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汤显祖独特的成长环境、经历及其独特的创作呈现

一 独特的区域位置

汤显祖生于江西省的临川。江西,简称赣,在长江南岸,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水。东有武夷山,与福建接壤,西有罗霄山脉,与湖南比邻,井冈山为其中段的最高峰,南为连绵的南岭,自古以来就是阻断岭南与中原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唯一途径。

江西面向北边开放,中部是赣江形成的狭长平原,愈往北部愈加开阔,从武夷山脉发源的一支河流从东南奔向西北,在江西的省会南昌西郊与赣江汇合,这便是抚河,古称汝水,又名旴江。汝水一路走来,汇聚了众多的小溪流,比较大的一条河叫崇仁水,崇仁水与汝水的汇合处便是抚州府城。汝水在城东,崇仁水在城南。府城两面近水,因此又名临川。汤显祖便诞生在这灵秀之地。

赣文化,靠近江浙地界类吴越,靠近湘鄂地界似湘楚,靠近闽界贴近岭南客家。从发掘出的历史遗存来看,江西的古代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万—5万年前。这些上古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赣东北及赣中地区。它们是赣文化发展长卷的初叶。

江西因其独特的内闭式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成为偏安避祸的好去处。在隋以前漫长的历史中,江西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经济落后,交通闭塞,除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外,鲜有名人值得称道。唐末五代,为避兵乱,不少中原世宦迁入江西,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基因,加速了赣地文化提升的进程。江西于两宋期间,文化达致巅峰。明朝初,江西受两宋文化之风的濡染,儒风绵绵,相续不绝。

隋代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江西处于中原与福建、广东的通道上,开始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命开辟大庾岭驿道,把过去的山岭变成一条比较宽广平坦的驿路,畅通了岭南广东与岭北江西的联系。“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洲。”[42]这是1096年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官后途经此地留下的名句。大庾岭因此成了此后所有被贬官岭南者的必由之途,大庾岭驿路成了中原至广东的必经之路。同时,江西东、西两地的内外交通也发展起来了。由鄱阳湖入抚河,东行,经进贤、临川,至南城,转黎川,陆行过杉关,入福建。或由鄱阳湖分别入信江、饶河,逆水向东北而上,各自翻山达浙江、安徽。或由鄱阳湖入修水,西行,经永修、武宁、修水,翻山达湖北。又由赣江中腰樟树,溯袁水西行至新余、分宜、宜春、萍乡,再由陆路进湖南,转广西。江西的交通,以赣江、鄱阳湖为轴线,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相辅助,构成了畅通的省内水上交通网络。经由五大河流及某些支流,乘流翻山,可达邻省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地。

循至宋代,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大庾岭陆路的交通地位日显重要,也开启了江西自唐宋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繁荣。

作为战乱时的避乱地和平时的人口蕃息园,每当战乱平息,与其他地区比,江西则显得生齿众多,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江西都是人口迁出之地,明初朱元璋就曾迁江西人口于荆襄地区,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

明代江西有府城13座,即南昌、饶州、广信、南康、九江、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赣州、南安,均为元朝路城;属州城1座、县城77座。[43]

但明代的江西具体情形如何呢?我们可以做如下的考察。张瀚的《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述及江西人的生存环境及谋生方式:

(江西)东南三面距山,背沿汉、江,实为吴、楚、闽、越之交,古南昌为都会。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挟技艺以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故其人内啬而外侈……九江据上流,人趋市利。南、饶、广信,阜裕胜于建、袁,以多行贾。而瑞、临、吉安,尤称富足。南、赣谷林深邃,实商贾入粤之要区也。[44]

