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肌病
一、炙甘草汤(病毒性心肌炎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张某,女,6岁。
主诉:
感冒后心悸、气短2个月余。
2016年10月19日首诊:
患者2个月前感冒后心悸、气短、咳嗽、自汗,活动后加重。时有痰多色白,手心热。纳差,大便干结不畅,夜尿频2~3次。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多次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舌质嫩,苔白腻,脉细、寸弱。
西医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辨证:
气阴两虚,血瘀络阻。
治法:
益气复脉,养阴通络,升陷祛瘀。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合生脉散加减。
2016年11月7日二诊:
药后食欲显增,心悸、自汗、手心热改善,咳嗽、痰多、大便干结不畅、夜尿频、舌象脉象仍如前。上方合二陈汤加减14剂,以加强燥湿化痰治疗。
2016年11月24日三诊:
药后Holter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P-R间期仍延长。心悸症状消失,自汗、手心热、咳嗽、痰多、大便干结不畅、夜尿频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弦。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合消瘰丸加减巩固14剂。
2016年12月8日四诊:
诸症皆无,便渐畅。舌质嫩红,苔薄腻渐化,脉细弦。继续以上方加味巩固治疗。
2017年1月24日五诊:
诸症皆无,便畅,舌脉同前。Holter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继续以上方加味巩固治疗。
按:病毒性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在中医学系统中皆可归属“心痹”“心悸”“怔忡”范畴。心痹为风寒湿邪复感、内舍于心。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处“伤寒”,应注意外有外感寒邪之病因,内有阴阳两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本病例“感冒”病因正应此说。《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有“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称谓。虞抟在《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中言:“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本例患者自诉感冒后心悸、气短、咳嗽、自汗,伴痰多色白、手心热、纳差、大便干结不畅、夜尿频,舌质嫩,苔白腻,脉细寸弱。故综合辨证为气阴两虚、血瘀络阻,法当益气复脉、养阴通络、升陷祛瘀,首诊处方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合升陷祛瘀汤加减,可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补肺气、养肺阴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升阳举陷以使胸中气血通行。服用2周后食欲显增,心悸、自汗、手心热改善,而咳嗽、痰多、大便干结不畅、夜尿频仍旧。效不更方,故二诊时原方加二陈汤加减以加强燥湿化痰等治疗,病情得以明显缓解,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但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仍存在(P-R间期延长)。三诊后,原方再加消瘰丸加减,病情得以彻底缓解,直至五诊时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消失。方中炙甘草、太子参、大枣补益中气、化生气血而为血脉之源,生地黄、鲜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补益心血、养阴通脉道,桂枝通阳气而利血脉,故本方又名“复脉汤”,但该方祛瘀通络、益气升陷稍显不足,故合升陷祛瘀汤益气升陷祛瘀,且于大队补益药中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也取《灵枢·痈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之意。另,患者自汗乏力,加五味子以酸敛,合方中已有太子参、麦冬取“生脉散”强化气阴兼顾。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临床并不少见,西医学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不甚乐观。本例系纯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消失,此间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抗心律失常药物。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认识,伍以“升陷祛瘀”等是治愈的关键。
(陈辉 整理)
二、枳实薤白桂枝汤(心肌致密化不全)
马某,女,53岁。
主诉:
间断喘憋3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201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进行性加重,半个月内进展为动则喘息,高枕卧位,呼吸困难,伴胸闷、心悸,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应用利尿剂后好转,其后常年口服盐酸布美他尼等药物治疗。2018年4月患者就诊于我院门诊,查NT-proBNP 1 487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LVEF 41%,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侧后壁中下段心肌呈致密化不全。收入我科予心衰对症治疗,好转出院后规律服药。
