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河南省教育教研活动70年及主要影响
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学业务管理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教育质量往往与教研工作息息相关。河南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是教育工作肩负的责任,而教学研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旧的教育体制如何改造,旧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教学中加以转变,旧的教学方法如何改革以适应新中国培养人才的需要,新的教材如何使用,苏联的教学经验如何结合河南实际等教学第一线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行政措施。省教育厅决定抽调政治可靠、精通业务的教学人员专职研究和开展指导。经省政府批准,1952年从全省选调10名教学骨干,成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与校长、教师面谈,并通过《教学业务通讯》等内部刊物指导全省教学工作,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河南省教育事业大步前进、迅速发展的时期,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一度愈演愈烈。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前提下,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从1987年起,实行高中招生全省统一命题,从1990年起,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全省统一命题。这两项考试为稳定全省初、高中教学秩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项命题工作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省教研室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参与命题的各科人员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严格保密,命题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领导、师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充分肯定,确保了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1986年以后,国家教委加大课程教材改革力度,号召“一纲多本”,河南省积极响应,从1989年开始组织编写适应河南省“五三制”中小学的多科教材,后经国家教委审查通过的省编教材有10套103册。同一时期,教学研究大大加强,省教研室开展了“防止初中生学习成绩分化”等多项专题研究,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了河南中小学教学质量。省教育规划“九五”重点课题“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历时4年多,遍及全省各市地55个实验单位,2000年通过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两级规划办验收,受到省内外专家好评,荣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验综合成果一等奖(12项之一),为全省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带了好头。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迅猛。2000年,河南继山西、江西、天津之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中课程改革。为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省教育厅决定对全省高中一年级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讲台。省教研室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暑假期间,在全省各地精心组织了多场培训。省教研室教研员登台讲课,为第一线教师解惑答疑,不仅使广大教师坚定了参加课改的信心,转变了教学思想,而且基本把握了新教材的理念和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为推进新课程改革铺平了道路。2002年,河南省20个实验区的32个县区的近50万中小学生进入新一轮课改实验,省教研室积极参与师资培训、调查研究、编写地方教材等项工作,再立新功。
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工作开始实施。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安排,广泛征集教育厅各处室及专家学者意见,科学确定招标课题选题内容,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严格评选,经过初评、答辩等环节,共评出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1项,每项资助经费10万元。为了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省教科院还在洛阳师范学院组织召开了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启动实施暨开题示范观摩会议,推动了重大招标课题的顺利进行。2015年分别在9个省辖市、6个省直管县(市)进行“送教科研下乡”活动,培训教师12000多人,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地区一线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70年来,河南省教研工作的历程是艰苦的、曲折的,也是光荣的、辉煌的。70年来,河南省建立了完善的省、市、县、乡四级教研机构和教研指导网络,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研工作队伍,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教研成果,推动了河南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
第一节 各级教研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1952年的后半年,河南省教育厅从学校抽调有教学经验的教导主任、教师10名,成立了教研组,由教育厅直接领导。主要工作是指导中小学教学、教师在职学习和对学校进行某些调查统计等。195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向人事厅写报告并希转呈省政府主席核批,称:“本厅事业范围逐渐扩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已成为中心之一。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加强教学领导,以改进提高教学工作。为此,拟在本厅编制内设立一个教学研究室,需十人左右。但是全数占行政编制,困难很大。是否可以把其中一部分人从事业费内开支。希转呈主席核批为荷!”
