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腿也要把位置“站正”
1959年,张富清来到来凤县的第4个年头,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在县里拔地而起。陵园里,一座用青石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挺立。碑座四周分别刻着毛主席语录以及贺龙元帅的题词。这座陵园里,埋葬着长征时牺牲在这里的红军将士。
烈士陵园距离张富清所住的老建行小区,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离休后,张富清时常带着孙子、外孙到这里走走。孩子们在绿地上嬉戏,张富清则站在纪念碑前久久凝望。小外孙好奇地问:“外公,你在看什么?”张富清笑着蹲下来,摸摸外孙的小脑瓜,告诉他这里有革命烈士。
听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欢笑声,张富清总会想,如果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还在人世,那么或许也和自己一样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他有时也会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也被镌刻在祖国大地的某一块纪念碑上?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张富清依旧时常去烈士陵园走走,这一走就到了2012年。那一年之后,张富清再也没有去过烈士陵园——因为那一年,88岁的张富清左腿膝盖脓肿,最后不得已,只能截肢。
“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掉了!”张富清很伤感,但面对家人时却很乐观。对于88岁的老人来说,进行截肢手术可不是一件小事。张富清这个倔强老兵表现出的坚毅,让所有人都颇为吃惊。
老兵暮年,气概不减。张富清决心已定,要站起来,不给人添麻烦。“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独腿做支撑,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扶着墙壁,练习走路。这个老兵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重新学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有时走不好,还容易把自己弄伤。家里的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
▎张富清与老伴(唐俊 摄)
张富清的腿在流血,孙玉兰的心也在跟着流血。这时,张富清总是笑着对老伴说:“没事,我得赶紧学会走路,才能陪你去买菜。”凭着惊人的毅力,这位老兵打赢了人生的这一仗。
仅仅一年,张富清就能够拄着助步架自如行走,不仅兑现了陪老伴去买菜的诺言,还能拿着大勺给老伴炒菜煮饭。他在助步架上安装了一块长条木板,站在灶台前做饭时,他就将自己残缺的左腿放在木板上。他还自己洗澡,有时嫌家人卫生做得不好,他还要再打扫一下。儿女们劝不住他,看着他艰难的样子,只得红着眼睛,用毛巾垫在他的背上,为他吸去汗水……
儿孙们回到张富清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温馨画面——张富清系着围裙在灶边炒菜,孙玉兰就站在旁边静静地陪着他。看到这一幕,儿子张健全觉得父亲真了不起,“这老头从不向病痛低头”。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着他们。张富清4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我经常对儿女说,找工作、找出路不能靠父亲,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要自强不息、自己奋斗。”张富清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那群众对党怎么想?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大儿子张建国高中毕业后想参加招工,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不仅对儿子封锁信息,还让儿子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大女儿常年看病花钱,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小儿子读书考学,他有言在先:“我没有力量,也不会帮你找工作。”
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当年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分配的宿舍里。不到老人家里,哪能想到老英雄离休后住的是老旧的筒子楼。走过小区的通道,好像是穿越了一条时间走廊,时光一下子被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3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起来的家具、被熏黑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俭。过着朴素的生活,张富清却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比贫困农民也好很多,我有固定待遇。”
2018年11月,建行来凤县支行行长得知张富清因白内障要做手术,叮嘱老人和家属:“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报,还是用个好点的晶体,效果好些。”到了医院,医生也向张富清推荐了7000元以上的几款晶体。没想到老人自己向病友打听,了解到别人用的是3000多元的晶体,立刻“自作主张”,选择了3000多元的晶体。该行行长问老人家是怎么回事,老人说:“我90多岁了,不能为国家作什么贡献了,能为国家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吧!”