2018年11月19日患者于我院门诊复诊,查NT-proBNP 4 241pg/ml。血脂:胆固醇(CHO)6.06mmol/L,甘油三酯(TG)2.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08mmol/L。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LVEF 25%,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全心扩大,肺动脉压增高,左室收缩功能减退,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表现。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增厚,心影饱满。患者间断喘憋,时感心悸,步行200m或爬楼2层喘憋明显,需停下休息,夜间平卧时觉憋气,侧卧即可缓解。于2018年11月22日再次收入我病房。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螺内酯片20mg(每日1次)、托拉塞米片10mg(每日1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mg(每日1次)、缬沙坦分散片80mg(每日1次),自诉定期监测血压为120/80mmHg。全子宫切除术后6年。
2018年11月28日首诊:
患者住院后给予抗心衰治疗6天后,仍不能平躺,难以完成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相应辅助仪器治疗的过程。夜间仍需坐起,有胸闷、喘憋。自觉乏力,气短。口唇紫暗,脉弦滑,舌淡暗苔白腻,舌下静脉迂曲。
西医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先天性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1级(中危);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辨证:
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陷血瘀。
治法:
通阳散结,化痰祛瘀。
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患者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可以长时间平卧。因患者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长171毫秒,超声可见明显双室机械化不同步。目前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服用中药汤剂,症状明显改善,故于2018年12月4日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过程顺利。术后心电图示QRS时长117毫秒。
2018年12月6日二诊:
患者诉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夜间能平卧。目前觉心前区不适明显好转,近日烘热、汗出症状明显。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6年,考虑冲任失调,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巩固。患者带14剂汤药出院返家。
2019年1月17日三诊:
患者到门诊复诊,快步如飞,精神极佳,自诉目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无胸闷、气短。乏力明显改善,复查NT-proBNP 2 407pg/ml。就诊前10天(2019年1月7日)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恢复至43%。
服用二诊方药后,潮热、汗出症状亦明显改善。现为巩固疗效,再次就诊。效不更方,继续原治疗原则,药物剂量微调。
2019年2月18日随访,患者病情平稳,诸症缓解。2019年4月随访,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EF 47%,NT-proBNP 457pg/ml,无明显不适主诉。
按: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本病起病隐匿,或出生发病,或中年发病,或终身不发病,病程进展取决于非致密化的范围及引起的缺血程度。本病无性别及年龄差异,有家族性遗传倾向,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表现为多样性。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是三大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所以极易误诊、误治和漏诊。
本病治疗指南推荐:予利尿剂、强心、扩血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重塑治疗心力衰竭,应长期规律服药;心律失常患者可予药物治疗,药物反应欠佳者予起搏器置入、CRT或ICD置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对于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长期抗凝(如华法林等)。对经过抗心力衰竭优化治疗无效的终末期患者可行心脏移植。因此,应尽早诊断,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较少见,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心脏MRI诊断。心脏MRI能更为准确地显示非致密化心肌的分布特征,实时动态地展示致密层及非致密层心肌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相比于超声心动图更容易测试出隐窝内部的附壁血栓等。因患者曾经做MRI时受过惊吓,故对做MRI极其恐惧和拒绝,所以未查。但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符合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表现,且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缺血性心肌病,因此可以明确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7个月前于我科住院,当时左室射血分数为41%,出院后口服螺内酯、倍他乐克、缬沙坦,以及托拉塞米、伊伐布雷定治疗。患者2018年11月查射血分数25%,此前曾有2次感冒病史,考虑是心衰加重的诱因。但在系统的西药抗心衰治疗6天后,患者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的症状仍未改善。