此后,各专、市也都在教育局或教育科设立了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活动。
1958年,在教学指导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35人。1960年,全省各地通过县、公社、学校分级分片建立中心教研组和教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有计划地举行中、小、幼观摩教学、作业和教具展览、教育质量检查、业务专题讲座等活动。1963年,各县教研室设中、小学教研组,教研员深入重点学校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开展“千节万时”优质课活动。1977年以后,各专、县教研室以抓小学、初中教学为主,设置高中组每年开展高、中招试卷综合分析。
1979年,为筹备全省第一次教研工作会议,加强对全省教研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省教研室组织人员到省内外了解教研室的建设及工作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起草了《河南省各级中小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9年,省教材教研室指定开封市省府西街小学为作文教学试验学校;1982年,指定开封市开师附小为数学应用题教学试验学校。
1980年4月,“文化大革命”后全省第一次教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各级教研室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在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加强教学研究。会上交流了各市、地教研室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对《河南省各级中小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进行了讨论、修改。
1980年6月,省教育厅颁发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要求各地、市、县试行。此后,不仅各市、县、区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教研组织,公社学区(教育办)也设置了专门的中、小学教研员。省、市、县、乡四级教研组织和教学教研指导组织开始形成和完善。1981年,郑州市二七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成立附属机构教研室,在职人员16人,设置中学教研组、小学教研组、后勤组。1987年,在三个乡中心校设立3个教研协作区,在市区学校设立市内协作区、学校教研组。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区、乡、校”为一体的城市、农村教研网的上下协调、层层衔接、人人参与的教研格局。
1985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召开。198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988年召开了第二次规划会议,确定了全省“七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2项,其中国家教委级1项,省社科级6项,并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此后科研重心由微观转向宏观,并使二者结合起来,先后制定了河南省普通教育发展规划和高教发展战略及河南省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研究方向由思辨转向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开展了关于教育本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等问题的讨论。研究领域由窄变宽,由单一的教育学研究,发展到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规划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等。教育实验由单项转向整体,教育改革实验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局部单项的,也有整体综合的,既有以市地县乡为单位的区域性改革,也有以校班为单位的点的试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已由开始时的一个县发展到14个县和一个南阳地区。研究方法由单一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引入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统计学、模糊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科研活动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1985年,省教科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APEID联系中心接纳为中国16个联系中心之一,先后举办了亚太地区优秀中小学生科技才能发挥研究组会议和国家妇女扫盲干部培训班,并派人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和日本举办的学术活动。
1985年,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广大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创造精神,努力投入工作,鉴于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实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此,进行的主要工作有,第一,提高本身素质,大练基本功,各校纷纷制订教师职业道德守则及其措施,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仅全国优秀班主任开封市就有10名。第二,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是试行教学岗位责任制,建立教学档案,强调教学原则,狠抓常规教学,以身作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务期做到课堂解决问题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育质量。市区小学有88名教师被推荐进行全国范围的观摩教学,其中4位教师的课堂录像在全省播放。第三,科研讲求实效,即认真搞好教育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1989年,河南省确定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为“河南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受省、市双重领导和管理,担负着培养和培训的双重任务:为开封市小学、幼儿园培养合格的新师资,为全省示范性地培训小学骨干教师;在培训小学师资业务方面,对全省发挥指导作用;并负责全省电视中等师范的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及业务指导。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于1989年创办了《小学教师培训》双月刊,坚持为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服务的办刊宗旨,1992年发行量已达33万份。学校还组织编写了《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辅导丛书》,共7个分册,发行量达20余万册。
郑州市上街区教文体局在2001年对上街区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指导工作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对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进行新的整合,组成郑州市上街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建立组织,制订《上街区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及《上街区教育科研研究规划》,使教研工作从一般经验型的教材教法研究向科研型的课题试验研究转移,形成“校校搞科研、人人有课题”的区、校、组三级教科研网络,启动上街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工程。截至2003年底,教科研中心共有教科研人员10人。设有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课题规划室、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思想品德、小学劳动、小学自然、小学美术、小学英语、小学音乐、幼儿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教科研指导小组。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上街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确定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郑州市汝河新区小学、安阳市第五中学、南阳市十三中、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作为河南省首批试点学校,举办教师发展学校。引导各类中小学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各类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把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一项新的尝试和探索,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在河南省教育学会、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经省教育厅同意,2007年11月13日,河南省第一个专门研究小班化教育的民间学术机构“河南省教育学会小班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经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正式成立(豫民社分证字第01720660686)。
