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寄语—对台湾社区营造的一点社会学分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获得台湾信义房屋周俊吉董事长的支持成立了信义社区营造中心,同时,有意将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整理出来供大陆参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支持出版。社区营造的经验是台湾这些年来最值得讨论的空间与社会、专业与政治的课题,值得写几句话作为对两岸社会之间互动的寄语。
就一个发展中地区而言,台湾原本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下形成的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中是没有实践的历史条件的,社区营造政策在台湾的建构有特定的政治时空。1990年代,因为政治强人过去之后国民党内高层的权力斗争,使得时任领导人需要获得草根社会的支持力量来取得政治上的正当性。当时的“文建会”副主委陈其南所主导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间来面对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所释放的台湾社会的力量,或者可以说政府被迫必须以政策来面对已经动员了的社会。这种由上而下的社区营造政策的执行过程对当时台湾发生的社区运动虽然存在社会力量被政府收编的效果和官僚机构执行的形式化后遗症;但是,台湾的草根社区也终究有机会参与到地方环境改善的决策过程中了。社区营造,其实就是社区培力与维权(community empowerment)。
对台湾的行政机构层面而言,社区营造是提供资源、收编社区动员、交换地方治理的正当性、建构新的政府与民间的关系的一种政策手段。这时,对台湾草根社区的考验,就在于它们与政府的关系是否会像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员那样,最终交付政治上的忠诚以交换选票或资源,而这样的过程经常就会继续复制父权文化的不平等关系。
所以,对台湾的社会而言,关键在于社区动员与社区培力的过程中,如何建构社区的主体性,知道社区自己的位置与角色,避免民粹政治下政党领袖的政治收编,也避免社区内部单方面竞争资源而造成的分裂。这是市民社会建构的必要过程,甚至,也让市民社会有可能进一步穿透政府的层级治理。于是,当这种层级治理的正当性不在,社会运动提供了社区参与的机会与折冲斡旋的政治空间,这就是参与式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变得平等,也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特别值得分析。
对与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相关专业者而言,社区营造提供了一种社会学习的机会,使其能脱离现代学院的封闭围墙与现代设计专业上形式主义的陷阱。这些专业者与民间社会互动,得以回到历史的中心。社区营造过程中的社会建筑,有助于市民社会的形成。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
南京大学宜兴讲座教授
夏铸九
2013年5月书于河南嵩山会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