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炎帝陵里观神农

一、炎帝与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安息地,目前,我国共有四处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湖南炎帝陵久负盛名且有明确文献记载,并自宋朝伊始不断进行修缮工作,经行祭祀活动。据《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社会动荡,为保护陵墓,邑人曾将陵墓封土推平等。据《史记》载,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虽然提到所葬之地但并未有明确地点,晋之前都未有确切出处。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明确记载,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唐徐坚的《初学·地理·衡山》中记录:“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故号南岳。”这里的赤帝即炎帝。唐朝司马贞所著《补三皇本纪》中写道,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路史》作者罗泌将炎帝所葬确切位置记为茶陵,云:“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其子罗平作注在《后纪》中载:“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该地位于湖南东部,唐后称茶陵,管辖今茶陵、酃县二县。陆羽引《茶陵图经》中说道:“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因茶得名,且茶树生长繁茂。在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王象之记载得更为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在1211年,朝廷将康乐、霞阳、常平分出来建立酃县,自此炎帝陵就在酃县。张绪穗在1989年发表文章倡议湖南酃县改为炎陵县。在1994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酃县改为炎陵县。从此,北有黄陵县,南有炎陵县,隔空相望,表现出作为炎黄子孙不忘根本的情怀。

二、炎帝陵的历史变迁

《淮南子·天文训》中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通典·职官》云:“神农氏以火纪,故为火师火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由此可以看出炎帝主与火相关的事物。而宋以火运为其德运,《宋史·礼志》中记载,太常博士聂崇义提出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统,请奉赤帝为感生帝,每岁正月,别坛而祭,以服火德。罗泌在《路史》中记载:“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觅求,得诸南方。”在茶陵县南一百里的康乐乡(现炎陵县塘田乡)鹿原陂,宋太祖寻得炎帝陵。宋朝廷当时在此建庙,设前后二殿,用于祭祀神农和赤松子(炎帝药师,一曰雨师),同时设立专门管理庙陵的职位。自此之后,炎帝陵继续着修葺和祭祀活动。后来遭受兵火,庙毁陵存。直到1186年,知州事刘清之请奏复建炎帝陵。《明史》记录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经行了明朝第一次修缮。第二次修缮在《酃县志·炎陵》中有记载,进一步扩大了炎帝陵的规模。再者就是酃县县令廖宋重修炎陵。由此看出,虽然从宋以后一直有炎帝陵的修葺且记录也很详尽,但是大体上没有改变,都是进行修缮而不是大规模的改建。到了清朝,炎帝陵的改动基本定制。1733年,知县张浚按照清统一颁布的古帝王陵寝格式进行了重建,建成四进格局,陵庙也改称陵殿,整体格局仿照皇宫建筑。

20世纪50年代的炎帝陵殿

龙垴石

龙爪石

洗药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炎陵也是历经波折。在1954年的除夕,由于香客祭祀焚烧香烛点燃彩旗致使炎陵失火,其正殿和行礼亭被烧。再者,20世纪70年代前后,除了陵墓外,陵殿及其附属建筑,朝房、碑房、午门及围墙等皆遭受重创。

1983年,全国人大代表有23人联名提议重修炎帝陵。1984年,酃县和株洲市先后开始筹备修复炎帝陵的工作。1985年底,湖南省政府批专款重修炎陵的主殿。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1996年,国家将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国务院将炎帝陵列入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8年炎帝陵修复胜利结束,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观20多处,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神农大桥、白鹭亭、崇德坊、鹿原陂、龙垴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风景。

三、炎帝陵的主体建筑

重修后的炎帝陵主体建筑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穿过午门便看到矗立的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炎帝陵”,这是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于1993年9月为炎帝陵的题词。

石碑左边卧有一只鹿,右边立有一只鹰,传说炎帝的生母名女登,她生下炎帝石年后就去山上找野果。石年醒来后,哭声被九玄女王听到,于是命仙鹿作为他的奶娘给其喂奶,神鹰作为他的养母为其遮阴,这就是后世传说中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炎帝陵午门

江泽民同志的题词

炎帝的乳娘——仙鹿

炎帝的养母——神鹰

炎帝金身塑像

第二进为行礼亭。行礼亭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为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有“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穿过行礼亭就是主殿,即第三进。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副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炎帝金身塑像在主殿,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体现炎帝的三大功绩——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

第四进为墓碑亭。墓碑亭正中放置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是胡耀邦同志于1985年5月15日题写的。

墓碑亭

亭后为炎帝神农的陵墓,即第五进。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为神农大殿,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农大殿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外廊挺立着10根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神农大殿”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神农大殿以南依次有祭祀广场、朝觐大道、龙珠桥、朝觐广场、咏丰台、龙珠大道、圣德广场等建筑。