2017年6月,经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1月,郭国侠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省教科院下设办公室、规划办、教育发展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室、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教育史志编辑部、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南联系中心设在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二节 各级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成果
1953年,省教育厅教研组开始编写、印发《教学业务通讯》(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科),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教材的分析,指导教学。编写印发《学校工作通讯》。
1953~1954年,省教育厅教研组与河南广播电台合作,设立教育广播讲座,介绍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学校领导教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对教育学的学习。从1953年元月起,讲座每周播讲一次,播讲内容大致分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指导全面工作的行政广播,指导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教育学讲座,学校行政领导经验的介绍,教师教学经验的介绍,有关教学大纲的讲解及学习教学大纲的体会等。此外还做了两次教学实况录音。全省有半数以上的学校可以经常收听,特别是小城市和乡村的学校教师,非常重视广播的收听。1954年下半年,由于省广播电台迁郑,联系上增加了困难,特别是因为广播电台不能给讲座一个固定的播讲时间,因而停止了。教育学的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帮助是很大的。由于学习了苏联先进的课堂教学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全省中等学校大部分教师自1953年起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法。为了贯彻教学原则,很多教师创制教具,出现了教学工作的新气象,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认真备课、系统掌握教材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
为学习苏联、改革教学、开展教学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953年初,省教育厅教研组在开封市举行了语文、数学、历史等科公开教学评议。在初步取得教学评议的经验后,当年4月,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公开教学评议会。通过这次会议,贯彻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并指导各专市分别举行校际公开教学。公开教学评议工作,无论行政或学校都非常重视,它不仅推动了教学改革,同时也推动了教师学习,发扬了教学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教学评议,不仅对教师是个深刻实际的教育,而且对学校领导、行政干部熟悉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办法。
1955年,开封、陈留两县教育科分别设立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活动,1957年前,以研究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为主,总结推广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语文课开展“精讲多练”“文道结合”“识字教学”“作文讲评教学”“讲读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推广算理、算法并重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提出了教育革命。郑州市二七区发动教师自制教具,采取直观教学、电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五环教学法”的束缚,号召大胆革新、创造,搞单课独进、单课结业,提倡教学“放卫星”“大跃进”,让学生背千首诗,作文过万字关,课堂讲授“满堂红”。在这种学校教育服务政治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教学上出现了贪速度、求数量,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的现象,给教改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1962年,省教研室与郑州市教研室联合召开语文教学座谈会,会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座谈纪要》。1963年省教研室在开封师院召开了规模较大的语文教学座谈会,着重解决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不同类型、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方法问题。会后在《光明日报》上做了具体报道,读者反映较好。刘世明、于佑民、刘彬荣、高耀墀等同志写了不少文章,在《文汇报》《河南日报》上发表。
1969年,省教研室工业基础知识(化工)编写组在10个月中先后到达12个县、市,约50个单位,到工厂、农村、部队访问,召开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听取广大工农兵的意见。1974年教材进行第三次修改前,全室累计开调查会100多次,被调查人数达1057人。到学校调研,一般都采取听课、看作业、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全省多数地(市)、县几乎都有教材编辑室人员的脚印,去得较多的是当时农民自编教材好的郸城县、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兰考县、模范人物杨水才同志所在的许昌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所在的林县、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辉县、革命老区新县,以及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等。
1973年开始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首先在开封市县街小学、郑州市互助路小学、省实验小学开展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般四周左右学生就可以基本学会汉语拼音,开封市县街小学的张玉洁老师只用三周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不只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而且还让学生用到造句、写话当中,在造句、写话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带注音的儿童读物。这样一来,即使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读书、作文了。省教研室把这一试验的成果吸收到教材当中,1974年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拼音部分采用了“基本式”,并且在课文里采用了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在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凡是比较繁难的、学生当时学起来难度大的汉字都暂时用拼音代替。这样学生学语文一改以往先从学一个一个最简单的汉字开始的办法,可以一开始就读短文,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教材的这种编法和教学的这种变革,可以说是为后来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试验开辟了道路。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1973年开始试验,1975年全省一年级全面推广,到1978年开始用全国通用教材后,大体结束。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考试命题工作由各省自行负责。省教育局安排教材编辑室承办。该项工作由李惠民和于佑民同志负责,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的人员参加了命题,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从1977年开始,郑州市金水区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在职教师进修语文、数学两门课程。1980年,区成立教师进修学校,统一按教育部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使师资培训逐步趋于正规。从1981年开始,由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共同负责,组织各学校副教导主任、幼儿园保教主任及以上干部系统地学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校行政管理学及教材教法等课程。至1984年,举办5期学习班,参加学习干部160名。1985年全区共培训教师376人,27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离职到郑州师范深造,1986年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卫星中师进修班,招收未达到中师毕业程度的在职教师92人,系统学习全部中师课程。1989年基本上完成全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培训。
