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洞察:深剖问题,找到命门
几乎所有的优秀文案都有其核心洞察点:有的洞察点是产品利益和消费场景,有的洞察点是消费者情感,有的洞察点是传播要点。
例如,我们在为一个主打西游IP的乐园进行春节推广的时候,就是通过洞察成年人在现实场景与童年梦想之间的矛盾,捕捉他们哀叹时间飞逝的怅惘,从而写出以下文案的。
文案一: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
想要大闹天宫的小孩。
文案二:
第一次让我们追上梦想的,
是梦想中天马行空的风火轮。
文案三:
取得真经的路上,
少不了真挚的自己和最好的伙伴。
想写出具有洞察力的文案,我们必须在动笔之前思考一下:在我们创作的文案背后,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归纳—访谈—分析—结论”这一系列完整的工作模式得到答案。
这一模式具体应该如何执行呢?我以曾经为某款手机创作的海报文案为例进行还原。
1.归纳:列出所有相关问题
谁在买该款手机?该款手机有哪些非买不可的理由?除了产品本身,该款手机能为用户带来哪些心理安慰?
可以说,深剖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文案写作的入口,只不过好的洞察点需要我们权衡利弊。
通过思考“谁在买该款手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了该款手机最大的用户群体是18~35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渴望改变世界”“拥有文艺情怀”“对于美感高度苛求”,且有一部分人是创始人的粉丝。
问题是我们洞察的入口。接下来,我们可以找一些用户聊聊这些问题。
2.访谈:对用户进行深度调研
访谈的最终目的是与用户深入沟通,了解他们购买产品的初衷、使用感受等,从众多调查样本中找出共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是对上文中选定问题的补充与求证。
针对与手机上市相关的诸多话题,我们可以找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问题,如“你在买手机时,会买××手机吗?”“××手机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如果让你将××手机推荐给朋友,你会怎么推荐?”
下面是我做的一些小调研,选择的样本是我身边18~35岁的年轻人(只保留重点对话)。
样本一:用户运营人员,男,32岁
我:“你在买手机时,会买××手机吗?”
他:“不会,我对他们的实力有怀疑。”
我:“你怀疑哪些问题?”
他:“小公司啊。”
我:“就这个?还有呢?”
他:“没了。”
样本二:自由画家,女,27岁,苹果6s用户
我:“你在买手机时,会买××手机吗?”
她:“不会。”
我:“为什么呀?”
她:“没用过,不了解。我觉得手机还是买有实力的吧。”
我:“那你觉得哪些品牌比较有实力呢?”
她:“华为。如果是安卓的话,我买华为吧,据说国外好多人买华为,哈哈。”
我:“但你用的是苹果吧?”
她:“对,苹果6s。”
样本三:研究生,男,25岁,华为G9用户
我:“你在买手机时,会买××手机吗?”
他:“我主要参考价格,目前2000元以上的手机我是不会看的。”
我:“这款手机大概是1000~2000元。”
他:“那我下次换手机肯定会参考参考。”
我:“你以前一直没有了解?”
他:“以前不都是3000元起吗?”
我:“那是之前××系列的价格。你现在用什么手机?”
他:“我之前没怎么关注。华为G9。”
我:“你身边用××手机的人多吗?”
他:“我对象,其他人好像没有。”
样本四:设计师,女,29岁,该品牌的铁杆粉丝
她:“之前它家手机我都买了,唯独没有买这款。我觉得这款新手机的某些功能有些哗众取宠。”
我:“哦。那你觉得,这个品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她:“工业设计和情怀,哈哈。”
我:“哈哈。那你在向身边的人推荐这个品牌的手机时会怎么推荐呢?”
她:“一般是在别的手机没有某些功能时向别人推荐,如我给朋友打电话,他很久才回复我,说手机在开会时静音没听到。我说那你换个××手机吧,它可以定时静音,然后讲一堆它的优点啊。”
我:“哈哈,以生活痛点为入口,加一些产品利益点。”
作为对该品牌有好感的人,当时的调研结果令我十分诧异。很多人对该品牌和产品的理解还很片面,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
接下来,我们对问题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
3.分析:梳理逻辑并给出方案
我们发现,很多人对该品牌和产品的理解还很片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解。
① 品牌误解。主品牌与副品牌混淆不清,对于两者不知怎么区分。
② 价格误解。X系列与Y系列的价格混淆不清,还停留在品牌诞生时的价格印象。
③ 功能误解。认为该品牌手机与其他安卓手机并无太大分别,且与苹果手机差距很大。
我们将这些误解归纳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修正非品牌用户对新产品的认知错觉?二是如何让铁杆粉丝对新产品产生最初的惊艳感?
显然,问题一相对好解决一些,因为新产品的功能更新(旋转拍照)并非痛点,只能算是噱头。相比之下,对非品牌用户的宣传要容易很多。
因此,我们根据分析得出对策:将这次海报文案的重心,放在解决非品牌用户对新产品的误解问题上,修正他们对新产品的认知错觉,继而产生兴趣,最终激发其对新产品的购买欲望。
4.结论:确定核心问题及潜在心理归因
通过一系列问题归因,我们得出了结论,也就是洞察的结果。
① 核心问题。大众对该品牌手机产生了多重误解,如误解了该款手机的价格,以为一般人买不起;误解了该款手机的功能更新,不知道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误解了安卓手机的卡顿问题,认为这会影响手机的使用。其中,非品牌用户的误解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② 潜在心理归因。主观感受极易引起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