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STEM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核心素养导向的STEM教育

1.2.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

1.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9)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和若干具体的成就表现,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官方解读如下:(19)

(1)文化基础

①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②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2)自主发展

①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 信息意识重: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②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3)社会参与

①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②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作用。

在这个总体框架之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将要达到的表现要求,可以指导各学段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并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一个“一体三面”的结构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特征。

第一,它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不只是关注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等,而且注重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彰显出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不只是要求学会学习,而且注重实践创新,即善于发现和提出现实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劳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弘扬古老的知行合一思想;不只是关注人文底蕴的积淀,而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质疑品质和勇于探究精神,反映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文理兼修思想。框架的要求实际是对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观念的反映,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可观测的素养。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此框架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第二,它是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有机结合体中进行的创造性转化。(20)

三个方面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把握人的发展与世界的互动关系,透视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素养。社会参与所反映的是人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自主发展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主观世界的关系,文化基础所反映的是人与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六大素养、18个要点以及若干具体表现不是碎片式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考察人的发展的视角突破了原有的德智体美简单演绎式思路,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文化基础是实现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反过来说,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也是以必要的文化基础为前提和条件的,相互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这三个领域的划分,既考虑了教育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考虑了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21)

第三,它是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有机整合。

西方的一些文献中经常将“素养”(competence)、“能力”(ability)与“技能”(skill)等词交互使用,不做严格区分。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养”与一般知识、智力、能力倾向不同,后者少了德性养成之内涵,因此不能称作“素养”。“素养”如《辞海》所释,指“平日之修养”,有着明确的道德价值内涵,指优质的修养,是由内而外体现出的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2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切实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等,强调每一个方面都要体现核心价值观,注重正确价值观在素养结构中的定向功能和动力作用(23),这是以德性养成、价值体认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目标体系。可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提升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