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
【概述】
小儿鼻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鼻部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特点,部分患儿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若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症状,但本病极易复发。
【主要病因病机】
鼻鼽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有异,肺、脾、肾等脏腑虚损,卫外不固;外因责之于风、寒、异气之邪犯鼻窍。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患儿肺禀不足,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邪聚鼻窍。
2.肺脾气虚,清阳不升
小儿肺脾气虚,鼻窍失养,易遭受外邪或异气侵袭,邪聚鼻窍而发为鼻鼽。
3.肺肾两虚,温煦失职
先天禀赋不足,肾阳式微,鼻窍失于温煦,加之肺气虚弱,则外邪、异气易侵,发为鼻鼽。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小儿乳食不节,食积化热,郁火内伏于肺经,燥热引动而发作,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亦可发为鼻鼽。
总之,先天禀赋有异,平时伏风深伏体内,外风、异气、异味或异物所触,伏风则随之引动,发为本病。
【辨证注意点】
1.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2.结合全身兼证,辨别病位归属于何脏腑。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本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状。
2.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隙期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4.鼻腔检查黏膜多苍白,少数有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的分泌物。
5.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6.应与伤风鼻塞、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要点
脏腑的寒热虚实与鼻部症状的关系
四、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病例1
张某,男,3岁,病历号:34519,初诊日期:1964年9月4日。
双侧鼻孔经常流涕,鼻前庭轻度潮红,左鼻道红破,结有脓痂,日来自感头痛,苔白,脉数,小溲微黄。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以双侧鼻孔经常流涕,鼻前庭轻度潮红为主症,符合鼻鼽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左鼻道红破,结有脓痂,日来自感头痛,苔白,脉数,小溲微黄,此为肺胃郁热不清,风邪外乘,郁遏不通,属肺经伏热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可做血常规,以了解疾病是否有感染。
2.可检查鼻腔分泌物,以了解病菌性质。
3.可做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清学过敏原抗体检测等,以证实是否属过敏性疾病。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鼻鼽(肺经伏热证),治拟疏风清热通络,方用败毒散加减。
处方:羌胡 3g,前胡 3g,防风 5g,香芷 5g,葛根 5g,桔梗 3g,生甘草 3g,升麻 3g,当归 6g,赤芍 6g,连翘 6g,黄芩 5g。
另:灸百会穴,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
病例2
患儿,女,7岁,2015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
鼻塞、喷嚏、流涕2年。
患儿母亲诉,患儿2年前遇冷空气出现双侧交替性鼻塞,伴鼻痒、打喷嚏、流大量清鼻涕,晨起加重,喷嚏4~5个/次,遇冷风时出现前额疼痛,患儿平素易感冒,体质较差,纳差,眠可,大便较稀。
查体:
患儿面色萎黄,较同龄儿瘦小,鼻腔黏膜色苍白,双下鼻甲肿胀呈淡白色,鼻腔可见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以鼻塞、喷嚏、流涕、鼻痒为主症,符合鼻鼽的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根据患儿平素易感冒,体质较差,纳差,大便较稀,面色萎黄,较同龄儿瘦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体征,此为小儿脾胃运化力弱,化生不足,脏腑功能失健,鼻窍失养,肺脾气虚,抵抗力下降,易遭受外邪或异气侵袭,邪聚鼻窍而发为鼻鼽,属肺脾气虚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可做血常规,以了解疾病是否有感染。
2.可检查鼻腔分泌物,以了解病菌性质。
3.可做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清学过敏原抗体检测等,以证实是否属过敏性疾病。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鼻鼽(肺脾气虚证),治拟健脾补肺、益气通窍,方选玉屏风散合四君子合通窍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 30g,防风 10g,生白术 15g,党参 15g,茯苓 15g,生甘草 6g,竹叶 10g,柴胡 10g,黄芩 10g,白芷 10g,川芎 10g,焦山楂 15g,炒鸡内金 15g,荆芥 15g,蒲公英 15g,诃子 10g,蝉蜕 10g。
(《四川中医》)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辛芩颗粒
用于肺气虚寒证。
2.玉屏风颗粒
用于肺脾气虚证。
3.辛夷鼻炎丸
用于肺经伏热证。
二、经验方
1.消风宣窍汤(《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功能:
宣散外邪,内消伏风,通鼻窍。
主治:
鼻鼽。
组成:
炙麻黄、桂枝、辛夷各3g,苍耳子、五味子、乌梅、胆南星、地龙各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温热服。
2.芍药过敏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功能:
疏风凉营,养阴生津。
主治:
鼻鼽(肺经伏热)。
组成:
白芍10g,赤芍 10g,防风 10g,银柴胡 10g,乌梅 10g,五味子 10g,僵蚕 10g,桂枝 6g,辛夷 6g,炙甘草 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温热服。
3.脱敏止嚏汤(《中医药通报》)
功能:
疏风祛邪通窍,辅之益气固表。
主治:
鼻鼽(肺气虚寒)。
组成:
乌梅20g,蝉衣10g,野生赤芝10g,百合20g,黄芩10g,辛夷10g(包煎),苍耳子 6g,防风 12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温热服。
4.截敏祛风汤(《中国医药指南》)
功能:
疏风祛邪。
主治:
鼻鼽。
组成:
茜草 10g,紫草 10g,防风 6g,蝉蜕 3g,地龙 10g,徐长卿 10g,乌梅 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温热服。
【其他疗法】
一、敷贴疗法
选用白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比例5∶5∶5∶5∶1)等药物研粉,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
二、针灸疗法
1.体针
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2.灸法
用督灸在患儿督脉的上星穴、神庭穴、囟会穴、前顶穴灸治。每次2~4小时,每日1次,4日为1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之后停1日。
3.耳穴贴压
选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每次取3~5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两耳交替使用。
【经典原文】
《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涕候》:“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医学发明·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
(姜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