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忿怒相
古书记载:“佛之怒火,化为明王,毁天灭地。”
你看,这是最直接的力量体现,把天地都能灭掉,比战略核潜艇还厉害。
原子弹这么厉害,也只是炸毁了广岛和长崎,结果人家佛随手一挥,红莲业火一放,诺大的世界就被烧成灰烬了。
道教强者一看,佛教顶级强者这么厉害,也不甘落后,通天教主更是想着“干脆推倒世界,重造地火水风,再创洪荒”。
天道心想着:“造物主好不容易创造出一个这么精彩的世界,你现在要给老子推倒重来,这不是给老子添堵吗?”
不能忍,办他!
于是通天教主就被天道大手给抓走了,关进了天道小黑屋,有期徒刑一万年。
据说,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忿怒相,谓之“明王”,又作“忿怒尊”,乃是佛三身中的教令轮身。
为教化刚强难度的众生,佛以大慈悲心,现忿怒之相,以破除众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
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
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居于五方佛的中央。
其智慧光明可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在。
唯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罗(大自在天,即湿婆神)不愿匍匐在大日如来脚下。
据《大日经》记载:湿婆神心生傲慢,自诩为三界之主,不愿尊佛,且不满大日如来在自己的领域内建造金刚法界宫。于是,在如来所居的金刚法界宫外抛洒一切秽物。
大日如来见湿婆神魔障太盛,乃化身不动尊明王怒而往降服湿婆,将他活活踩死。
经称:“时不动明王即执彼,以左足踏其顶之半月中,以右足踏其首之半月上,尔时大自在天寻命终闷绝于内……”
阿閦佛,即不动如来,因其菩提心坚固不动如山而得此名。
可惜,阿閦佛虽然许下“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的宏愿,却没说过不发怒火。
三世诸佛主宰万界之时,不仅大自在天不愿屈服,连乌摩天妃等一干天神都不愿降服。
要知道乌摩天妃正是那个在阿修罗与诸天之战中,砍掉过阿修罗王四肢的最强女神。
阿閦佛为了维护佛界威仪,怒化降三世明王,左脚踏在大自在天头上,右脚踩在乌摩天妃胸前……
宝生佛,或谓宝相佛,位于南方欢喜世界,可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地藏菩萨本愿经》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宝生佛之名,而心生恭敬心,此人不久必证阿罗汉,得解脱。
然而,色受想行识衍生的五阴魔以各种诱惑误导众生,使得众生刚强,难调难伏。
为度化众生故,宝生佛怒化军荼利明王,以降服五阴魔为己任。
世间学佛人无不向往莲花净土。
因为那是一个“极乐世界”,无有罪恶,所住皆是“诸上善人”。
尤其是净土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能让世间有缘者“一念得度”,给予无量寿命、无量光明。
即使如此,阿弥陀佛也同样会发怒,他会变成六面六臂六足、全身青黑的大威德明王,能断除一切魔障,摧毁一切毒龙。
他镇守西方,主要降服阎罗死魔。
许多人对不空成就佛不甚了解,不空成就佛又名雷音王佛。
修持不空成就如来法时,无论是佛事还是有情事,皆能成就,远离烦恼。
纵使此佛没有烦恼,却仍有忿怒,他会化身金刚夜叉明王。
金刚夜叉明王啖食世间一切恶业众生,摧毁一切邪魔。
邪道妖魔鬼怪见了他,基本上都是绕道走,敬而远之。
觉者如佛,虽早斩断了贪嗔痴三毒,面对世间万恶以及难以调伏的众生,仍免不了发怒。
五方佛怒化五大明王。
不过,佛的忿怒并非嗔怒,至于区别,只怕要修到佛的境界才能理解了……
在早期的佛教壁画和其他绘制的观世音菩萨像中,菩萨的头顶会有一个或一对马驹形象。将动物形象置于菩萨上方,这不是对菩萨的不敬吗?实则不然,这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里就记载有象征慈悲的善神,是一对孪生小马驹,名为“双马神童”。
这一善神天性慈悲,神通广大,具有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力,这一善神同时也被古印度教所吸收。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婆罗门教的善神“双马神童”也被佛教吸收接纳,成了象征慈善和愿力的菩萨,称为“马头观世音”,其形象依旧延续了婆罗门教的小马驹(一个或一对),这便是佛教最早的观世音菩萨形象。
随着佛教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观世音菩萨亦变为威武伟丈夫形象。
因为根据佛经,菩萨皆为善男子出家。
如《悲华经》记载,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
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故名“观世音”。
从此,观世音菩萨像开始有了演变,即在马驹之下增加了出家比丘形象,用来表示菩萨为善男子出家。
究竟何时开始,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中不再出现马驹,未见确切记载。
观世音,是汉语意译,从字面上说就是“观察苦恼众生的音声,而循声前往解救。”
也翻译为观自在。
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所谓观自在,意为“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观世音菩萨有般若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能达到“观自在”境界,故名。
在唐朝,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观音菩萨。
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分有显宗和密宗。
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
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
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於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
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密宗有一个善巧方便的修习法门——观想,必须通过观想佛像本尊,才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特殊能力。
密宗造像更多地体现了象徵主义的理性成分,它必须用具体的形象,将密宗修习的法门表现出来。
所以,在藏传佛像中,就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
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
按照密宗的说法,这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
烦恼便是内心的敌人和邪魔!
例如,烦恼可能是由一个被踏在护法神脚下衰竭待毙的魔怪形象来表示。
正如象徵所暗示的那样,踩在护法神或是本尊脚下的非人形的邪魔,不是别人,就是人内心贪、瞋、痴所引起的无尽的无明烦恼。
密宗佛像中被塑造的头颅、脑盖骨、胫骨、人的心脏、肠子等装饰物,都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假想的人类烦恼的种种象徵与替代。
理解了藏传佛像中密宗的这些象徵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
而正因为“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存世的“忿怒相”要比“寂静相”少得多。
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如密集金刚、圣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怒相”与“善相”兼而有之。
不仅在艺术上很有美感,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类造像,市场价格极高,深受投资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