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你的心理与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有一种距离,不能逾越

从历史进化来看,文字比语言年轻,语言比肢体动作年轻,所以越是原始的传承,越能反映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越是原始的传承,越需要更多的信任感。

举个例子,两个人在网络上初识,能够接受文字聊天,但会下意识地排斥语音聊天;接受语音聊天时,未必愿意直接打电话;接受打电话时,未必愿意接受见面;接受见面时,未必愿意接受触摸;接受触摸后,未必愿意接受分享一个食物。

在社会中有许多自诩外向、喜欢交际的人,实际上个人声望远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好,他们认为是自己其他方面的缺点制约了自己社交,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边界感。

A女士乐于言谈,是个热心肠的人。在一次与新结识的朋友的聚会中,A表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并且平时一直很注重保护环境。

众人很敬佩A的严格自律与奉献精神,对她有很好的第一印象,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打破了这刚刚建立的好感。

时值炎夏,一个朋友买来西瓜,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西瓜。沙瓤瓜皮厚,有些人瓜皮上留了较多红色的瓜肉就不吃了。这时A捡起一块被别人丢掉的瓜皮,继续啃食上面残留的瓜肉,一边啃一边说:“我最看不得浪费了。”

这一行为让所有人都愣住了。那张瓜皮原本是一个小姑娘吃剩的,这让小姑娘非常尴尬。即使这时候她愿意继续把瓜皮啃干净,也没机会了。接下来,大家内心都很恐慌。很多人为了避免被A捡瓜皮,都将西瓜啃得格外干净。

显然,A女士在社交时没有边界感,她没有意识到吃同一样东西是家人或情侣关系才适合做的。A本想表达自己没有架子,对他人包容接纳,不嫌弃别人。但她不知道的是,有边界感才能让人有安全感。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由远及近分别为:

公众距离: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社交距离: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

个人距离: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亲密距离:家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体温等私密性刺激。

在关系尚未达到亲密时,过度地展示亲近也是一种胁迫。

那么是不是关系足够亲密就不需要边界感了呢?恰恰相反,关系越亲密越应该有边界,因为越亲密你会同时离对方的隐私越近。做出A那样行为的陌生人毕竟很少,我们的亲戚朋友才会经常触碰到我们不愿意公开的隐私。

类似远房亲戚询问婚恋状况之类的事,相信大家深有体会,这里就再讲一对多年好兄弟的故事。

王先生和赵先生曾经是一同在部队服役的战友,退役后也隔三岔五地相聚,感情很深。在一次游玩意外中,王先生的双臂骨折,右侧大腿也受伤严重。

赵先生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忙赶到医院看望。王先生此时已做完手术,精神状态良好,与赵先生聊了起来,他的亲人见二人相谈甚欢,便离开病房去办手续了。聊着聊着王先生忽然尿急,让赵先生帮忙叫亲人回来。但赵先生执意要帮助王先生,还说自己以前也做过手术,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手和腿都绑着绷带的王先生争不过赵先生,最后只得在赵先生的帮忙下上了厕所。

之后,赵先生还将这件事大肆宣扬,以证明自己是“真朋友”。但王先生对赵先生越来越冷淡,很少再联系他了。

王先生和赵先生的距离应属于个人距离,但赵先生做了亲密距离才可以做的事,这就是边界感的侵入。

生活中有一些通过打破安全距离来拉近关系的技巧,比如握手、领导拍拍下属的肩膀等。也有一些网络文章称触摸有利于增进关系,但是这些挑战安全距离的技巧,用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

李女士是一个推销员,日常工作是将公司的线上服务卖给个体工商户,经过她几天的观察,确定一家比较优质的店铺因为缺少推广宣传,生意很不景气。她认真地对这家店铺做了全面的调查与服务策划,然后和店铺老板详细分析了其目前面对的各种困境。原以为这样有说服力又周详的策划,会打动老板的心,没想到老板很生气,在她说到一半的时候就将她赶了出去。几天后,李女士的同事用了相似的策划,获得了该店铺的合作机会。

在这个例子中,李女士对店铺的分析和策划都没有问题,她的失败是因为她与老板尚处于陌生阶段就侵犯了别人的安全距离,显然店铺的真实情况是老板不想让陌生人知道的。

那么,安全距离该如何运用呢?

(1)社交距离的拉近需要遵循顺序,不能跳过任何步骤

人们对电话销售的排斥远高于微信销售。如果一个人收到陌生人发来的文字广告,大多数人会看一下,即使他不感兴趣也只是不予理会。然而,当人们接到销售电话时,会下意识地拒绝,完全不想听对方在说什么。因为文字需要的亲近感最少,符合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距离。

如果想要签单,双方的社交距离,要达到“伙伴”级别,在这个过程中的沟通,如果能遵循:文字—语音—电话—面谈,则成功的概率将大大提高。这不仅要求你耐着性子按照步骤做,还要求你及时改变沟通方式,文字聊得很好时就要发语音,语音聊得很好时就要打电话,电话谈得很好时就要约见面。如果你卡在某一个步骤忘记开展下一步沟通,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原地踏步,这个时候提签单,失败的概率会很高。

(2)社交话题应符合社交距离

即使你早已猜到对方正处于某种困扰中,也不要贸然提及这个话题,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达到了交谈隐私的程度。如果你很需要聊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暗示法。比如,“我感觉我最近工作压力可大了,经常睡不着觉”。

或者:“我朋友说他最近总是失眠,他的工作压力特别大。”

相比较而言,直接询问就显得很唐突,如“你是不是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晚上会不会失眠?”

按照对方的情况说自己或自己的朋友,这样对方才可能深有同感,愿意主动与你交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都不愿意谈论相关话题,说明这个话题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