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妇科是个宝库
很多人认为中医能治疗妇科病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面对的是生孩子啊等等,中医能做试管婴儿吗?的确不能!可是你听说过有做完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以上试管婴儿还没能怀孕的吗?很多见!为什么种子种不上呢?其实一部分是女同志的“庄稼地”出了问题,姑且把子宫称为“庄稼地”,如果这个庄稼地很热,那么我相信在这个庄稼地里边待着的小家伙,也会出现躁动不安甚至流产;如果这个庄稼地很凉,就像冰窖一样,那么就算种了庄稼,做了试管婴儿,也会被冻得不再成长,往往会出现胎停,发育停滞,而众多女性子宫冰凉,小肚子冰凉,这确实存在,但是她们的体温都还基本上属于正常,激素水平稍微有点儿紊乱而已。中医药可以通过调养气血、温暖子宫而提升“庄稼地”的质量。那么,对于男同志来说,精子这个“小蝌蚪”如果出了问题呢?精子也像子宫一样会凉、会发育不全、会无动力,以为人工授精就真的能种上吗?
还有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生孩子不是都去医院的产科吗?中医能做什么呀?这样一说好像古代的时候没有接生婆这个职业一样,没有医生参与一样?还有一部分人患有妇科炎症,比如说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这不都得靠西药来消炎治疗吗?好像一接触现代医学带个“炎”字,中医就不能治疗了一样,古代难道就没有这样的病吗?中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尤其在女性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早期的医家很早就开始运用中医理论针对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女性特有疾病的防治进行了相关研究。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基本是相同的。而女性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所以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病等特有的疾病。中医可治疗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癥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所以说,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调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不能怀孕的,可以帮助她怀孕;怀孕后患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中医照样能把这些疾病给去掉;而在怀孕期间出现妊娠呕吐,甚至在保胎方面,中医都在默默无闻地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正是中医,几千年来默默地对妇女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古代的中医学著作中,留下了很多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不一样的专业名词术语,虽然叫的名字不一样,但是身上的“零部件”没有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器官和现在的关联。
一、阴户
阴户又名四边,在古代泛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二、玉门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在《脉经》《诸病源候论》中有记载:“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说明古人很早就已经通过这个部位来判断已婚未婚、已产未产,看来古今认识是一致的。
阴户、玉门的功能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又是防止外邪侵入的关口。
三、阴道
阴道,又称子肠,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阴道”一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阴道和子门是中医学的术语。“阴道”一词最早就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且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阴道的功能: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四、子门
子门,又名子户,“子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子门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
子门的功能: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五、胞宫
胞宫的别名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又称为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胞宫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器官。
最早在《格致余论》《景岳全书》中对胞宫的形态做了进一步的阐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可见古人在对子宫形态的认识上,不但包括子宫的实体,而且把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都涵盖在内。
胞宫的功能:《黄帝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府”,说明了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
脏藏而不泻,腑泻而不藏,而胞宫亦泻亦藏,藏泻有时。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体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胞宫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的结果。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因它犹如月亮之盈亏,海水之涨落,有规律和有信征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它为“月事”“月水”“月信”等。明·李时珍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
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可受地区、气候、体质、营养及文化的影响提早或推迟,在我国女子初潮年龄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都属正常范围。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或“断经”。在我国,女子46~52岁月经闭止,均为正常。
月经从初潮到绝经,除妊娠期、哺乳期外,都是有规律地按时来潮。正常月经是女子发育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在21~35天也属正常范围。经期,指每次行经持续时间,正常者为2~7天,多数为4~5天。经量,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行经总量为30~50ml,超过80ml称为月经过多;经期每日经量,第一天最少,第二天最多,第三天较多,第四天减少。经色,指月经的颜色,正常者多为暗红色;由于受经量的影响,月经开始时的颜色较淡,继而逐渐加深,最后又转呈淡红。经质,指经血的质地,正常经血应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仅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也属正常现象。
由于年龄、体质、气候变迁、生活环境等影响,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有时也会有所改变。当根据月经不调之久暂、轻重、有症状、无症状而细细辨之,不可概作常论,贻误调治良机。
