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口疮

【概述】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主要病因病机】

1.风热乘脾

外感风热之邪,乘脾胃,熏灼口舌牙龈,故口腔黏膜破溃,形成口疮。

2.心脾积热

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喜啖煎炒炙烤,内火偏盛,邪热积于心脾,循经上炎为口疮。

3.虚火上浮

素体虚弱,气阴两虚,或病后体虚未复,久病久泻,津液大伤,阴液耗损,久而肾阴内亏,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而生疮。

【辨证注意点】

1.详细询问诱因、发病部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

2.上腭、咽峡部溃疡应注意与手足口病相鉴别,发生于婴幼儿时应注意与鹅口疮相鉴别。

3.本病辨证常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应首辨虚实,再分脏腑。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常因喂养不当或过食炙煿,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2.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3.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续表

2.辨脏腑

四、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患儿,男,10岁,2015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3年”。

患儿近3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约10日左右复发1次,西药治疗无效,遂求助中医治疗。患儿近3日口舌内可见多处溃疡,疼痛,无发热,纳少口臭,便下干结,2~3日一行,小溲黄赤。查体:神清,精神好,咽部稍红,口舌内约10余个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溃疡,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不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脉细。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近3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约10日左右复发1次,近3日口舌内可见多处溃疡,查体:口舌内约10余个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溃疡,符合口疮的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该患儿口腔溃疡较多,疼痛,此为实证表现;伴纳少口臭,便下干结,2~3日一行,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脉细,属脾胃积热。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明确是否有感染。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口疮(脾胃积热证),治拟清泻脾胃伏火,方用泻黄散加减。

处方:广藿香 10g,防风 6g,炒栀子 10g,生石膏 10g,甘草 6g,知母 6g,制大黄6g。

(《广西中医药》)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用于风热乘脾证。

2.牛黄解毒片

用于心火上炎证。

3.黄栀花口服液

用于脾胃积热证。

4.六味地黄丸

用于虚火上浮证。

5.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经验方

1.王应麟经验方(《王应麟家传儿科治验》)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和胃。

主治:

口疮。

组成:

青黛 3g,紫草 5g,白芷 10g,玄参 6g,白茅根 10g,茯苓 10g,佛手 6g,木瓜10g,天花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餐后温服。患儿6岁以内或体重小于20kg分3次服,半岁内每次10~20ml,半岁至2岁每次30ml,2岁至6岁每次50ml。患儿6岁以上,或体重大于20kg,分2次服,每次100ml。

2.宋祚民经验方(《宋祚民中医儿科临证精要》)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

湿热毒邪引起的口疮。

组成:

芦根15g,白茅根15g,杭菊花6g,板蓝根6g,白僵蚕3g,生石膏15g,金银花10g,青连翘10g,炒栀子3g,蒲公英6g,大玄参10g,淡竹叶3g,木通1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其他疗法】

一、药物外治

1.青黛散

涂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2~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

2.冰硼散

少许,涂敷患处,每日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3.西瓜霜喷剂

喷(吹)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数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证。

4.开喉剑喷剂

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数次。用于风热乘脾证、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证。

5.锡类散

少许,涂敷患处,每日3次。用于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6.双料喉风散

吹敷患处,每次少量,每日3次。用于心火上炎证。

7.养阴生肌散

喷(吹)敷患处,每次适量,每日数次。用于脾胃积热证、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二、敷贴疗法

吴茱萸150g,胡黄连60g,大黄60g,生天南星30g,共研细末,以瓷瓶或罐盛。每次取8~10g,用少量食醋调成2块饼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外用长布条或绷带包扎,8~10小时后揭去,连续3次为1个疗程。可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脾胃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经典原文】

《圣济总录·小儿口疮》:“小儿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口舌生疮”。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口舌疮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