王士性的《广志绎》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江右俗力本务啬,其性习勤俭而安简朴。盖为齿繁土瘠,其人皆有愁苦之思焉。又其俗善积蓄,技业人归,计妻孥几口之家,岁用谷粟几多,解橐中装籴入之,必取足费。家无囷廪,则床头瓶罂无非菽粟者,余则以治缝浣、了征输,绝不作鲜衣怒马、燕宴戏剧之用。即囊无资斧者,且暂逋亲邻,计足糊家人口,则十余日,而男子又告行矣。以故大荒无饥民,游子无内顾。盖忧生务,俗之至美……若中原人,岁余十斛则买一舟乘之,不则醵饮而赌且淫焉,不尽不已也。[45]

同书也讲到汤显祖的家乡习俗,江西抚州人稠地狭,如果身无技艺,或足不出户,就无法养家糊口。抚州人外出,所从事的主要是堪舆、星相、医卜、轮舆、梓匠等职业。

陈循还描画出江西的另一种现象:

江西及浙江、福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臣吉安府又独盛。盖因地狭人多,为农则无田,为商则无资,为工则耻卑其门地,是以世代务习经史……皆望由科举出仕。[46]

由上面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江西人的三大特点——一是贫苦勤俭,二是善于经商,三是读书、应科举成为风气,这确实道出了江西人的特点。世人皆知有徽商、晋商,其实在明代江西商人的实力也不可小觑,甚至有谚曰“无江西人不成商场”“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明)王士性:《广志绎·西南诸省》〕,从南直、两广、河南、山东,直到西南、西北、东北等地,都留下了江西商人的脚印:

豫章之为商者,其言适楚,犹门庭也。北贾汝宛徐邳汾鄠,东贾韶夏夔巫,西南贾滇僰黔沔,南贾苍梧桂林柳州,为盐麦、竹箭、鲍木、旃罽、皮革所输会。故南昌之民客于武汉,而长子孙者十室居九。[47]

江西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而且“皆在他省致富”,甚至深深地影响了(或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而读书好学的风气,使江西形成了吉安、南昌、抚州三大文化中心,从表2-1可以看出这一现象。

表2-1 明代进士分布情况

表2-1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制成,只列出前三名省、府人数,第三名以后的地区未列出。从表中可以看出,南直隶虽列第一,然其实际辖区相当于两个省。若按后来的江苏、安徽两省计,则江苏为2583名,安徽为1084名,江苏排在江西之后,位列第三,江西则名列第二。

而就抚州来说,自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及王安石、曾巩、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吴澄闻名于世以来,抚州便有了“才子之乡”的美称。入明以后,文风仍盛。汤显祖在世之时,亦有艾南英、罗万藻、陈际泰、章世纯等名士出现,成为明代的风云人物。对此,汤显祖也颇为自豪地在《揽秀楼文选序》中说过:“夫豫章多美才。江湖之滨,无不猥大。常然矣。顾其中有负万乘之器,而连卷离奇;有备百物之宜,而烂漫历落。总之各效其品之所异,无失于法之所同耳已。况吾江以西固明理地也。故真有才者,原理以定常,适法以尽变。常不定不可以定品,变不尽不可以尽才。才不可强而致也。品不可功力而求。子言之,吾思中行而不可得,则必狂狷者矣。语之于文,狷者精约俨厉,好正务洁。持斤捉引,不失绳墨。士则雅焉。然予所喜,乃多进取者。其为文类高广而明秀,疏夷而苍渊。”[48]这段话既说明了江西历来是多才明理之地,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狂狷性格的一面,这对理解汤显祖的思想发展轨迹无疑是有帮助的。以上文字无外乎说明这么一个问题:江右历来是一个文化昌盛之地。由两宋至明季,江右与吴越,往往呈鼎立之势。永乐后期至宣德、正统年间,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其主要人物就为江西人,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周讲学叙”条说:“国初馆阁,莫盛于江右,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语。”且明代兴盛的心学与江西文化也有着密切的渊源,王阳明心学即酝酿于其在江西为官时期,心学中的代表人物何心隐、罗汝芳都为临川人。汤显祖一生中都以家乡的这种文化传统而自豪,或显或隐地流露出维护江右地域文化传统的意识。据《大明一统志》记录,临川“其俗风儒雅喜事而尚气。有晏元献、王文公为之乡人。故其人乐读书而好文词”。汤显祖也曾说:“独怪江楚之间,不少学者。江多儒侠,而楚多侠儒。”(《蕲水朱康侯行义记》)[49]对于江右深厚的儒侠精神赞许之情溢于言表。万历十八年(1590),山西道御史万国钦上疏弹劾首辅申时行对外主和,受边将贿,欺君误国。万为江西新建人,显祖写信勉励其说:“读兄大疏,甚善。一不负江西,二不负友,三不负髯。”(《寄万二愚》)[50]从此处可窥见显祖浓厚的江右地域意识。就这一点,汤显祖的至交并老师达观禅师看得很清楚:“山谷楚人,寸虚亦楚人,兹以楚人引楚人则似易。倘吴人引楚人,则楚人以谓吴人似不知楚人也。”“山谷”指北宋江西派诗人领袖黄庭坚,“寸虚”为达观赐予显祖的法号,由此可看出汤显祖心目中已有与吴人不同的江西人心态、地域意识。临川民风“民秀而能文,刚而不屈”《临川劝谕文》,与汤显祖的“某少有伉壮不阿之气,为秀才业所消,负为屡上春官所消。然终不能消此真气”[51]正可两相对照。