1980年以后,省教研室先后组织了三种中学语文单科教材的实验,有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阅读》《写作》教材的试点学校是郑州市四中、洛阳市五中、开封市原河南师大附中。重点高中语文教材试点学校是省实验中学、郑州市四中、巩县二中、洛阳市一高、洛阳市二中、开封市二十五中。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试点是原阳县各初中和开封市的部分初中。对这几套教材进行实验的意图是打破教材品种单一,全省不同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只能使用同样教材的状况,以利于河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通过实验证明,这几套教材都各具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阅读》《写作》教材改变了作文教学没有教材的状况,使作文教学从无序变为有序,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知识,加强了对学生作文的指导。重点高中语文教材分编为《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内容丰富,文体相对集中,立足点较高,适用于重点高中和师资水平较好的高中。张志公主编的语文教材“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对于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实用语文能力的训练及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都有独特的作用。这几套教材经过试用以后,分别推荐给全省各地选用,丰富了教材的品种,促进了教材的多样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自1980年至2000年间先后有五次较大变动。每次更换新课程、新教材,省教研室政治学科组都要先行实验,并根据国家教委“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对参加改革实验的教师和市地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然后再由市地教研室培训到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
1980年,罗山县教育局决定调在中学当语文教师的吕志道到县教研室,专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当时全县小学语文教师1900余人,公办教师只有100多人,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7人。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很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既无人员,又缺资料。吕志道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举办讲座、编印资料、现场指导、巡回辅导等措施,进一步宣传发动,帮助教师明确教改的重大意义,端正思想,把教学改革变为自觉行动,从而推动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吕志道把作文教改与整个语文教改放在一起考虑。循着这条思路,他决定进行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改革”,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行小学作文一年级说话训练,二年级写话训练,三年级片段训练,四、五年级综合训练的“四步训练”教学改革实验,并于1981年在试点学校展开。通过教改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达到均衡发展,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又进入新的天地。吕志道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20世纪80年代,偃师各个学科开始了专题教改实验,先后自创教改项目62个。偃师缑氏一中高级教师薛书德自创的“一小时作文教学法”,市直中学王进川自创的“情景作文”教学等实验项目在全省有一定影响。三高黄保欣的“作文训练、三步一法”和四高高洪海的数学“问题—研讨—诱导—探查”等教改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二人均获高中教改“科研杯”奖。卢氏县学习研究钱梦龙的教育思想,教学中贯彻“三主方针”,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方针。学习研究了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理论(小学称“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六个主体环节,即“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而分别提出相应的6种课型,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中坚持10条原则,即热爱学生原则、学习环境原则、发展智能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精学精练原则、运用资料原则、系统钻研原则、学用结合原则、教学育人原则和有效劳动原则。
1982年,随着学校整顿、调整的完成,卢氏县教育局要求全县教师在学习古今中外教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步改进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组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县教研室组织全县教师学习县实验中学数学教师侯西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法,学习县实验中学教师孙同福的“质疑”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教学法,以及实验小学的“语文五步阅读法”和“数学五步尝试法”,学习文峪中学李实干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还推广了英语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课文整体教学法”等。其中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孙同福用1年时间教完初中3年语文教材,完成3年教学任务的实验,在洛阳地区影响较大,被誉为“豫西教改的闪光点”。
1984年上半年,开封县教研室在4所重点小学开展语文、数学教材分析比赛活动,下半年在21所中心小学开展语文教学教材分析比赛,并在22个教学班进行小学语文教法改革实验,开展“课前预习”“阅读能力训练”“复述训练”“扩大阅读量训练”等专题实验。1985年高中以县为单位,初中以五个乡为单位,小学以乡为单位建立中心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1985~1986年,就举行县、乡级大型教学观摩活动30余次,举行中、小学学科研讨会151科次,开展学科讲座43科次,听课464节,开座谈会82次,抽查教案108本,抽查作业2682本,请外地领导、教师传递信息、介绍经验十余人次,组织外出听课观摩935人次,组织外出考察150人次。1986年,为加强教学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开封县在教师中举行小学语文和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百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计划和考察评比等活动,在学校中举行富有情趣的口头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物理实验操作竞赛、外语对话赛、钢笔书法比赛等活动,同时,部分中学还开设了作文分格教学实验班,小学开设了语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和电化教学实验班,中心小学普遍开设了说话课,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小学语文第三代讲读法教学。
