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霉干菜
某一次在一位摄影家的作品展上,看到一幅江南晒秋图。画面中,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食物在大簸箕上平摊开来,平放在村前屋后晒着日头,另一边青山翠竹,淡淡雾霭,阳光竟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局限的画面将整个意境放大了,好似囊括了整个江南。看的人不由为之战栗了一下,美得让人颤抖。
这个世界不缺美,却缺少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在家乡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晒秋,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它的美,放弃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只埋头在书本中,寻找另一个虚幻精彩的世界,有些时候,反而很厌弃那些晒秋挡住了光亮,不好坐在窗前看书。
独有一次,见一只猫儿从屋檐下踮着脚儿往上够,想取那一整条的鱼干。猫儿是大橘,本身身体笨重,只是鱼干太过勾猫魂魄,坚决不愿放弃。我也看得专注而执着,一时间竟然忘了去赶它离开,眼睁睁看着它将那条鱼干整个拖走了,惹来母亲不少责骂。
晒秋并非仅在秋日里,只是秋天正是丰收季节,所以种类丰富,颜色多彩,煞是好看,因此而得名。而到了秋冬之交,便进入了晒秋鼎盛期,荤的素的,红的绿的,应有尽有,阳光之下,色泽浓烈得像涂了一层油彩。
这其中,霉干菜是少不得的。
我刚来北京那几年,在一个知名作家的工作室工作,领导带我们去一家浙江菜馆吃饭,点了一份地道的霉干菜扣肉——褐色的霉干菜油亮亮的,衬在虎皮五花肉的下面,堆得高高的,那五花肉切成了片,肉皮也是褐色的,五花肉的颜色稍浅,油脂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亮光。只是席间很多女生,都不敢去触碰那些五花肉——怕长胖。我自是不在意——说来惭愧,身为南方人,却从未在家乡尝过这道经典的江南美食。那五花肉放在嘴里,瞬间便融化在了口腔里,口感肥而不腻,如冬日里层层的雾霭在晨光之中融化了去。再去尝那霉干菜,也是极好的,不柴,不烂,像一个江南老艺人缓缓在巷口唱的那段戏曲——是时光遗落下来的味道。
有一次,朋友从绍兴回来,带了一些散装的茶叶,说是当地极好的野茶,见我来访,便要泡来给我喝。整个开袋过程极有仪式感,烫好紫砂壶,烧开桶装水,坐下等待正主的到来。
打开袋子却是一股特别的气味,是一种咸湿的感觉,像南方淅淅沥沥的雨天——冬天里的雨,渐渐收尾了。虽是清爽的茶叶却有一种湿润感,他也觉得奇特,在绍兴的时候,茶叶还是清香的呀,如何成了现在的气味。我却已经猜到大半,那是霉干菜的香味,他肯定是将霉干菜与茶叶放在一个包里了。茶叶吸附力极强,而霉干菜侵略性又极高,两种美味一拍即合,于是便成就了霉干菜香味的茶叶。
两种好物的融合并不能发挥它们更大的魅力,反而都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仙气——茶叶是云山雾绕中的清丽脱俗,霉干菜却是大隐隐于市的淡定……
在老家,父母倒是极少做霉干菜的,但父亲做的咸大白菜尤其好吃。隔壁的阿嬷总是说:“啊哟,你父亲那一脚大白菜踩得真是好哟!”——大白菜是穿着靴子在大的陶瓮里反反复复踩出来的,这一点似乎和霉干菜制作的某个环节有点类似。
霉干菜是晒秋里的主位,弃之便少了灵魂,它几乎聚集了所有制作咸菜的方法……
选材倒是不拘一格,雪里蕻更是农人制作霉干菜的最爱。新鲜的雪里蕻翠绿,自带一种甜味,剔去老叶,将它晒到打蔫了,这需要三两天的日头,有时候晚上忘了收回来,也没事。等晒足了工夫,再放在锅上蒸,蒸透后,焖上一夜,再拿出来晒一次……直至三蒸三晒方才是上好的霉干菜。一种浓郁的香味在三蒸三晒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缓缓生成了,越来越浓,越来越香,再撒上盐搓揉,直至盐分完全渗透,就可以装袋封存美味了。那如绿玉一般的菜叶却从黄到黑,辗转了几个轮回,最终全部成了褐色,好似与雪里蕻毫无关联,如今它有了新的名字——霉干菜。
霉干菜经日晒、蒸煮、焖润、腌制、搓揉,几乎将江南所有制作咸货的方式都用上了,最终成就了这道独特的美味。如唐三藏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终于成了正果。
某一个雨天,在江南老家,天气阴霾,过了中午便是傍晚,雨将那长长的午后全部省略了,只剩下黯淡的微光——那是灶上开的小火,心不甘情不愿地燃烧着,厨房里笼着一层薄薄的水汽。我将五花肉细细煮来,再涂上酱油,炸好,切片,放置碗中,再放已泡好的霉干菜碎,压实,放汤料,将其放到蒸锅里,静静等待它香味的释放。
也不过半个钟头,霉干菜的味道便缓缓释放出来,充溢了整个厨房,和那暮色沉沉的光线融合在了一起,虽是好闻,却有一种不甘心的惆怅。我突然意识到,若是雪里蕻有意识,恐怕并不想如此被人安排,它们想的应该是日升日落,吸收阳光和雨露,缓缓成长,平平静静地过完一生,再用它们的生命去创造下一段生命,传承下去。
只是人将这一切改变了……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一头猪究竟能活多久?
我说:“若是没有人干预他们的成长,或许十年,二十年,也未可知。只是人没有给它这个机会。”
美味虽来得残酷,但上了餐桌那一刻,香味将一切化为了一种温润与安稳。如此看来,霉干菜可能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幸福吧。
藕尘封泥土多日,在秋日里重见天日,沉稳内敛,独有的品节高雅。藕的含蓄与桂的醇厚,看似毫无关联,却在人为的『撮合』下,相得益彰,互为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