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经营环境分解
经营环境可以从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等方面展开,如图2-3所示。
经济环境既包含总量的范畴,也包含结构的范畴。总量方面,我们既需要考虑存量的财富概念,例如金融资产价值等,也需要考虑流量的收入概念,例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结构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供求结构:在需求侧,可以分析消费投资净出口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在供给侧,可以分析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经济环境的内涵更加广泛,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国内市场的变化,又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还要关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协同联动。经济环境是银行面对的最大的外部环境,服务实体经济也是银行最大的社会责任。只有抓住经济结构的特点,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只有把握经济变化趋势,才能做出科学的战略布局。
图2-3 经营环境分解
政策环境是经济主体面临的运行规则。与经济环境相对应,政策既可以是供给层面的,例如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也可以是需求层面的,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在新发展阶段,国家既强调供给侧改革,又提出需求侧改革,这就是说要从供求两个方面激发经济主体动能、增强市场活力。此外,对于银行而言,还需要关注金融监管政策,关注监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内控、合规管理、并表管理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做到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结合,确保合规经营和稳健发展。
从主营业务看,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直接金融机构(例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和间接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最本质的区别是客户资金是否纳入自身负债,即是否对客户资金承担全部责任。从期限结构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市场,一般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资本市场是长期市场,一般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他金融机构是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对手方。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以此阐释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金融市场运行从根本上说是资金的运行,而资金的源头是中央银行。2014年以前,我国贸易顺差较大,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回笼外汇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2014年以后,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基础削弱,中央银行开始转变货币供给方式,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但能够与中央银行直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一般为资金充足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妨把这一交易层产生的利率称为r1),中小型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一级交易商获得资金(不妨把这一交易层产生的利率称为r2),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分层。相应地,我们把实体经济主体从大型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产生的利率称为r3,把实体经济主体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产生的利率称为r4。一般来说,r1<r2<r3<r4,即离资金源头越近,获得资金的成本越低,通过资金运行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越大。流动性分层是我国当前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正是因为处于流动性分层的上游,因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优势地位。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以此介绍经济金融价格的形成过程。从中央银行流出的货币在流经各类金融机构后的最终去向:有的资金通过一级市场流入实体经济,流入手段可以是贷款、债券、股票等,而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不妨称为P)正是由这类资金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体量决定的;有的资金(来自非银金融机构或实体经济)通过二级市场流入虚拟经济,流入手段可以是ABS、债券、股票等,而虚拟经济的资产价格(不妨称为E)正是由这类资金的规模与虚拟经济的体量决定的。同时,考虑到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水平,进而影响国内虚拟经济的资产价格(详见图2-4)。
图2-4 金融市场运行:流动性分层与货币政策传导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数量和价格,但难以确保货币最终流向实体经济。因此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更多资金倾向选择流入虚拟经济,这就容易造成资金空转和资产泡沫。有的学者提出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出于这种原因。对于中央银行而言,这个提议在当前面临实操的难题,但也是未来转型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