从1984年9月1日起,在郑州(含巩县)、开封、洛阳、新乡四市和省实验小学共6所小学12个教学班,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至1991年,全省有60多个县的400多所学校参与了实验,实验班达1512个,学生6万多人。这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难的问题,一、二年级的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边读书边识字,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难度,较轻松地完成了大纲规定的识字任务;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平均每学年大都能阅读儿童读物60万字;作文训练得以提前,以往小学三年级才开始作文,而实验班一、二年级学生就普遍会写日记、作小作文。由于读写提前,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活跃,智力发展较快。1991年4月,省教委在孟津县召开全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着重总结和交流了这项实验的经验。
1985年秋季,省教研室报省教育厅批准,在省属重点中学等部分学校开设了电子计算机选修课。这是河南首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
1986年12月,郑州市金水区召开“金水区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以阅读写作为中心,听取了时任北京市西城区语文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史建中的专题讲座。金水区第四届小学数学研讨会召开,以研究应用题教学规律为中心,听取省教研室张泰山所做的《小学数学教学教研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的报告,通过观摩教学、论文交流,与会的百余名教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业务素质。
1987年,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行教材改革,使用新教材。根据国家教委部署,省教委决定河南思想政治课首批改革实验在21所高中和24所初中一年级进行。这些学校分布在郑州、洛阳、新乡、焦作、信阳等地,分别开设《科学人生观》、《政治常识》和《公民》课。一年后,又进一步扩大实验。通过实验,提高了大家对政治课改革的认识,取得了经验,培养了骨干,为全面使用新教材打下了基础。
1987年,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中、小学教研组“教”“研”脱节,只“教”不“研”的状况,就如何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素质等现实问题,发起并坚持了“说课”活动。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让授课教师面对评委、教师或其他听众,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对其进行评说。具体内容是:一、说教材。“说课”者要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编者意图及其理论根据。二、说教法。“说课”者要讲出自己教本节课时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三、说学法。“说课”者要谈出本节课中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思维和怎样激发差等生的学习兴趣等。红旗区把“说课”活动分为区级、校级、校内各单科教研组3个层次,区级、校级“说课”多为示范或竞赛,经常性的大量的“说课”活动则在校内各单科教研组内进行。一般是任课教师教什么课就说什么课。“说课”时间因地制宜,可长可短,内容可详可略;听众(评说者)多则数百,少则几人。通过“说课”活动,较好地解决了教研脱节问题,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河南、山东、辽宁、天津、广东等24个省、区、市教育系统7000多名同志,先后到新乡市考察学习这一经验。为了满足考察者需要,1992年,新乡市红旗区文教局举办了5次大型说课讲习班。广州市、中山市、佛山市、深圳市、珠海市专门邀请红旗区教研室主任秦忠义等3位同志前去讲学12天,听众达3000多人次。广州市白云区采取免去城市入户费、当即解决住房问题等优惠条件,将红旗区优秀说课教师魏长娟调往广州,专门指导当地的说课活动。河南省教委和全国99个县、市、区的教育部门先后发出文件,制定实施方案,推广说课经验。河南省教委师资培训部门还将说课做法移植到全省40多所中等师范学校,在教师和师范生中开展说课活动。省教委还专拨2万元经费在新乡第二师范学校举办说课培训班,编印下发了10万多字共计1万多册的说课教材。
1992年12月,来自全国8个省、市教育部门、科研部门和新闻单位等44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聚会新乡,召开全国部分省、市首次说课协作会。会议通过了协作会章程,产生了领导机构,决定委托设在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的协作会秘书处创办《说课研究》《说课动态》等内部刊物。中央教科所原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滕纯同志被聘为协作会的顾问。
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几年来,对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1985年,市教科所收到优秀科研成果200余项。仅市区小学数学一科就有56个试验班,做到领导、教师、课题、计划四落实,试验状况曾由省电视台录像播放。加强初中教学工作,这一项被认为是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即重点抓好青少年品德教育和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这里需要解决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防止初二教学紊乱和学习分化现象,以保证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市实验中学、市十三中、市三十四中和第二师范附小等校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
1987~1992年,郑州市二七区教研室提倡既重视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引导二七区学校采用谈话法、演示法、归纳法、分析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993年,课堂教学由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智力培养转向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中,涌现出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兴趣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读交流教学法等,并创造了6步教学模式、8字教学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动手、表达并且做出结论。1994年,二七区又积极推行愉快教育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1988年,针对当时数学应用题分类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弊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数学学科组在郑州市金水区所有小学进行应用题不分类型教学的实验。通过实验,以往的分类型背解法的僵死教学方法得到整体改变。通过审题,弄清算理,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间相等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并写答的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在金水区数学教师中推广。广大教师认为这种方法符合认知规律,在当时,对数学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990年,省教研室发现河南师大附中自1989年开始进行的初中英语循环式教学试验(试验教师自编教材)效果不错,特别是较好地强化了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听、说这一薄弱环节。1992年,在他们对该项试验进行评估时,省教研室通知各市、地教研室派人参加,并向各市、地推荐了这项试验。后来,新乡市将这项试验范围扩大到8个县60个教学班。
1990年郑州市金水区文教局举办电大考前补习班,参加补习200人,培训音乐老师40人。为满足教师进步的要求,文教局党委举办了48人参加的党员培训对象学习班;组织卫星电大师专班招生考试,自愿参加卫星电大师专班学习的98人(文科);举办全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引导全体青年教师刻苦学习基本功,提高业务水平,全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年,纬五路一小举办拜师会,全校27名青年教师拜了师。
