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卫生院的昨天与今天

卫生所“借”来一台X线机

1965年初冬的一天,放学后,我路过公社卫生所的门口,看见众人正从汽车上向下卸一个用帆布包着的很大的东西,众人呼应着、喊着要轻挪轻放。听旁边的人说,那是一个“能看见人心肝肺、肠子肚子的高级机器,金贵得很哩”。

到家吃饭的时候,我把听到的话语说给了父亲和母亲。因为母亲是个“药罐子”“病疙瘩”,每逢深秋入冬,母亲就开始咳嗽气喘,基本无法下炕做家务,直至来年天气变暖。每年入冬开始,我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每天更换她炕头装着半碗土疙瘩的“痰碗”。我想让那“能看见人心肝肺、肠子肚子的高级机器”给母亲看看,究竟她得的什么病。父亲和母亲没有理会我的话。

第二天放学后,我走进了卫生所的大门。卫生所就是一个小院落,3间老旧的门房,中间是通道,放着给人看病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通道一边是药房,一边是打针、换药的地方,到处都散发着一股特殊的气味(来苏尔的气味)。

走过通道进入后院,就看见侧面三孔小窑洞。其中一个窑洞门上挂着中间印有红十字的白门帘,窑门紧闭,窗户里面用红布挡着。门口的几个人说“这里边就是那能看见心肝肺、肠子肚子的机器”,他们在等着进去看病。

我想从门缝里看看那个神奇的机器。无奈人出人进那个门总是很快就会关上,根本看不见里边。

回家了,我跟父亲说有不少人用那个机器“看病”,让父亲也去给母亲看看。父亲说:“人家说了,不顶事儿,那个机器只能看出病,不会治病。”母亲没能去看病。

那时我上小学,不知道家穷,父亲没有钱给母亲看病。

后来我才知道,那年是毛主席作了“六二六指示”。国家组织城市医疗队下乡巡诊。县医院将仅有的一台30mA的X线机,临时拉来在卫生所用了3天。

卫生所发展成地段医院

1970年,我上了高中。卫生所搬到了街东头我们中学的隔壁,挂起了“地段医院”的牌子。因为医院有一台很好的木质乒乓球案子,我们常混进去打球。看见医院新建的“工字型”青砖大瓦房走廊里,一排整体的挂着白门帘儿的门框上挂着挂号收费室、药房、手术室、化验室、透视室、内科、外科等的牌子,医院的后院里两排十多孔窑洞,门上挂着医办室、护办室、病房1、病房2的牌子。

听说卫生院有上海、北京、西安(毕业)来的大夫十多人,可以给人做胃、肠、胆手术。偶尔会听到县上救护车拉着警笛进出卫生院。每每听到救护车的声音,人们都会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母亲常年生病,促使我萌生了当个大夫的念头。渭北旱塬连年歉收,生活十分困苦。“先生”(医生)受人尊敬,出诊看病都能吃鸡蛋挂面,也是对当时的我很大诱惑。

高中毕业当了两年农民后,我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了省卫校医士专业学习。我心中高兴极了,期待毕业后就能到家门口的地段医院当医生。

阴差阳错。三年毕业后,我没当上大夫,而是走进了卫生厅机关。因为我学习成绩好,临床上表现好,实习医院坚持要留我做大夫,学校要留我当老师,结果被上级机关“截胡了”。

我的老处长问我:“到机关工作安不安心?”我清楚地告诉他:“我要当大夫。”老处长生气地说:“这地方是管大夫的!想不通也得想得通!”工作之余,我仍然购买临床业务书籍看,想着以后能当大夫。

参加工作次年回家过春节,适逢族里一小侄因为跌跤,手腕部损伤。家人领着看过中医,说是“转筋了”,让用吊带限制活动养着。我看后摸了摸患肢腕部,感觉诊断不清,认为最好做个透视拍片。

地段医院放年假,院长一人留守,我们也算认识。征得允许,我利用曾在实习医院透视室学习了1个月的知识,启动了卫生院的50mA X线机,发现小侄是典型的“右腕克勒斯骨折”,督促家人用毛驴车子送他去了40里外的县医院接受治疗。院长由此知道我会操作X线机,隔日还让我开机器看了一位急腹症患者,发现了“膈下游离气体”,我怀疑是“胃穿孔”,被县上的救护车接了去。

我的岗位职责就是负责全省的县医院、卫生院、合疗站的建设管理,一干就是30多年。眼看着卫生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施设备、业务项目、业务规模日渐扩大。

焕然一新的卫生院

五六年前我走进老家又迁了新址的中心卫生院,看望住院的亲戚。卫生院职工增加到40多人了,占地十多亩,盖起了两栋分别为门诊、住院的三层的楼房。

门诊一楼的大厅宽敞明亮,一边是挂号收费处,一边是药房和新农合报销窗口。走廊两边挂着B超室、胃镜室、检验室、心电图室、康复室、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中医科、疼痛科的牌子。门诊大厅、诊室走廊里人来人往。走廊两端的尽头分别是手术室和CT室。手术室里简易的铁架子手术床变成了液压式万能手术床,麻醉机、器械柜整体显眼;检验室器械台上的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摆了一圈,代替了原来仅有的一台直筒式显微镜和血红蛋白比色计;X线室里安装着崭新的DR(数字X线机)。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我们再不用在暗室里操作机器、配兑胶片显影的药水了,这个显像同步就传输到医生的诊室电脑上了。

门诊二楼口腔科的综合治疗台吸引了我,我看到有人正接受治疗,有人在候诊。走廊里流病、计划免疫、老年慢性病、妇保、儿保、健教爱卫的牌子整洁明亮。

住院楼挂满了“病房”的牌子。听说可以同时供80名患者住院。

忽听得救护车的笛声由远到近驶进院子。那是卫生院自己的救护车,接来了急需住院的一名贫困户老人。病房的患者说,我们家门口的卫生院现在不仅能看好病,连糖尿病、精神病等一些慢性病都管起来了。

40年弹指之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卫生院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越来越好。这个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终于让农民得到了真切的健康实惠。

(作者: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原副巡视员 石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