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区营造(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社区营造与社会建设

什么是社区营造?我认为社区营造的定义是,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内的社群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

现在我们常常喊社会管理创新,喊社会建设,但如何才能把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就是要让民间产生很多自组织小团体,自我治理,自己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其中社区是最重要的自治理小团体,我们的社区自组织研究旨在提供这样一种将社会建设落到实处的方法。

社群的本质是一个个以情感性关系和认同性关系为基础的知根知底的小团体。在这种小团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少,所以声誉机制的评价会变得可以信赖,从而发展出自治理的规则以及监督机制。因此,小团体自组织出能自治理的社群,如商业协会、职业协会、NGO、网上网下的俱乐部、社区协会、合作社等,其中地理性社群就是社区。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社会问题在20世纪的各国各地区都有发生,工业时代的管理手段解决不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英国、美国、日本等,凡是这些经历了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化和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都走过和中国大陆今天同样的社会转型之路,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也面临相似的问题。那么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

我认为台湾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最重要的运动:一个是包括职业社群的自治理运动,如建立教授学术伦理、律师法治伦理、医生医德、媒体新闻伦理等一系列专业社群自我改良运动;另一个就是社区营造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百姓学习如何自治理、自组织以解决问题,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多元包容、和谐相处。这个运动影响了台湾广大的民众,也对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社会组织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现代社区有大量的对养老、育幼、抚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的需求,政府能做的是“保底”,一碗水端平地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社会组织专业机构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杯水车薪不足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需求。所以最好能够提供这些社会福利的正是社区自身,最关心孩子的是他们的父母,最关心老人的是他们的儿女,如何让这些人走出家门,结合起来,一起为社区提供这些福利“产品”,是社区营造的第一要务。

其次,乡村的社区营造更在很多地方发展出后现代的小农经济,注重文化多样性、社区生活重建、生态保育等几个方面,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食材特供基地、休闲旅游、深度旅游、提供长住等。这帮助拉近了城乡间的差距,在部分地区解决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为新城镇化找到城乡平衡发展的道路。我们现在习惯把三农问题称为问题,但其实恰恰相反,三农不是问题,三农才是未来产业重大发展的宝库。

社区营造的另一个重点是它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并新生了其特色文化,多元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仅是博物馆中的摆设。政府与商业主导的开发常常把社区连根拔起,连带拔起的是许多孕育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如果我们把社区营造这个维度加进去,社会应用自有的管理与组织抵御商业对本地固有生活的侵蚀,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才能被保存,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根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复兴不是喊喊口号或道德说教就能实现,只有在小团体的声誉机制及监督机制中,道德原则化成不同群体的非正式规范,在自治社群内的日常生活里、相互监督又相互惕厉下,现代生活的伦理才能落地。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解决众多的民生问题,拉近城乡的收入差距,保持和而不同的多样性,建设符合现代生活的伦理,这些就是为什么每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营造显得那么重要的原因。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罗家德

书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