在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中,小学复式教学有着特定的作用,对山、边、穷地区尤其是这样,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人口出生率降低,即使经济发达了,复式教学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省教研室把小学复式教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从1990年至1997年先后在林县、辉县、洛宁县、西峡县召开了4次复式教学研讨会。经过省、市、县三级教研室多年的持续研究,总结出复式教学的规律,制订了“河南省小学复式教学常规”,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考试等方面对复式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规范了复式教学的机制,使复式教学有章可循,推动了复式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这项研究得到了时任省教委领导汤瑞桢、马振海同志的重视和支持,1997年省教研室把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形成河南省教委基研字〔1997〕117号文件并下发各地执行。
商丘地区教委1990年即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列为教改实验课题,组成了由地、市教研员,实验小学领导和执教老师组成的实验组,制定了实验的10项原则和10条措施,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1990年,郑州市金水区率先在柳林中学语文学科进行“双分”教学实验,“双分”即“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所谓“分类指导”,是指根据学生心理上的个性差异,把同一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差异组,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进行指导,力争各类学生都有所发展;所谓“分层推进”,是指在把握教材整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同类学生认知思维的能力层次,分解整体要求,由低到高逐级推进。1998年,阶段性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初中语文“双分”实验报告》获河南省教科所、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教改成果一等奖。延伸课题《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同获一等奖。
1992年,郑州市二七区被定为省愉快教育实验区,教研室先后举办了“新星杯”课堂教学大赛、“老、中、青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青年教师成果汇报课”活动,召开了愉快教育研讨会,使愉快教育思想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效能。1996年,二七区又被定为省活动课教学实验区。在实验中,举行了活动课研讨会及活动课开放月活动。2002年,二七区被河南省教育厅定为首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有113个小学一年级教学班4723名学生,七年级50个教学班3101名学生参加实验。
1994年,调节教学实验在二七区中小学各学科全面展开。实验紧扣调节教学的基本特征,即“四个环节”(自学释疑、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延伸迁移)、“五个关键”(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完成反馈矫正、基本不留课外作业、教学效果达标过关),大胆尝试,改革教学方法,在各校开展说、上、评调节教学课一条龙活动,在进行校级评比的基础上举办区调节教学大赛。
自1996年以来,二七区作为郑州市活动课教学实验区,在活动课教学实验中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于1996年成立实验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教材。1997年二七区的活动课实验由点带面全面展开。在1997~1998学年教学教研计划中明确提出,发挥课程功能,落实素质教育,规范活动课教学。在活动实验中,提出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力求突出“一个核心,二个靠近,四个有利于”。“一个核心”,即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核心;“二个靠近”,即选择的内容一要靠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二要靠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1997年,全区开展了每人写一篇活动课优质教案、上一节活动课公开课、写一篇活动课教学体会的“三个一”活动,并举行了活动课研讨会及活动课开放月活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浓郁的活动课的实验氛围。1998年,郑州市教研室在二七区召开了“首届小学语文活动课观摩现场会”,各兄弟区、市(县)的领导及教师共500余人参加观摩活动,二七区展示的《四季快车》《改错别字》《找秋天》《成语王国》等课受到好评。2000年,在“郑州市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观摩研讨会”上,孙贤、齐华、冯华、张莉4位教师所执教的《祖国风光无限好》《四季快车》《趣话汉字》《畅谈奥运》赢得了听课教师的广泛赞誉。
郑州市金水区教研室开展了“模式建基阅读能力培养法”实验。该实验是一项以对阅读能力形成实质的认识为基础,以“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理论为指导,以建立阅读的行为模式为关键,以大量的阅读训练为手段,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它的最高宗旨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经过多年探索,这项教学法实验获1995年省教研室教改成果一等奖。“模式建基阅读能力培养法”在金水区推广以后,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产生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金水区教研室推广了“小学作文计划训练”。该训练是以克服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契机,以建立科学的小学作文训练体系为中心,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严格的、科学的训练为手段,最后达到扎实、快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法。这项教学法在金水区推广后,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1997年获河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同年金水区被定为河南省作文教改实验基地,河南省教研室在金水区召开河南省作文教学改革观摩现场会。
20世纪90年代,卢氏县学习研究“目标教学”理论。目标教学是借鉴世界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继承发扬我国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广泛融合我国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家的丰富的新鲜经验,并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所进行的整体性教学改革。它是以单元达标与课时(或课题)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群体教学和个别帮助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种种教法的最佳结合相统一为桥梁,以发挥教与学的整体效应为指针,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及时的反馈矫正为保证,以95%以上的学生当堂达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机制。
1999年之后,郑州市上街区教科研中心率先在新建小学开展“小学主体性教育教学试验研究”和“创新教育教学试验研究”,继而在全区各学校、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试验,以科学试验研究的改革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
小学英语短课教学实验根据有效记忆的规律,即如果所学新内容不能及时复现,就会很快遗忘,相隔时间越长,遗忘率越高,儿童长期记忆能力较差,抽象逻辑能力尚未形成,学习外语需要的时间和频率必须有足够的保证。金水区教研室对英语课时进行调整,实施英语短课时教学实验,即将每周2节40分钟常规课分成4节20分钟短课,并于2000年9月在文化路第二小学和金水区艺术小学(两所学校分别采用大象社和人教社两种教材)进行实验。2001年9月,调整为两长两短、长短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验学校递增为8所。课题于2001年申报并正式立项,被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批准为2001~2002年河南唯一重点课题。
