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孕育新生命1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为什么要进行出生缺陷监测

出生缺陷监测是收集出生缺陷资料,为开展出生缺陷预防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确定出生缺陷种类、影响因素、集散地等,使政府和医学界了解和掌握出生缺陷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高发的区域,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国际出生缺陷监测情报交换所在提供出生缺陷信息、减少出生缺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年国外“反应停”事件和1982年法国中东部出生缺陷监测网发现孕妇早期服用丙戊酸盐(抗癫痫药)与胎儿脊柱裂的发生有关,迅速上报交换所。交换所快速要求各成员对这一发现进行分析,来自其他大多数监测网的信息证实了这一事实,随后各国加强了对该药致畸性的宣传。因此系统、集中监测出生缺陷,利用科学、合理的监测手段对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及时获悉出生缺陷的发病率和疾病顺位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为制定出生缺陷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40多年来,国际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出生缺陷监测的功能也由最初的单一监测功能发展为多种功能,用于评价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用于评估出生缺陷干预的效果;用于研究出生缺陷带来的社会负担和其他医学科学研究等。每个家庭有义务参与出生缺陷的监测工作,为出生缺陷防控提供支撑。

拓|展|知|识

我国出生缺陷监测从1986年起,一直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围产儿。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在卫生部领导下,由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牵头在全国29个省(市、区)945所医院针对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基本摸清我国出生缺陷种类、顺位和分布,编制《中国出生缺陷地图集》,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国家出生缺陷数据。但由于各地住院分娩率差异较大,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2003年在天津市城区等5个地区实施了出生缺陷人群监测试点项目。2006年,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决定,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64个县/区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可克服医院监测的局限性,比较全面地了解某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这是WHO推荐的监测方法,国际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多数成员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均采用人群监测,但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目前,出生缺陷监测已成为基础性研究,同公共卫生干预、效果评价、临床诊治、经济负担等多个领域合作。截至目前,全球有42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信息交换所的成员。中国的出生缺陷监测起步比较晚。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北京顺义县(现顺义区)建立试点;1984年,我国卫生部批准在北京医科大学建立“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并开始多省监测。1985年,位于四川的华西医科大学被国际出生缺陷监测情报交换所接纳为正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