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急性高原病防治
知识点
● 急性高原病是指从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高原低氧环境而引发的一系列表现的总称。
● 急性高原病多发生于进驻高原后数小时或1~7天。
● 引起高原病诸因素的综合指标称为效应高度,效应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低纬度地区为3 000~3 500m,中纬度地区为2 500m,高纬度地区为2 000m。
● 急性高原病发生率与进驻高原的海拔高度、进入高原的方式和速度,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心理、身体状况等有关。急进高原的救援人员发生急性高原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持续强体力劳动、呼吸道感染、低温、水摄入过少和睡眠障碍。
● 急性高原反应是在短时间快速进入高原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胸闷,严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无力、腹胀、腹泻、口唇发绀及面部水肿等。
● 高原肺水肿在海拔4 000m以上更容易发生,也可能在快速登上2 500m时发病,表现为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严重者可出现尿少、咳嗽出现血性泡沫样痰,甚至意识障碍。
● 高原性脑水肿除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剧烈头痛,呕吐、还可出现意识恍惚、抑郁或兴奋症状,个别患者出现抽搐,以及嗜睡、昏睡至昏迷;伴有脉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乳头水肿和出血等现象。
● 部队和卫勤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后,应先适应、后工作;合理作息,保证睡眠,避免单独作业,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吸氧、休息。
● 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等药物可有效地防治急性高原病。
● 一旦发生急性高原病,吸氧、激素及降低海拔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
急性高原病是指从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而引起的一系列表现的总称。人员快速进入高原时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包括高原致外周水肿、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支气管炎、睡眠紊乱、凝血异常、免疫功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及体重减轻等。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又称急性轻症高原病,可依症状轻重分为轻、中、重度)、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后两者统称为急性重症高原病),多发生于进驻高原后数小时或1~7天。高原地区战伤救治中,伤员和救援人员都可能面临急性高原病的威胁。
随着对急性高原病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我军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断改善,大部队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部队仍然会急进高原执行紧急任务,因此,急性高原病仍然是高原环境中官兵健康的重大威胁。虽然已经认识到急性高原病可防、可救、可治,但我军对急性高原病知识的普及和急救的教育仍然存在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官兵因病不能进入工作或战斗状态。应加强对急性高原病的自我防护和防病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简单被动”的“静态”管控调整为“积极主动”的“动态”干预,保障氧气供给等,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