二 汤显祖一生的活动区域

嘉靖二十九年(1550)旧历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24日),汤显祖生于临川县东汝水(抚河)的文昌里的汤家老屋。汤显祖直至二十一岁,即隆庆四年(1570)秋天去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前,一直在家乡求学。显祖在这一年的乡试中中举,冬季便兴冲冲赶赴北京应次年的进士春试,落第而归。此后汤显祖又分别于万历二年(1574)、万历五年(1577)、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一年(1583)四次赴京春试,因不肯依附而触怒当政者,直至当政张居正死后,即三十四岁那年,才以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名录取为进士。

中进士后,于万历十二年(1584),汤在北京礼部观政一年。同年结束观政生活,以正七品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八月携夫人赴南京任。万历十六年(1588),显祖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万历十七年(1589),显祖四十岁,又从正六品升为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自此金陵八年,仕途处于一种较为安静的状态。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四月二十五日被诏切责。五月十六日贬官广东徐闻县典史。

徐闻,位于广东雷州半岛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显祖艰难的上任路途是:从临川出发,经赣州,过梅岭古道,于南雄上船,过英德,于十月中旬到达广州,稍留游罗浮山。十一月返广州,后乘船经香山、澳门、恩平到达阳江,再由阳江上船过琼州海峡,到达涠洲岛,最后达到徐闻。一路千辛万苦,然南国风光也尽览无余。典史乃掌管缉捕、牢狱的小吏,也算是清静无事之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显祖四十四岁,由广东徐闻县典史量移为浙江遂昌县令。从当年三月十八日上任,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弃官归临川,在遂昌度过了整整五个年头。为官期间他曾几次赴北京短暂上计,归家后的显祖基本一直赋闲在家,除去世前第三年陪儿子往南昌秋试外,终老临川。

从以上的简单描述来看,对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和仕宦活动,我们可以勾画出如下路线:临川(三十四年)——南昌(短暂的中举、陪儿子中举)——北京(五次京试、一年的观政、四次上计)——南京(八年)——徐闻(两年)——遂昌(五年)——临川(二十三年)。

北京和南京是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但汤显祖在此两地所待的时间并不很长。徐闻、遂昌是边远之地,人迹罕至,文化落后,在这样的地方,他所遇见的人,以及所参与的文学活动是极其有限的。联系汤显祖的交游来看,其交游多为与早年同窗故旧、师友,在徐闻和遂昌时期,其交游则是极少的。而其家乡临川虽是自南宋以来的文化昌盛之地,读书科举风气浓厚,然临川地理仍是丘陵地带,环境较为闭塞,往南直隶直线距离虽不远,然路途多山,多由水路绕道鄱阳湖、长江以达,交通并不方便。

