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卒中中心概述
第一章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探索
第一节 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影响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目前我国慢病现患人数已超2.6亿,所导致的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4.2%。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第一位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血管病发病率仍然在快速增长,按照世界银行预测,2011年中国脑卒中人群约为1 100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将达到3 177万。
面对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我国政府积极行动,组织开展综合脑血管病防治行动,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医疗发展实际,提出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目标。我国卒中中心强调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和医院统筹管理下,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对脑卒中患者全流程、同质化的诊疗与管理,有效降低残疾率、致死率,是一种“以防治融合为中心”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模式。开展卒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在于:
1.通过早期预防和干预,脑卒中防治工作可以取得明显成效。首先,经证实脑卒中可以有效预防。近50年来,美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高危因素。而中国近年来脑卒中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图1-1)。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对于高危人群,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支架置入术等外科手段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其次,脑卒中治疗效果明确。近年来,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和康复研究领域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早期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后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康复治疗技术日趋成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其残疾率。再次,完善的急救体系在脑卒中救治中效用明显。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最新发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指出,建立脑卒中急救体系是降低脑卒中病死率和残疾率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脑卒中现代化防控水平的重要体现。
图1-1 近年来中美脑卒中病死率变化
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数据来源于《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
2.实施高效、规范的救治,可以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有效提升。脑卒中救治涉及多个学科和部门,不仅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影像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个学科协作,同时需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国内外先后开展的多项相关研究,证实卒中中心建设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改善临床预后,还可降低医疗事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等,节约医疗成本。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可有效降低疾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卒中中心相比非卒中中心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率更高。
3.建立高质量、标准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由于卒中中心建设需要得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支持、民众的及时识别和呼救、120急救的快速正确转运以及医疗机构的组织实施,才能真正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中心网络体系。二是由于我国医疗机构科室间协作缺乏,诊疗流程不畅,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卒中急救适宜技术开展少且不规范,具备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技术的合格的医师严重缺乏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的脑卒中救治工作。通过探索建立高质量、标准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脑卒中救治工作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