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导孩子独立、主动思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凭这成为科学家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富翁,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他打算把遗产交给自己的独生子。
可这个时候,独生子正好到外地做生意,短时间内无法回来,而大富翁又担心自己的遗产被贪婪的仆人所侵占,于是他就立好遗嘱以防万一。
富翁对仆人说:“如果有一天,我撑不下去,闭上眼了,但我儿子还没回来,你就把这份东西交给我儿子。”
果然不出富翁所料,还没等到独生子返乡,他就去世了。
独生子回到家后,仆人就把遗嘱转交给富翁的独生子。而仆人早在富翁交给他遗嘱后,他就擅自篡改成对自己有利的内容。独生子拿到遗嘱一看,上面竟写着:“我所有的财产之中,可以由独生子任选其中的一项,其余的则全部送给多年服侍我、陪在我身边的仆人。”
仆人心想自己就要成为大富翁了,得意地问独生子:“老人家留下这么多的财产,你就好好地挑一样值钱的吧,我不会吝啬的!”
独生子想了想之后说:“我决定了。”
仆人着急地问:“你尽管说吧!你挑选的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独生子大声地说:“我选的就是你!”
就这样,这个聪明的独生子立刻化险为夷,轻而易举就从仆人的手中把父亲的所有财产全部要了回来。
这个独生子就是靠他的智慧,靠他高超的思维能力化险为夷,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高低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上。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世界上有作为的人,都是善于和勤于思考的人。
当代孩子们,智商低下者实属极个别,但为什么孩子们学习成绩却有高低之分?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思维是否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就是极重要的因素。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讲过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课堂上一位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我就奖励他一美元。”
教授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吱声,他请大家提问,因为不然的话他无法知道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
“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进去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拳头敲打着桌面。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一个个不知所措。
从这个事例中看出,众多孩子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习惯于你讲我听,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知怎样提出问题,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
缺乏思维独立性、主动性的危害不可小视。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大脑有这样的运行规律:当人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人不善于独立思考,表现懒散,大脑就认为正在做的事情一点儿都不重要,也就不会重视你所做的事情。因此,思维的依赖性、被动性压抑智力的发挥。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智力潜能,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孩子们学到的抽象理论性知识,必须独立深刻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吃透。思维有依赖性、被动性,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活用知识。有人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其实“深思是学习的父亲”。“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讲的是新学知识,必须复习才能加深印象,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久记忆。“深思是学习的父亲”讲的是学习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必须经过深入独立思考,才会真正理解把握,把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为什么一些孩子常说,“上课我听懂了,做题还是不会”“知识学过了不久就忘记”。其原因就在于新学的知识没有经过独立深刻思考,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不会灵活运用,时间长就会忘记。
为什么一些孩子学习很用功,而成绩却不如人意。原因也在于他缺乏独立主动的思考能力,没有真正把握知识,只是靠简单的重复记忆和大量练习来学习,在学习中“用手学”而不是“用脑学”。每天只是完成了大量的作业,而没有独立、主动、深刻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凭这成为科学家的。”
父母要关注孩子思维的特点,引导孩子改变思维的依赖性、被动性,形成独立、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是他发挥智力潜能之必须,是深刻理解知识之必须,更是未来适应社会需要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