21世纪初,郑州市二七区解放路小学积极实施“小班化”教育,创建“阳光学校”。2000年8月,经郑州市教育局批准,成为郑州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单位。“小班”的主要特点是在班级人数上采取“24~28人”的小额编班制,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电脑、心理健康、书法等特色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师资队伍上,配备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骨干教师。3年来“小班化”教育初见成效,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几年来,小班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区名列前茅。2002年8月,学校组织了“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市教科所专家和上级领导对该校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给予高度的一致肯定与评价。2002年9月,“小班化教育”研究成果在第十七届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同时,“小班化教育”的各类信息,也多次被省、市新闻媒体报道。
二七区解放路小学为进一步开展好“小班化”教育实验,提升教师服务意识,为学生、家长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积极实施“阳光教育”理念,努力创办“阳光学校”。阳光学校的内涵为,倡导阳光服务:倾听、沟通、引导;构筑阳光心路:理解、宽容、悦纳;释放阳光情怀:热爱、奉献、创新;树立阳光教师形象:健康、微笑、机智;为学生创建主动、探究、合作的阳光学校环境,创造诚实、健康、活泼的阳光生活乐园。
2000年8月,郑州市中原区齐礼闫小学的《从221个破烂看中国垃圾分类》的实践调研文章代表河南参加第1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同时获五个基金奖中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奖。
2001年,教育部印发《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推广工作的意见》,省教研室组织小学、初中各学科教研员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课改培训和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并对河南省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郑州市金水区的课改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提出了关于地方和校本教材开发、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建议。2003年,随着全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增加,省教研室提出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和指导工作的要求,组织教研员深入第一线进行调研,并做好课改实验区跟进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研讨和交流活动。组织编写《课改一百问》《家长手册》等读物,扩大宣传;以课题研究推进课改实施,着重抓好评价改革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到“把问题课题化,把工作科研化,把结果成果化”。在此期间,省教研室为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计划(试行)》《河南省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以及省情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书法艺术、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等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
2007年,河南省首届农村青年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举办。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加强农村英语教学工作,河南省教育厅、省教科所决定开展农村青年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这项活动在广大农村教师中产生较好反响,影响和带动了广大农村教师学业务、比技能、学先进、求进步的积极性,发现、选拔了一批农村英语教学骨干。当年全省有近5万名农村中小学专、兼职英语教师参加活动,923名教师分别获奖。
2015年,省教育厅组织举办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活动。全省有2526名选手参赛,1866名选手获奖。遴选出的优秀选手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82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1项。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4项,一等奖获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对教改项目立项、结项等工作进行了改革完善,采取多组平均、匿名评审等方式,共评审292项申请结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中优秀项目16项,合格项目229项。评审确定了331项2015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中重点项目78项,规划项目253项。围绕学校需求制定了工程造价等10个专业的教学标准,促进了教学标准化发展。此外,还开展了职成教优秀教学课件、优秀论文、优质课和省职业教育成果奖等审定工作,有效提升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近几年,郑州市中学生德育习惯养成工程开始实施,跨部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数据平台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健康监测项目也在有序的实施过程中,营养和运动干预逐步加强,“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在300余所试点学校成功展开。
郑州市政府还十分注重教师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了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郑州市实行了初中名校长培养工程,首轮遴选了21名对象开始三年一周期的培养。除此之外,郑州市还拥有30个名校长工作室和4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对教师进行分类集中培训,建成教师教育学科专家库,并遴选50名专家入库,利用信息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以此推进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第三节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成果
开封市县街小学教师张兆瑞突破原来教学框框,提出“立足音乐,着眼智力”的音乐教改方案并于1983年开始实施。1986年以后,开封市县街小学和河南大学教科所联合进行了“和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围绕“教育教学最优化、各科教改同步化、全面发展和谐化”的整体性原则,加强纵向衔接,横向互相渗透,开展了趣味性、综合性教学和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在小学教育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体育课也朝着综合的方向进行了改革,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体伴舞”,使孩子们受到美的陶冶;通过智力游戏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耐力练习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品质等,不仅使体育课自身从内容到形式生动活泼,而且也促进了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学。手工劳动课、自然常识课、美术课、少先队活动等科目,也都在和谐教育中各自发挥了作用,从而取得了各科教学内容目的和手段的和谐一致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同步的发展。
1984年,郑州市、金水区教研室提出改革教学程序的意见,重视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既要上好新课,又要上好练习课和复习课,把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系统性原则等贯彻到整个教学中去,并积极运用和推广电化教学。
金水区小学在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又努力开辟“第二课堂”,即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志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形式因人因地制宜,组成各种队、组开展活动。各校建成的队组有语文、数学、绘画、书法、故事、摄影、气象、无线电、计算机、科技制作等组,以及体育、演唱、乐器、舞蹈、鼓号等队,还有娃娃剧团等,参加的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3左右。第二课堂活动的辅导员,主要是聘请本校教师担任,也聘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离退休科技人员担任,各种活动多数都在校内,有些学校设备不足,由辅导员带领到有条件的单位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一般是每周两次(文体、计算机多一些),内容、形式、方法都处于探索阶段,但成绩已经十分明显。