神农大殿

御碑园

炎帝陵殿中轴线以北为御碑园,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台、神农功绩图等构成。炎帝陵从宋太祖建庙祭祀以来,历代皇帝便“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根据史书记载,明清一共有御碑51块,明朝最早的御碑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祭祀的祭文碑。明朝的御祭碑除明太祖外,其余全部为皇帝继位元年的御祭碑,祈求祖宗保佑江山稳固,国运昌顺。在御碑园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长达40米的神农功绩图,它以粗犷的手笔,写意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了炎帝神农的十大功绩,整体效果犹如一幅经过装裱的巨大手卷,古朴凝重,气势恢宏。

碑廊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御碑园的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最早的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御碑园轴线中心为九鼎台,是双层结构,外圆内方,外圆台直径18米,高0.9米,嵌砌鹅卵石面,内方台边长9.999米,高0.5999米,嵌水磨花岗岩石板,中央置有仿古麻石鼎九尊。九鼎台是依据“九州方圆”建造,外圆内方,外圆寓意天圆,内方寓意托起地方,天圆地方,寓意祖国一统,民族昌盛。

碑廊

九鼎台

神农大殿南侧是龙珠山,有圣火台,与咏丰台分列于祭祀大道两旁。1993年为点取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体积为31立方米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红象形体“炎”字,像燃烧的火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点燃1993年的“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火种。圣火台台面三层呈宝塔形,每层高0.6米,直径分别为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底层铺设花岗岩石板,外护正方形花岗石栏板,边长100米,取天圆地方之义。2002年建设炎帝陵公祭区,圣火台原南北石阶被废,从台西辟一石砌132阶台阶,下与咏丰台相接。在此可以看到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全貌。

圣火台

咏邮亭

鹿原亭

炎陵陵寝“黄山碑林”北侧山坡上是咏邮亭,是在1998年为纪念“炎帝陵”特种邮票发行而建。亭系庑殿式结构,黄色琉璃瓦,亭宽6.05米,进深4.3米,高5.2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邮票小全张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邮票小全张,背面刻邮票发行纪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宽2.40米,厚0.25米。

炎陵山山顶为鹿原亭,亭呈飞檐角式,依据仙鹿和神鹰的传说建设此亭,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

炎陵地处白鹿原,传说皇山有灵兽白鹿出没,每逢祭祖时可闻其声。“鹿原陂”摩崖石刻是清酃县知县赵宗文手书。其前数丈,江中巨石,状若龙爪,相传为护陵金龙所化。

“鹿原陂”摩崖石刻

四、炎帝陵与湖湘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湖湘地域文化。自炎帝于姜水迁徙至湘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发展可谓大儒辈出,思潮迭起。湖湘文化与炎陵文化血脉相连,而炎帝陵本身一砖一瓦之间也都散发着浓郁的湖湘文化色彩。有人曾总结湖湘文化三大要素为推崇理学、主张躬行实践、强调经世致用;且明清以来多有才俊,最为突出的是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若云人才除却政治军事家,湖湘之地亦不乏伟大的医家。古有炎帝神农,躬行实践尝百草;后有张仲景长沙坐堂、苏耽橘井泉香、孙思邈龙山采药;近有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錡、谭日强、夏度衡“湖南中医五老”誉满杏林;今有孙光荣、刘志明、刘祖贻、熊继柏国医大师薪火相传。湖湘中医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鲜明写照。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一个民族要想走得远,就必须扎根其文化基壤,坚守其文明立场,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炎帝和黄帝是历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为我们民族的繁衍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炎黄始祖从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纽带。几千年来,炎帝的功勋和事迹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壤。从宋朝以来,历代对炎帝陵的修葺和重建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礼敬先贤的优良传统。198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取圣火火种仪式。1986年炎帝陵重修建好后,大、小祭祀连年不断。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陈云、胡耀邦、周谷城、赵朴初等都在炎帝陵亲笔题词,宋任穷、杨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彭珮云等先后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今天的炎帝陵不仅承载着远古故事和传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寄托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着强大的家国情怀,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表现出特殊的社会功能、当下价值和深远意义。

虽然,现在学界对于炎帝陵的确切位置仍然存在争论,但表达的都是作为炎黄子孙想要寻根的质朴深情。也许在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考古专家的发掘,文献的考证挖掘,观点会趋于统一,但每个地方的炎帝陵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不论是从地理位置、传说故事,还是文献记载,湖南炎帝陵都应该有其重要和独特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南政府和人民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炎帝神农文化,而炎陵县的炎帝陵也成为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活动的胜地。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亦是湖湘中医文化的典型代表,未来炎帝陵一定会在推动湖湘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湖湘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