患者胸闷、气短,苔腻,脉滑,考虑为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故通阳散结予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另,患者喘憋时日已久,且病由先天不足所致,大气起源在肾,生成在脾,贮存在胸腔。心脏扩大,心肌疏松,应为“心积”,也是血瘀的一种表现。胸闷、气短、乏力、舌质紫暗,均为气陷血瘀所致,故以升陷祛瘀汤合方复治。患者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可以长时间平躺,为其数日后行CRT提供了前提,如不能平卧则无法实行手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患者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可长时间平卧,顺利手术。
(顾焕 整理)
三、真武汤(白血病化疗后心肌损害)
王某,男,52岁。
主诉:
反复胸闷、气短6年,加重伴喘憋10天。
现病史:
患者2007年在我院血液科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使用亚砷酸和米托蒽醌。化疗期间出现胸闷、气短,夜间难以平卧,咳嗽、少量白痰,无胸痛、发热、盗汗。超声显示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径65mm,左室射血分数29%,左室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考虑为药源性心肌损害。此后长期服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控制心室率、抗心室重构药物,患者病情反复发作。2013年7月3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喘憋,夜间不能平卧。8月1日就诊于我院急诊,予利尿、抗感染、化痰平喘、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于2013年8月8日收入院。急诊查BNP 1 270pg/ml。
入院后患者于8月16日夜间剧烈咳嗽,之后诉胸闷、喘憋,端坐呼吸,呼吸浅快,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无明显湿啰音,心率在100次/min左右,测血压为90/76mmHg,考虑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之后患者病情危重,喘息憋闷,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
2013年8月28日首诊:
患者神疲懒言,气短乏力,喘息不能平卧,几不可动,动则喘憋尤甚,双下肢浮肿,咳痰白黏。查BNP 1 180pg/ml。舌暗苔白,脉沉无力。
西医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药物性心肌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完全缓解),黄疸,肺部感染。
中医辨证:
阳虚水泛,气陷血瘀。
治法:
温肾利水,升陷祛瘀。
予真武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患者服药后病情缓解,胸闷喘憋减轻,夜间可间断平卧。心率80次/min,血压105/80mmHg。复查BNP 779pg/ml(图1-3-1)。双下肢水肿减轻,饮食亦有恢复,可近距离行走,心功能恢复至Ⅱ级。旬余即出院。
图1-3-1 服真武汤前后BNP的变化
按:化疗药物可增加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在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中更加显著。目前已经报道的心脏并发症有:①心律失常;②心肌坏死;③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多数化疗药物皆有心脏毒性,而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最常见。蒽环类药物是一组包括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伊达比星、表柔比星、米托蒽醌等在内的细胞毒性药物,主要以静脉注射形式给药。它们主要在肝脏代谢。蒽环类药物对各期细胞均有作用,尤其对S期的早期细胞最为敏感,其药理学机制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而使DNA链裂解,同时也干扰DNA和RNA多聚酶活性,阻碍DNA和RNA的合成。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和支持性护理的优化,心肌病和心力衰竭作为长期化疗的并发症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从整体认识主要是耗阴伤阳,阴伤及阳,《黄帝内经》云:“心为阳中之太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故阳主阴从,此时虽阴阳俱损,但以温阳为第一要务,故选真武汤温阳利水。
气、血、水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气虚推动无力则血无以生化推动,气虚则血停,血瘀则脉阻。本患者病重日久,气虚日甚而成气陷,气陷则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因此是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单纯补气则瘀血在内无以化,单纯活血则气陷无以继续推动血液,故必然升陷祛瘀合用之。患者心肾阳虚,阳虚不能制水则水泛四肢胸胁,必得温肾阳利水之真武汤。加之患者气阳虚甚,故加人参以大补元气。诸方合用,则升已陷之气,壮已衰之阳,化已瘀之血,利已泛之水,标本兼治,虚实并调。