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师中形成了埋头教学、不注意总结的“述而不著”的习惯,许多好的经验不为外人所知,实在令人可惜。漯河四中校长张金水为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搞好科研活动,规定了教师每人每年写1~2篇有分量的教学总结或学术论文。学校把好的总结、论文编印成册,发到每个教师手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定期召开研讨会,互相学习,推动教学科研活动。学校整理编写了《教改集锦》,其中,杨立民老师的《三段式教学方法》和张鸣谐老师的《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两篇文章,分别被省有关部门评为一等奖和三等奖。1988年,学校被国家教委等单位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
孟津县从2002年3月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依据全县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以及可开发的地方资源,进行具有本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开发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办法。
首先,县教研室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通过反思、学习,明确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的”课程开发。而“校本的”课程开发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个性、协调性、综合性等,能使师生充分参与。因此,结合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形成了该县的“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开发模式。
其次,成立了县、乡(镇)、校三级校本课程开发组,制定了方案。一是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县、乡两级分别在学校教师中聘请兼职教研员,增强教研力量。成立乡、校学科中心组,以校为中心,集中解决乡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县、乡教研员其工作包括蹲校、协调、服务。二是教研员教研工作“十个一”,即熟悉和掌握一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研读一本课程改革理论专著,抓好一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进行一项课改科研课题实验,培养一批优秀课改实验教师,上好一节课改示范课,举办一次高质量的课改学科研讨会,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课改教学研究论文,总结推广一项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编制一套高质量的课改质量评价试卷。三是实施两级课题带动。实施教研员大课题大科研,教师小课题小科研策略。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把教学转化为教研,把经验转化为成果。课题到人,责任到人。
为配合课改工作,孟津县教育局机关全体同志坚持“五个一”的要求,即每周深入基层听一节课,每月为学校办一件实事,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每半年向局办公室交一篇调查报告,每年向局长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孟津县教育局教研室还建立了开发机制,完善了评价措施。第一,对校本课程开发采用科学化、人本化、整合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校本课程呈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一张纸,也可以是一本书,还可以是一张光盘、一张照片,可以是教师的教案,也可以是学生的手抄本,不求完美,只求实用等。校本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做硬性规定。上课时间根据时机、季节由教师安排,报教导处批准;评价看学生的发展,看学生的实践能力,看学生的兴致,以鼓励为主;期末依照制定的特色学校评比标准进行评比,展示优秀的,改进不足的,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第二,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一是政策激励。对开发校本课程作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和校长,在评先表模,职称、职务晋升上优先。对有示范作用的学校进行挂牌表彰。二是课堂评价。对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堂评价,同时对学科课程中教师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对课程资源利用合理、有效的,在上级评选时优先推荐。三是定期评选。采用教研室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专题评价,督导室不定期进行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的督导,各学校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对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评价。四是阶段性评估。第一阶段为乡镇、学校自评,第二阶段为县评,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强化结果运用,推广先进经验,同时制定《孟津县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性评估实施方案》。第三,确定开发主体。县教研室在调研中发现,以教师为开发性主体,学生为参与性主体,社会上的各种人才为辅助性主体,通过三者的合理配合,形成的开发共同体为最佳开发模式。第四,课程开发形式。一是特长开发式。教师、学生、社会人员中有特长的就定为一项课程开发。如县第二实验小学一位教师擅长面塑,就开发了面塑技法课程;白鹤一所学校聘请了社会上一位拣制黄河奇石的能人,在学校里就开发了黄河奇石的拣制;麻屯一中的一个学生擅长编织,就在学校开发了线织课程。二是资源开发式。学校周围有什么特色资源,就开发什么项目。如平乐四中的牡丹画画法、朝阳一中的唐三彩制作等。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孟津县教研室打破过去在“选修课、活动课”中形成的“编教材—学教材—改教材”的旧程式,尝试用“教中编—编中学—学中改”的新程式。如朝阳二中的《牡丹栽培》中的管理一节,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基地实践,然后改编成教材的。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参与、对话交流、共享实践成果,形成一种真实的师生朋友式的学习氛围。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堂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使校本课程根植于学生经验中,真正起到培育人的作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是整合的焦点,其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中的融会贯通是重心。
郑州市纬四路幼儿园坚持以“研”促“教”、以“教”推“研”的办园思想,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相继承担国家级课题“幼儿社会化教育”、省级课题“幼儿环境教育”“音乐欣赏”“幼儿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项研究,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发展,教师的科研论文多次在省、市、区教育科研评比中获奖。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是国家和河南省幼儿园素质教育、幼儿科技教育、幼儿社会化教育等重要课题实验基地。自建园至2002年,幼儿园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如音乐家薛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海霞、张泽群等,是一所具有示范性、现代性、超前性,并具有国际水准的幼儿园。
当前,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正面临历史的挑战和机遇,任务艰巨。今后教育改革要深入教学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学研究、教学指导、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评价等将对教育发展,提高全省公民素质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省教育科研只要认清方向道路,进一步重视教育教学规律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必将在教育教学研究的道路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