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内部管理分解
银行内部管理的基本面包含4个领域——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为什么是这4个领域?这4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于银行而言,基本目标是盈利,而实现盈利一方面要通过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也就是所谓的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合理预判,有效规避或减少负面冲击带来的利润损失,也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做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银行需要加强对前台部门之间、前中后台之间、上下级经营机构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支撑和合理配置。因此,资源配置、配套支撑也是完成银行盈利目标的基本环节(详见图2-6)。
图2-6 内部管理分解
(1)业务发展。对于业务发展,我们应从如下3个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看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对于银行而言,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实现业务高质量发展,不但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要增长,业务的资产质量也要可控,这样的增长才是有保障的、可持续的。
·其次看业务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银行业务发展涉及许多客户、产品以及管理部门、经营机构,要提升业务发展质效,就要厘清哪些客户、哪些产品、哪些管理部门、哪些经营机构综合投入产出最高,然后将更多的资源向其倾斜,从而调动这些部门、机构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升经营效率。
·最后看业务发展与配套支撑的关系。从本质上说,银行是信用中介,更是信息中介。银行通过掌握和处理海量信息来降低风险、完成信用的转换,因此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处理系统、人才队伍等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撑。
(2)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管理,我们应从如下3个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看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金融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市场竞争较为充分时,预期收益与风险承担正向相关。而银行正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因此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横向看,银行可以通过多地域、多行业的资产布局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纵向看,银行可以通过跨时间、跨市场的资金调剂熨平周期波动。
·其次看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银行应当建立良性的风险管理反馈机制,将风险管理状况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考量标准,将更多资源投到风险管理能力较强、风险收益水平较高的领域。
·最后看风险管理与配套支撑的关系。银行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支撑,包括制度、系统、工具、队伍等,一方面提升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前瞻性,确保风险政策科学有效;另一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确保风险政策在基层经营机构落地。
(3)资源配置。对于资源配置,我们应从如下3个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看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银行一般会向客户(或者客群)提供综合化、一站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前台(包括客户管理部门、产品管理部门等)、中台(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等)、后台(包括财务管理部门、渠道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通力配合,因此准确衡量各环节、各部门对业务发展的贡献,并合理分配资源,对于形成整体合力至关重要。
·其次看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由于资源配置具有当期性,而风险暴露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资源配置机制不但要涵盖当期风险水平,还要通过延期支付、追溯回扣等设计应对未来风险变化。
·最后看资源配置和配套支撑的关系。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银行将更多资源投向数据、科技等基础领域,以期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重构。
(4)配套支撑。对于配套支撑,我们应从如下3个角度进行理解。
·首先看配套支撑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银行过去的配套支撑决定了当前的业务结构和服务能力,而银行当期的配套支撑决定了未来的业务结构和服务能力。
·其次看配套支撑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风险的监测、计量等重要事项,都需要强大的配套信息工具完成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处理;风险政策的传导、落地等核心环节,都需要完备的配套业务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嵌入与干预。
·最后看配套支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配套支撑水平与资源配置导向有直接关系,银行应当细化配套支撑领域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不仅包括当前的关系,也包含未来的变化。
上述4个领域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银行内部管理的基本要素。如果将银行内部管理的基本要素从不同视角进行延展,那么可以将银行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公司治理、机构治理、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等概念也纳入其中。
1.时间视角
从时间视角审视内部管理,如图2-7所示。
图2-7 内部管理深化(一):引入时间视角
我们之前对银行内部管理的讨论都是基于当前情况。在时间维度下,银行内部管理不仅要考虑当前情况,还要反映过去情况,更要预见未来情况。对未来情况的预见涉及银行战略管理,对过去情况的反映涉及银行财务管理。
因此,战略管理不是单独存在的“兵种”,也不是束之高阁的“概念”,而是基于银行内部管理基本要素对未来进行的思考,即思考银行在未来要用什么方式实现怎样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换言之,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都应该有各自的战略管理。需要指出的是,银行经营管理的3个层面在这里同样适用,因为要做好银行战略管理,就必须做好对未来经营环境和业务结构变化的研判。银行正是在战略的引领下,逐步优化内部管理要素和业务结构、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
财务管理也是基于银行内部管理基本要素展开的。与战略管理不同,财务管理是银行过去内部管理情况的反映,即银行过去的业务发展情况、风险管理情况、资源配置情况、配套支撑情况,都会通过当前财务数据反映出来。在这些财务数据中,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情况较为显性,但资源配置与配套支撑情况需进一步挖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短期内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等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较低,因此财务指标具有一定的“惯性”。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变化趋势分析,预见银行未来经营管理状况;通过对财务指标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提炼各领域的优劣势,可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2.管理视角
从管理视角审视内部管理,如图2-8所示。
我们之前对银行内部管理的讨论都是基于业务层面。在管理维度下,银行不仅要考虑业务本身,更要考虑业务管理的上一层级(即高层)和业务执行的下一层级(即基层)。业务管理的上一层级涉及银行公司治理,业务执行的下一层级涉及银行机构管理。
图2-8 内部管理深化(二):引入管理视角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最高层级的架构设置,目的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而经营权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系能够确保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和融合,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有序运作和衔接。对于我国银行而言,高层人员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长期稳健盈利,因此银行的决策层(董事会)、执行层(高级管理层)、监督层(监事会)的工作应该围绕核心目标展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又离不开银行在公司治理层面对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的决策、执行、监督。
机构管理是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受传统业务模式影响,我国银行基层经营机构覆盖较广、数量较多,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一般有4~5个经营层级,因此总行在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等领域制定的各项政策是否能够层层穿透,确保在基层经营机构落地执行,往往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考量。另一方面受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影响,各地区基层经营机构面对的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差异较大,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的业务范围一般是覆盖全国的,因此总行在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等领域制定的各项政策是否适用于不同区域的经营机构,或者各区域的经营机构是否能够结合当地经营环境特点对总行各项政策进行有效细化和分解,往往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是否高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3.约束视角
从约束视角审视内部管理,如图2-9所示。
图2-9 内部管理深化(三):引入约束视角
我们之前对银行内部管理的讨论都是基于目标视角的。在约束维度下,银行不仅要考虑目标,还要考虑内外部约束条件的限制。内部约束条件涉及银行内控管理,外部约束条件涉及银行合规管理。
内控管理是银行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中长期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通过制定内控管理目标、建立内控管理体系、完善内控管理政策、运用内控管理工具,实现对经营管理行为的内在约束。与外部约束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往往更加严格,因此形成了银行行为约束的高线。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内控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到了经营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等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内控管理。
合规管理是银行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角度出发,为确保满足外部监管各项要求,对自身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的规范。银行合规管理虽然未必像内控管理那样严格,但其约束的刚性更加明显,因此形成了银行行为约束的底线。银行要做好合规管理,就需要持续跟进监管要求变化,结合业务结构特点,将合规管理融入内部管理的基本要素,深入分析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的现状与监管要求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确保依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