此外,有月经惯常二月一至的,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的,称为“避年”;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的,称为“暗经”。还有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垢胎”。根据避年、居经、并月的最早记载,即晋·王叔和著《脉经》所述,避年、居经、并月应属病态,后世《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等也认为是病态或异常,只有《医宗金鉴》将并月、居经、避年列为月经之常,似不切实际。
(二)月经的产生机制
月经的产生机制是女性生理方面的重要理论。在了解女性生殖脏器(胞宫),冲、任、督、带与胞宫,脏腑与胞宫、天癸等理论基础上,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的记载,可以明确月经产生的主要机制,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1.肾气盛
肾藏精,主生殖。女子到了14岁左右,肾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最后成熟,同时通过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经的出现。所以,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中,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
2.天癸至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地道不通。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天癸至”是天癸自肾下达于冲任(自上向下行,曰至),并对冲任发挥重要生理作用。
3.任通冲盛
“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任脉通”是天癸达于任脉(通,达也),则任脉在天癸的作用下,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太冲脉盛”,王冰说:“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说明肾中元阴之气天癸通并于冲脉为“太冲脉”。冲脉盛(盛,音chéng)是指冲脉承受诸经之经血,血多而旺盛。《景岳全书·妇人规》说:“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因此,“太冲脉盛”即天癸通于冲脉,冲脉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使血海盛满。
至此,由于天癸的作用,任脉所司精、血、津、液充沛,冲脉广聚脏腑之血而血盛。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按时满盈,则月事以时下。血海虽专指冲脉,然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又会于咽喉,这里应理解为泛指冲、任而言的。
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月经的产生是血海满盈、满而自溢,因此,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5.与月经产生机理有关的因素
如脏腑、气血和督脉、带脉等参与了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
督脉调节,带脉约束。肾所化生的天癸能够作用于冲、任二脉,同样可以作用于督、带二脉。即在天癸的作用下,督、带二脉调节和约束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功能,使月经按时来潮。因此,督脉的调节和带脉的约束应该是控制月经周期性的重要因素。
气血是化生月经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血海按时满盈,才能经事如期。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的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调节,同时气又要靠血的营养。输注和蓄存于冲、任二脉的气血,在天癸的作用下化为经血。因此,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上,气血是最基本的物质。
脏腑为气血之源。气血来源于脏腑。在经络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与冲、任、督、带四脉相联,并借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相通。在功能上,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同为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布精微。故五脏安和,气血调畅,则血海按时满盈,经事如期,可见脏腑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上有重要作用。
综前所述,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月经产生机制的过程中,肾气化生天癸为主导;天癸是元阴的物质,表现出化生月经的动力作用;冲脉、任脉受督脉、带脉的调节和约束,受脏腑气血的资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
(三)月经产生机制的临床意义
月经的产生机制,对妇科临床病机和治疗原则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产生机制中可以看出,肾气在女性的生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具有特殊地位。在治疗妇科疾病时,肾气是时刻要考虑的因素,如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痛经、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等多因肾气虚损所致,因此补益肾气是治疗的关键,而又常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补肾是妇科的重要治疗原则。
2.气血参与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是冲脉、任脉维持胞宫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气血失调,如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气郁、血热、血寒等,都能直接影响冲脉、任脉的功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诸病。所以,气血失调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因而调理气血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成为又一治疗原则。
3.脏腑化生气血,与冲脉、任脉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参与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因此,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冲脉、任脉而使胞宫发生经、带、胎、产诸病。所以,脏腑功能失常成为妇科疾病的又一重要病机,其中肾、肝、脾、胃与冲、任二脉在经络上和功能上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藏血而司血海;脾司中气而统血,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肝失条达,疏泄无度;或脾气不足,血失统摄;或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都可影响冲脉、任脉功能而发病。因此,在治疗上,疏肝养肝、健脾和胃成为妇科疾病重要的治疗原则。
4.在月经产生机制的理论中,中医学“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过程与西医学“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相对应,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西医角度看,一些属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障碍的功能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等,运用中医“补肾气,调冲任”的方法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学的月经产生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