年,这一阶段总体来说,粮食的播种面积不断下降,1962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060.53万公顷,之后便开始不断减少,尽管后期有小幅度的反弹,仍无法阻止下降趋势,截至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仅剩902.96万公顷。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从882.28万公顷增加至1026.72万公顷,净增加144.44万公顷。
图3-2 1949—2015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1950—2016年)。
尽管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大,但是粮食总产量一直稳步增长,主要由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不断提高。从图3-3中很明显看出,排除个别年份外,河南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49年,每公顷粮食产量仅有703.94千克,至2015年,这一数字提升至5909.2千克。在2006年之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一直在平稳上升,但是2006年之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速明显放缓。
图3-3 1949—2015年河南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1950—2016年)。
综上分析,2006年之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是以单产的提高作为主要因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成为我国粮食产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均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2006年之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速放缓且趋于平稳,而粮食总播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后者成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影响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我国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要生产模式的现状下,通过技术进步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达到粮食增产的效果有所下降,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开始成为决定粮食产量增幅的主导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息息相关,再一次印证第2章中“土地是决定利益流失的关键”的论点。
3.1.2 粮食生产地位演变
河南省粮食产量较高,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各省产量之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1985年之前,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的位次大约在第2名到第4名徘徊,从1986年至1999年,大都为第2位,个别年份有1~2个位次浮动,2000—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之后便一直处于第二位。
接下来,我们再从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这一角度继续分析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地位。图3-4中给出的是1949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其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从1949年至1963年,百分比值呈波动下降状态;1964年之后至2015年,这一百分比值总体呈波动上升状态。最低谷时期,1964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仅有5.07%,仍超过各省平均水平;最高峰时期,2007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为10.07%,不可小觑;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仍有9.76%。
图3-4 1949—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1950—2016年)。
河南省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且对全国总产量的贡献很高,可以说,河南一直是并且未来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3.1.3 粮食商品化的演变——粮食产销区层面
粮食的商品率通常是指粮食流通入市场的量,也就是说,农户卖出的粮食量。本研究我们以粮食主产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粮食商品率还可以理解为一个省生产的粮食满足本省需求之后剩余的粮食产量,也就是净调出的粮食量。研究粮食主产区所在省的粮食调出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省对全国的贡献。
粮食调出量无法直接获得,可以通过计算间接得出。计算方法来自对粮食调出量的定义,即本省粮食总产量减去本省粮食的总消费量。粮食总产量可以通过年鉴直接获得,粮食总消费量是本省人口数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乘积。由于历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数据有限,无法全部获得,因此直接计算粮食调出量的方法不可行。
由于无法直接给出河南省的粮食商品化水平,本研究采用人均粮食产量来间接表达。从个体角度出发,某省范围内,人均粮食产量减去个人的粮食消耗量,可以看作是个体贡献的商品粮数量。个体粮食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粮食产量越高,意味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数量也越高。
图3-5给出了1951—2014年全国与河南省的人均粮食产量。1982年以前,河南省人均粮食产量要低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1983年至1995年,河南省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差距较小,图中的折线交叉较多。1996年之后,河南省的人均粮食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人均粮食消费量虽然没有确切数据,但已有资料显示,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幅度远低于人均粮食产量,因此,河南省商品粮比率总体处于一个不断提升状态。总的来说,河南省的粮食商品化率历经了一个从低到高的变化,尤其是1996年之后,河南省的商品粮数量较多,且逐年增加。河南省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商品粮净调出大省。
图3-5 1951—2014年全国与河南省人均粮食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1950—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