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薄基底膜肾病

【定义】

薄基底膜肾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TBMN)是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学显示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变薄为特征的遗传性肾病。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薄肾小球基底膜发病率估计高达5%~9%。约占原发性无症状性血尿的20%。

(2)发病年龄: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3)性别:

男性与女性发病机会均等,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下。

2.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部分在呼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阵发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有血尿同时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偶为肾病综合征的大量蛋白尿,还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独立性蛋白尿。有研究对TBMN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有30%~35%的患者发生高血压,但少数患者(<10%)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而且极个别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而需透析治疗。无听力障碍和眼部病变。约半数有家族史,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虽然TBMN和AS的遗传基因变异部位相似,而表型及预后相差很远。

3.实验室检查

(1)蛋白尿:

一般无明显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改变。

(2)血尿:

可有血尿,呈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红细胞,约1/3患者有红细胞管型。

(3)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值均正常。

(4)血清学检查:

血补体、血浆蛋白电泳、抗核抗体等均正常。

4.治疗

薄基膜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对少数有高血压症状患者的血压应及时进行控制,但应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时,注意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可行相应治疗。

5.预后

薄基底膜肾病大多呈良性进展,肾功能无明显损害,预后较好。但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肾功能改变,故应注意长期随访。

【发病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Ⅳ型胶原是肾小球基底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它是由3条α链形成的一种厚约400nm的三螺旋网状结构,TBMN也是由编码Ⅳ型胶原α3、α4、α5链的编码基因COL4A3COL4A4COL4A5突变导致的一种基底膜疾病,由于杂合状态或突变位置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表型。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TBMN的主要遗传机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也是TBMN的遗传方式之一,TBMN还可能存在性连锁显性遗传。

【病理变化】

1.大体特征

无异常。

2.镜下特征

(1)组织学特征:

无特殊诊断意义的病理改变。肾小球肾间质基本正常,部分病例表现轻-中度系膜增生性病变(图2-3-3),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非特异性病变。肾小管及间质出现与肾小球病变相一致地萎缩和纤维化。肾小动脉有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

图2-3-3 TBMN

PASM×40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生,毛细血管袢开放

(2)免疫荧光:

多数阴性,偶见IgM和/或C3不同程度阳性。

3.超微结构特征

透射电镜检查是诊断TBMN的唯一方法。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菲薄,厚度为同龄人的1/3~1/2,正常成人基底膜厚约为320~335nm,TBMN的诊断标准<270nm,有的仅为100~200nm(图2-3-4)。内皮细胞和足细胞无明显改变,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诊断TBMN还应考虑到基底膜与年龄大小相匹配的因素。基底膜在出生后至7~9岁迅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中年达到高峰。

图2-3-4 TBMN

TEM×11.5K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菲薄

【鉴别诊断】

1.Alport综合征

两者均是Ⅳ型胶原α链突变,有相似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检查是区别Alport综合征和薄基底膜肾病的主要手段,前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或厚薄不均,出现节段性菲薄或撕裂分层,而薄基底膜肾病基底膜呈弥漫性菲薄,无撕裂分层。另外Alport综合征伴有耳聋和眼部病变,而薄基底膜肾病没有这些表现。

2.IgA肾病

肾病患者若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则早期临床难以与TBMN鉴别。IgA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表现为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这些病理特点使IgA肾病与TBMN鉴别并不困难。此外,TBMN患者常呈持续性镜下血尿,很少出现肉眼血尿,尿中较少出现红细胞管型等,与IgA肾病的临床特征有所区别,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新近的研究发现,部分IgA肾病患者可伴发TBMN,揭示IgA肾病与TBMN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