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实习医师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

疖(furuncle)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腋窝等毛发丛生或皮脂腺较多处,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临床特点】

初起时,皮肤表面红肿、痛性硬结,渐肿大,呈锥样隆起,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继之红肿范围扩大,中央部位变软,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消退愈合。小的疖一般无全身症状,大的疖肿可引起全身不适、发热、畏寒等症状。口鼻三角区的疖受挤压、挑刺后,感染可沿内眦静脉或眼静脉进入颅内,引发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周红肿、硬结、并趋扩大,伴明显头痛,有寒战、高热、甚至昏迷。

【诊断要点】

有毛囊或皮脂腺化脓性感染的局部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若全身散发多个疖称疖病(furunculosis)。

【治疗】

1.早期炎症硬结可局部热敷或理疗,可涂2%碘酒,或外敷鱼石脂软膏。

2.有脓栓时可摘除,或在其顶部点蘸石炭酸灼烧。出现波动感时需切开引流。

3.头面部疖、疖病或全身症状明显者,应给予抗感染药物,口服抗生素或以青霉素、氨苄西林肌内注射。

4.合并糖尿病者,同时治疗糖尿病。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转归】

一般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小儿、糖尿病患者可反复发作。

二、痈

多个相邻毛囊及所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是多个疖的融合称痈(carbuncle)。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好发于颈项、肩背及腋窝等处。

【临床特点】

初起时皮肤红肿、稍隆、张力增高,继之皮肤呈大片红肿区、坚硬、疼痛明显,出现多个小脓头,可有发热;随后肿胀进一步加重,脓栓破溃后呈蜂巢状,中央皮肤坏死、溃烂,有较多脓液或坏死组织,局部淋巴结有肿痛。患者常有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

【诊断要点】

1.皮肤呈紫红色浸润区,坚硬,疼痛明显,中央有多个脓栓或呈坏死溃烂。

2.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白细胞计数增高。

3.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治疗】

1.全身治疗

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有效抗生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饮水,给予多种维生素等。如有糖尿病,应予控制。

2.局部处理

早期可以50%硫酸镁湿热敷、鱼石脂软膏外敷。红肿范围大,中央坏死组织多,脓液引流不畅时应予手术行“+”或“++”形切口,深达筋膜,注意打通脓腔间隙,清除坏死组织,伤口内填塞凡士林纱布或碘仿纱条止血,每日换药。面唇部痈禁忌切开。

【预后及转归】

痈局部病变较疖重,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如脓毒血症等,应及早使用抗菌药物。痈创面较大时,可待肉芽生成后行植皮治疗。唇痈可引发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病情凶险,预后差。

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面部化脓性感染经静脉传播至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静脉窦炎及栓塞所致。

【诊断要点】

1.有颜面、上唇局部感染以及不当处理史。

2.海绵窦静脉阻塞所致颜面水肿及眼部体征 上唇、眼周、鼻梁红肿,眼睑、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继之出现眼底水肿、视力下降甚至眼肌麻痹、眼球固定。

3.全身毒血症表现明显,有寒战、高热、多汗,嗜睡或谵妄、昏迷等。可有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4.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核左移,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血液细菌培养可阳性。

【治疗】

1.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途径给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报告,选用有效抗生素。

2.绝对卧床,静脉输液,加强支持治疗及护理,高热者应予物理降温。

3.明确有海绵窦栓塞时,可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或链激酶,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使用时需监测血液凝集指标。

三、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是厌氧菌。

【临床特点】

1.表浅部位的蜂窝织炎,局部红肿明显,周边扩散较快,病变区与正常皮肤分界不明显,局部疼痛明显。

2.深部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可有深压痛及局部皮肤凹陷水肿。

3.病情重者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增加。

4.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者,病变扩展迅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常形成局限脓肿。易被粪、尿污染的腹部创口、会阴部位的蜂窝织炎常为厌氧菌及多种肠道杆菌所致。局部肿胀重,扪之可有捻发音,皮肤、筋膜可有进行性坏死,脓液臭,全身症状严重。

【治疗】

1.早期

局部热敷或理疗,患部休息、止痛,加强营养。

2.抗菌药物

除应用一般抗生素外,会阴部及深部蜂窝织炎应合并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

3.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

口底、颌下和颈部急性蜂窝织炎,宜早期切开引流,以防发生喉头水肿或压迫气管。对捻发音性急性蜂窝织炎,考虑致病菌为厌氧菌时,伤口处理应以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或湿敷。

四、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及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常发生在下肢及面部,蔓延较快,但很少化脓。

【临床特点】

1.起病急,常有突发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及头痛。

2.局部皮肤呈片状红斑、略隆起,色鲜红、边缘清楚,炎症蔓延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棕黄色,可有脱屑,极少化脓。有烧灼痛,附近淋巴结常有肿痛。

3.躯体、下肢丹毒常复发,下肢丹毒反复可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4.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

【鉴别诊断】

临床上丹毒需与急性蜂窝织炎相鉴别(表10-1)。

表10-1 丹毒与急性蜂窝织炎的鉴别

【治疗】

1.休息、抬高患处,局部以50%硫酸镁湿热敷。

2.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肌内注射,或480万U静脉滴注,每日2次;症状消失后,继续应用3~5日,以防复发。

3.同时患足癣者,局部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控制。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及时处理小创口;在接触或给丹毒患者换药后,应洗手、消毒,防止接触性传染;下肢丹毒合并足癣者,应同时治疗,以防复发。

五、脓肿

急性化脓性感染局限化、脓液积聚且有完整腔壁者称为脓肿(abscess)。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特点】

1.表浅脓肿 表现为局部隆起,有红、肿、热、痛,周围常有浸润发硬,发展到一定程度,局部出现波动,甚至自行破溃。

2.深部脓肿 局部红肿不明显,波动感不易发现,但局部有压痛或有皮肤凹陷性水肿。

3.浅表的小脓肿常无全身反应;大或位于深部的脓肿可有发热、头痛、白细胞计数增高。

【诊断要点】

1.浅表脓肿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波动;深部脓肿则有局部压痛或皮肤凹陷性水肿。

2.全身反应在深部脓肿较明显,白细胞计数增高。

3.超声检查可发现液性暗区,穿刺可抽出脓液。

【治疗】

1.使用抗菌药物,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用。

2.脓肿一旦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前先行穿刺确诊。

3.脓肿切开引流时应注意

(1)选择适当麻醉,常用0.5%~1%普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2)切开部位应在脓肿最低部位,以利于引流。

(3)切口方向应与大血管、神经走向平行,避免跨越关节。

(4)脓腔内如有间隔,应以手指钝性分开,以利于充分引流,尽量去除异物或坏死组织。

(5)大型脓肿切开时需防发生休克,可适当输液、输血,使用镇痛药。

(6)放置引流应予记录,注明数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