本案以干姜易生姜,加炙甘草,取甘草干姜汤意。症见喘咳,痰少色白,或泡沫,均为肺痿之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本患者白血病化疗日久,亦为广义的“快药”,除心脏毒性之外,阴津亏虚之象已显。而致阴损及阳,水停血瘀,加桂枝有取苓桂术甘汤意。疑难重症,多取合方,以其病机复杂故也。
(柳翼 整理)
四、半夏泻心汤(放射性胸腔、心包积液)
高某,女,53岁。
主诉:
胸闷气短乏力22年,加重5年。
现病史:
患者1995年因胸腺瘤放疗后出现胸腔、心包积液,伴气短、乏力。2012年后逐渐加重。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放射性胸腔、心包积液。治疗主要靠穿刺引流缓解症状,2016年以前每月抽胸腔心包积液1次,每次300~800ml不等;2016年以来每隔1~3个月抽胸腔心包积液1次,每次约1 000ml。
2017年6月29日首诊:
患者时有胸闷、前胸连及后背时痛、动则心悸、上脘胀满痛、头晕、呃逆、纳差、烘热汗出、肢冷、口干、四肢关节痛,平地步行几十米即出现气喘。纳差,排便不畅,大便干稀不调,尿频量少。眠浅梦多,每晚睡眠2~3小时。舌质紫暗嫩胖,苔薄白,脉沉细短数、尺弱。
西医诊断:
放射性胸腔、心包积液,胸腺瘤放疗后。
中医辨证:
悬饮,阴阳俱虚、寒热互结、气陷血瘀。
治法:
滋阴育阳,宣通上下,升陷祛瘀。
予半夏泻心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2017年7月6日二诊至2017年7月27日四诊:
药后怕冷明显改善,大便正常,近5个月未抽胸水,余证及舌脉象如前。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合炙甘草汤21剂加强治疗。
2017年8月24日五诊:
药后胸闷、憋气、进食明显改善,平地可连续步行200m,余证及舌脉象如前。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加乌贼骨30g,14剂巩固。
2017年9月7日六诊:
药后胸闷、憋气、心悸、乏力、睡眠明显改善,体力增加、面色改观,平地可连续步行200m,近6个月未抽胸水,每晚睡眠5~6小时,余证及舌脉象如前。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合二仙汤加减治疗巩固。
按:胸腺瘤是一组来源于不同胸腺上皮细胞,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和伴有多种副肿瘤症状的疾病。30%~60%的胸腺瘤呈浸润性生长,可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随着肿瘤增大或肿瘤的外侵,患者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全身反应及伴发疾病症状。如出现乏力、盗汗、低热、消瘦、贫血、严重的胸痛以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体征,常提示为恶性病变或伴有局部转移,也不排除放疗后所致心肌损害。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在中医学系统中,皆可归属于“痰饮”范畴。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将痰饮分为4类,进而创立了“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为后世所宗。《圣济总录·痰饮门·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提出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邹滋九按语云:“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本案患者胸腺瘤放疗后出现顽固性胸腔、心包积液,即是因为放疗伤阴耗阳,成阴阳两虚之候,故有胸腔、心包之悬饮及阴虚内热、阳虚肢冷之证。
本例患者自诉胸腺瘤放疗后胸腔、心包积液,伴气短、乏力、胸闷、前胸连及后背时痛、动则心悸、上脘胀满痛、头晕、呃逆、烘热汗出、肢冷、口干、四肢关节痛,平地步行几十米即出现气喘,纳差,大便干稀不调,排便不畅,尿频量少,眠浅梦多,每晚睡眠2~3小时。每隔1~3个月抽胸腔心包积液1次,每次约1 000ml。舌质紫暗嫩胖,苔薄白,脉沉细短数、尺弱。故综合辨证为阴阳俱虚、寒热互结、气陷血瘀,法当滋阴育阳、宣通上下、升陷祛瘀。首诊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减。服用1周后上腹胀满缓解、食欲增进、尿量增加,余证及舌脉象如前。效不更方,故二诊、三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四诊、五诊时,合炙甘草汤以加强补土生火、滋阴复脉等。六诊时,患者胸闷、憋气、心悸、乏力、睡眠明显改善,平地可连续步行200m,近6个月未抽胸水,每晚睡眠5~6小时,余证及舌脉象如前。继续以五诊原方合二仙汤加减,以调理冲任、温阳育阴。
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亦出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尤在泾曰:“邪气乘虚,陷入心下,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该患者上脘胀满痛、呃逆、失眠、心悸、脉数,也是痰热互结之候,故首诊即合用全瓜蒌,与方中半夏、黄连相配,取小陷胸汤意。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针对阴阳两虚、心失所养之证。黄元御云:“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五诊加乌贼骨,与方中甘草相配,取乌甘散意,以加强化瘀血、补中气之效。
本案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紫暗,均为大气下陷、升降失调、气陷血瘀证,选用升陷祛瘀汤化瘀升陷。
(陈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