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消化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药物治疗概述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及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临床上常将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道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3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腺,它们均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消化系统疾病谱广,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为此,医师与药师均应该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患者的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以正确诊断疾病、制订合理及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了解用药后预期的治疗效果以及如何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主要通过消化道摄取、消化和转运获取,并将未能利用的或代谢的产物以尿或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食物转变为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吸收两大过程。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道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将食物碾碎,并推送至远端。胃肠道内的腺体、肝脏、胆囊、胰腺分泌消化液,将蛋白质、脂肪、淀粉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由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过肝脏加工后供全身组织利用。

(一)胃肠道的动力与功能紊乱

消化道的活动既受外来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也受胃肠道内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调控。两个系统相互协调统一,对胃肠道动力的调节起重要作用。一般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运动与消化腺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反之。ENS可以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独立行使功能。可直接接收胃肠道腔内的各种信号,被激活后分泌的神经递质为多肽分子,如P物质、阿片类多肽、生长抑素、肠血管活性肽等。然而这些肽类物质同时也接受中枢神经的调节(脑-肠轴),它在调控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液和水及电解质转运上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种精神因素,尤其是长期高度紧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通过脑-肠轴引起内脏感觉敏感性异常,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动力性疾病是指胃肠道收缩及蠕动异常,包括痉挛或麻痹等。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都可以引起肠道协调收缩异常。胃肠动力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等。

(二)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道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其合成与释放的激素主要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同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调节消化道上皮和腺体的分泌及消化道的运动,相互之间存在调控与反馈,保持平衡,以维持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可引起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如促胃液素分泌过多可产生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分泌过多可造成严重腹泻等。

(三)胃肠道的肌肉与疾病

胃肠运动的结构基础是消化道的平滑肌,它除了具有一般平滑肌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常处于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也具有很大的伸展性,因此既可使消化道保持一定的形状,也可容纳食物。对电、针刺和刀割等机械刺激不敏感,但对缺血、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很敏感。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良性消化道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四)消化道的免疫功能

胃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重要组成,胃肠道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抵御饮食中的抗原、细菌、病毒和毒素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并且,肠道免疫也在维持自身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免疫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在免疫防御功能减弱的条件下可发生机会性感染。肠道免疫失衡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病,如炎性肠病等。肠道免疫系统紊乱也可以发生肿瘤,如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及胃肠道淋巴瘤等。

(五)肝脏的结构功能特点

肝脏有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是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合成、分解、代谢及转运的中心。胆道系统与门静脉并行,胆道系统炎症或梗阻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当肝功能障碍时,糖代谢可受影响,发生高血糖及糖耐量异常,严重障碍时可发生低血糖等;蛋白合成能力降低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胆酸排泄障碍时则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病和脂溶性维生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内含有多种代谢酶,药物或毒物在体内均需要通过肝细胞内以细胞色素P450为主的一系列酶的作用进行生物转化。当肝脏受损时,经肝脏代谢的药物的药动学将发生变化,用药时需考虑调整剂量。同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也可损伤肝脏,导致药物性肝病。肝脏内也还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可以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病。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病变部位分类,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与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食管疾病

主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及疼痛等。常见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肿瘤、食管贲门失迟缓症及食管溃疡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常见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肿瘤等。

3.小肠疾病

主要症状为脐周疼痛、腹泻、便血、腹部包块、全身营养不良、梗阻等。常见疾病包括急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肿瘤等。

4.结肠、直肠疾病

主要症状为黏液便、腹泻、便秘、便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常见疾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息肉,血管性疾病,结、直肠癌等。

5.肝脏疾病

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皮肤和巩膜黄染等。常见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各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

6.胆道疾病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黄疸、发热、代谢紊乱等。常见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管癌等,还有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IgG4相关的胆管炎等。

7.胰腺疾病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后背部胀痛、纳差、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常见疾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还有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Ⅰ型的IgG4相关胰腺炎等。

8.腹膜、肠系膜疾病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水等。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肿瘤等。

消化系统包含多个器官,疾病谱广泛,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对于正确使用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