汤显祖一生在故乡临川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五十余年,就其创作来看,主要成就都出自在临川的时期,而由于临川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更显出与同时代人创作的不同特色。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也将会时时论述到。

三 汤显祖的创作呈现

据明人韩敬编纂的《玉茗堂全集》,集中所收汤显祖的文章有108篇,包括序58篇、题词10篇、记13篇、碑8篇、文3篇、说3篇、颂2篇、哀辞2篇、志铭5篇、墓表2篇、解1篇、疏1篇;诗歌1860首,包括五言古诗194首、七言古诗101首、五言律诗62首、七言律诗407首、五言排律41首、七言排律6首、五言绝句214首、七言绝句835首;赋27篇;尺牍447通。

今人徐朔方先生笺校的《汤显祖全集》又收录了不少轶篇,据笔者统计,所收汤显祖的文章有133篇,包括序69篇、题词10篇、记14篇、赞10篇、碑8篇、文3篇、启3篇、说3篇、颂2篇、哀辞2篇、志铭5篇、墓表2篇、解1篇、疏1篇;诗歌2284首,包括五言古诗276首、七言古诗104首、五言律诗73首、七言律诗493首、五言排律73首、七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185首、五言律诗133首(含排律73首)、七言绝句1012首;赋32篇;尺牍450通;制义63篇;戏曲5部。


[1]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2页。

[2] 转引自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序》,中华书局,1995,第8页。

[3] 吴承学、李光摩编《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页。

[4]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2页。

[5]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9页。

[6] (明)郑晓撰《今言》(卷二),李致忠点校,中华书局,1984,第96页。

[7] (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五,魏得良、任道斌点校,中华书局,1984,第119页。

[8]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97,第5页。

[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张居正传》,中华书局,1979,“自序”。

[10] 《全集》,第1395页。

[11]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12] 《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13] (明)沈朝阳撰《中国野史集成·皇明嘉靖两朝闻见纪》,巴蜀书社,2000。

[14] (万历)《顺天府志·地理志·风俗》。

[15]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4页。

[16]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引自《歙志·风土论》。

[17]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事部》,傅成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232页。

[18]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杨万里校点,中华书局,2012,第265页。

[19] (明)李乐撰《见闻杂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20] (明)李梦阳撰《空同集》(卷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

[21]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2009,第98页。

[22]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二《李湘洲编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233页。

[23]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2009,第99页。

[24] 《明太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2016。

[25] 《明史》卷一《选举志》二,中华书局,1979。

[2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65页。

[27] 〔日〕吉川幸次郎:《元明诗说概论》,郑清茂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第143页。

[28] (明)高启:《高青丘集·凫藻集》,徐澄宇、沈北宗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885页。

[29]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袁御史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73页。

[30]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袁御史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73页。

[31] (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页。

[32]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唐诗品汇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615页。

[33] 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唐诗品汇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613页。

[34] 参见《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中华书局,1979。

[35]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副使梦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312页。

[36] 《李空同全集·诗集自序》,转引自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645页。

[37] 《李空同全集·诗集自序》,转引自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645页。

[38] 《升庵集·李前渠诗引》,转引自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677页。

[39] (明)归有光:《震川集·项思尧文集序》,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2005,第61页。

[40] 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530-531页。

[41] 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531页。

[42] 参见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登谯楼》卷八二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3]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一五、一六《户部·州县》,中华书局,1985。

[44]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中华书局,1985,第81-85页。

[45] 万历《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江西》。

[46] 《明英宗实录》卷二六八,景泰七年七月丙申。

[47]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第190页。

[48] 《全集》,第1137页。

[49] 《全集》,第1169页

[50] 《全集》,第1314页

[51] 《全集》,第1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