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审计依据的特点
审计依据既不是捉摸不定的,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时间、地域和范围内,审计依据会随着形势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掌握审计依据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依据的特点如下。
1.层次性
根据适用范围和效力大小、制定单位管辖区域的大小,审计依据具有不同层次,顺序如下。
(1)党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如法律、条例、政策部署等。
(2)国务院各部门颁布的各种规章和制度。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发的地方性法规等。
(4)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下达的计划和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5)被审计单位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所做的决议,以及本单位各职能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做出的计划和决议。
从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低层次的法规、制度不能违反高层次的法规,只能在高层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和具体化。这就是说,层次越高的法规,覆盖面就越大,而层次越低的法规和制度等,其具体适用性却越强。因此,审计人员应注意尽量完整地收集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法规和规章制度,这样有利于正确地判断所查明事实的是非曲直。但如遇低层次的规定与高层次的规定相抵触,则应以高层次的规定为准,做出评价和判断。
2.相关性
审计依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依据要与审计结论相关联,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依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审计结论。审计依据的相关性是由审计工作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做出评价,如果审计依据不利于审计人员评价受托经济责任,与审计结论无关,则审计依据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审计人员选用的审计依据,一定要与得出的审计结论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密切相关。如果有多种审计依据可供选择,必须认真分析,深入分析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选用最能揭示被审计单位有关事项本质的审计依据。
3.时效性
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的。作为经济业务行为规范的各种审计依据,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要根据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各种审计依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修订和变更。作为经济业务技术规范的各种审计依据,也会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从事业务活动时,要密切关注各审计依据的变化,注意其时效性,切忌用旧的审计依据来否定现行的经济活动,也不能用新的审计依据来否定过去的经济活动。
4.地域性
从空间上看,许多审计依据还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其审计依据的内容当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别国的审计依据。即使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各地区、各行业部门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只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部门的政策和规章。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应当注意地区和行业的差别,要以对应地区、对应行业的有效法令、规定、技术标准等为根据,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