张富清把自己的降压药锁在抽屉里,强调“专药专用”,不许同样患有高血压的家人碰这些“福利”。他的衣服袖口烂了,还在穿,实在穿不了了,他就做成拖把;残肢萎缩,用旧了的假肢不匹配,他塞上皮子垫了又垫,生生把早已愈合的伤口磨出了血……
馒头、白开水,张富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早晨起来,他打开电视看看国际新闻和“海峡两岸”。看国际新闻,他想的是人民军队必须强军兴军;看“海峡两岸”,他盼望的是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那一天,从不熬夜的张富清,硬是守着电视等到午夜12点。那一夜,张富清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电视直播。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升起的那一刻,张富清心潮澎湃。两年之后,澳门回到祖国怀抱。75岁的张富清又熬到夜里12点,等着电视直播结束,他才肯去休息。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胜利日大阅兵。此时已经91岁的张富清端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里的每一名官兵、每一辆战车。陪伴在身边的老伴知道他曾是个老兵,却不知道那一刻张富清的胸中涌动着怎样的巨浪……
他和他的战友们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见证者,他们曾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今,他已经退到历史舞台边缘,但他的目光从未离开历史舞台的中央!他的心始终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因病截肢后,他坚持下楼锻炼,和老伴一起买菜,中午带个粑粑回来当中饭。一碗苞谷饭、一碟黄豆合渣、一盘炒青菜,这是张富清的晚饭。素淡的饮食,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老人整天笑呵呵,尽管他笑时只剩下一颗牙露在外面,但他还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微笑着看待过去的那些峥嵘岁月。
迎难而上,为党和国家而战的突击队员本色,张富清保持了一辈子。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记得,当年他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每次去家访,饭桌上总是“老三样”:青菜、馒头、油茶汤。“我在他家吃过不下10次饭,没见过肉腥。”向致春笑言,张富清当时是来凤县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但家里的伙食比一些社员还差。
▎左腿截肢的张富清依靠支撑架活动(唐俊 摄)
“我有空就种种花,这一种就种了快10年。”9盆绿植,在阳台上直线列队,间距相等。在张富清自制花架的归拢下,所有花枝全部挺拔向上,像一列威武的士兵。仔细端详,这9盆绿植是一个品种:仙人指,属仙人掌科。仙人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也能生长,寓意“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张富清家整洁得像军营,箱子里的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整齐齐地捆着,好像随时准备出发。事实上,从在部队第一次申请加入突击组那天起,突击队员的精神品格便刻进了他的生命。
餐桌,是他用一条凳子加木板拼成的。书桌上,两本翻掉封面的《新华字典》,一本是1953年版,一本是1979年版,被他用透明胶补了一道又一道。张富清只上过速成中学补习班,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文化成了他工作上的“拦路虎”。如何提高文化水平?他买来《新华字典》开始自学,他笑称这是“无声的老师”。孙玉兰也说:“他还讲人不学习要落后,你晓不晓得?机器不用要生锈。他就经常说我,你不爱学习,不爱刻苦,说我要学习,你看那字典就是我们两个人的老师。”
几十年下来,靠着两本《新华字典》,老人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阅读《人民日报》等报刊,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桌上还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时常翻阅,封皮的四周早已泛白。书里醒目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做下的标记。在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离休后,他每天坚持读报,并坚持做读书笔记,还将报纸上的重大时事消息和时评做成剪报。午休后阅读《人民日报》,晚上准时收看电视《新闻联播》,是他的日常生活。他说:“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张富清最欣慰的是一家四代有6个党员。
有人说,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用肩膀扛出新中国,扛起祖国的建设,扛起人民的幸福。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瘦小的肩膀如此强大,是因为肩膀之下有一颗忘我的心,迸发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只要是党的安排,张富清没有丝毫犹豫,他说:“开始是为了人民求解放,后来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
转业到地方,他的职务上升很慢,甚至很多年停留在一个台阶上,直到离休,还是副科级。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不以英雄自居,留下“政声人去后”的清誉,以无私奉献绽放人生、烛照他人,始终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家人立规矩,这也是英雄本色之所在。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是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伟岸的,他不只在早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期间奋进不息。
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突击,彰显的是使命担当;坚守,彰显的是初心本色。当这两个鲜明特征在张富清身上完美叠加时,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纯粹”。每次选择,每次岗位和身份的变换,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是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张富清在一次次人生关键之处的选择便是答案,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如果不是这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的故事可能依旧无人知晓。淡泊名利的张富清,其实很富有。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一枚枚军功章镌刻着他的荣耀,他的经历很富有;和平时期,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用共产党人的本色赢得群众信赖,他的精神很富有。理想信念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张富清自豪地说,从入党那一天起,自己时刻按照入党誓言去做,党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拖欠,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占。这话朴实无华,既形象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突击,也生动地表达了他一生的坚守。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不改本色,张富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时代标杆。
精神富足、生活朴素、追求纯粹——他的名字“富清”,正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