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留驻外军,建立以“三征”为长官的边境防区

所谓“三征”即征东、征南、征西将军,见《三国志》卷21《魏书·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洪饴孙注曰:“魏时征北(将军)不常置,故曰三征也。”(39)东汉光武帝曾任命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而明帝至灵帝末惟设征西将军,负责对匈奴和羌人作战,麾下统兵数万,拥众最多者为永和五年(140年)拜征西将军的马贤,“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屯汉阳。”(40)征西将军专伐一方,位高权重,担任此职甚为荣耀,因此曹操说他早年“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41)。洪饴孙考证曹魏设征东、征南、征西将军各一人,“二千石,第二品。武帝置……”(42)分别负责扬州、荆州和雍、凉等州的军务。“三征”当中,最早设置的是征南将军。建安十四年(209年)初曹操自荆州北还,“以(曹)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43)征南将军称号前加“行”字,表示由曹仁临时摄理此职。后来他作战不利,放弃江陵,“曹操势力北撤至南郡编县(今湖北荆门)以北”(44)。曹仁被调往关中讨伐马超、韩遂,作战结束后恢复原职,“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45)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曹仁平定了南阳侯音的叛乱,“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46)才获得正式的任命。他在建安后期管辖的荆州战区有南阳、南乡、襄阳、江夏四郡,即今河南南阳市与湖北襄阳、随州两市辖境以及荆门、孝感、武汉黄陂两市一区辖境的北部,战区南边与孙、刘两家接壤的疆界大致在今湖北荆门往东到钟祥、京山、应城、孝感至黄陂一线。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操重建淮南防线后返回谯县,临行前任命剿灭陈兰、梅成有功的荡寇将军张辽主持扬州的防务。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以寡敌众,成功地挫败了孙权对合肥的进攻。“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47)他后来担任此职直至终身。张辽统治的扬州战区包括淮南、庐江、安丰三郡,“辖今安徽合肥以北,寿县以南,河南固始、商城以东,安徽怀远、定远以西地。”(48)合肥、巢湖以南的滨江平原民户皆被迁徙,属于魏、吴交界的无人地带。征西将军设置于同年,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叛乱后,“(建安)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夏侯)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49)成为关中地区的军事长官,次年曹操在关陇设立雍州,以夏侯渊主管军务。“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50)他管辖的这个战区地域辽阔,包含今陕西的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今甘肃的陇东、陇西高原与陇南山地、河西走廊。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韩遂的残余势力肃清,“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51)夏侯渊次年跟随曹操进占汉中、巴郡,“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52)四年后他在定军山被黄忠所部击杀,曹操撤离汉中后,雍州战区以今陕西秦岭山脉与陇南的南秦岭山地与蜀汉交界。曹操晚年开始在扬州推行都督统兵制度,他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三月进攻濡须口不利后撤兵,“使(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53)担任扬州前线的总指挥,张辽等部在其麾下,这样荆、扬、雍州主将都是由曹氏、夏侯氏宗亲担任。两年后夏侯惇又率领各部援救襄樊,“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54)曹丕称帝以后,正式在沿边各州设置都督为防区最高长官,随其资望轻重加以征东(南、西)将军,或镇东(南、西)将军与安东(南、西)将军称号,亦泛称为“三征”。如魏嘉平四年(252年)孙权病逝,“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表请征吴。朝廷以三征计异,诏访尚书傅嘏。”(55)洪饴孙曰:“三征盖指王昶、胡遵、毌丘俭,俭以镇南列三征中,盖征镇同。”(56)

需要强调的是,扬州前线在赤壁战前是由行政长官刺史主持军务,率领的是州郡地方军队。如建安五年(200年)以后刘馥在淮南“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57)。曹操后来推广州郡领兵制度,他担任丞相后,主簿司马朗建议:“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58)获得批准施行。但地方军队战斗力较弱,遇到强敌入侵只能守城,不堪野战。曹操因此采取了留驻外军的做法。何兹全云:“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又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59)像曹仁、张辽和夏侯渊,原来都是跟随曹操四处讨伐的将领,部下兵马能征惯战。曹操由前线返回根据地时分别留下他们驻守边防,这样就明显增强了各州的防御作战能力。例如张辽领七千余人守合肥,却敢于主动迎击孙权大军,“折其盛势,以安众心。”(60)这是过去州郡兵马绝不敢做的。温恢以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曹操特别关照张辽、乐进说:“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61)反映温恢在作战方面只是个咨询的对象,并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如果不是曹操嘱咐,张辽等将领商讨军务时可以无视这位行政官员。后来孙权进攻合肥,张辽主持讨论应对办法时,到会的也只有护军和诸将,不见刺史的踪影。魏国建立后,更是明确规定刺史为“三征”的下级。如《三国职官表》载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征南将军“统荆、豫二州刺史”,征西将军“统雍、凉二州刺史”(62)

需要强调的是,曹操的江淮防线在徐州地区出现了一段空白,曹魏所辖徐州之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淮安地区)与孙吴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隔岸相对,但是没有在那里设置防区、留驻兵将。原因之一是赤壁失利后曹操兵员不足,短期内无法补充。北方中原经过多年的战争,“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63)难以再提供充足的人力与粮饷。另外,广陵郡和中原的交通依赖贯通江淮的中渎水,其前身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水盛时所在漫溢,水枯时以至干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一般都很浅,不能常年顺利通航。七国之乱以后到东汉时期,中渎水道情况不见于历史记载,大概是湮塞不通或通而不畅。”(64)孙吴方面若想用它来运送兵粮北伐中原会有严重困难。后来曹丕南征广陵,经中渎水载运部队。“(蒋)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65)就是一次失败的战例。曹操了解上述局面,所以只是下令内迁广陵的居民和治所,并未在徐州境内留驻重兵。孙权曾计划沿此道路进攻徐州,吕蒙劝阻他说:“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66)孙权因此撤销了行动。胡三省认为进攻徐州无法发挥吴国水军的优势,“吕蒙自量吴国之兵力不足北向以争中原者,知车骑之地,非南兵之所便也。”又称赞曹操深通韬略,部署得当。“曹操审知天下之势,虑此熟矣。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守’也。”(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