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跨越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绿色发展理念与云南跨越式发展

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云南,面临多样性、规模小的问题。多样性是云南最典型的自然禀赋特征,这种特性导致传统生产方式下的企业小、散、弱,无法做到规模优势,无法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最小化,更加剧了多样性破坏。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直接将云南的非规模劣势转变为多样性优势,按最优产品差异化和效用最大化导向组织生产,推进云南产业的信息化、绿色化、高端化,在多样性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中实现跨越。

一 绿色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第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起源。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是一种人与自然长久共存、永久共处的自然观、哲学观。它不同于后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天人对立观”,趋向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控制自然、损害自然、妄图永久地把自然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服从自然规律,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而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哲学层面本质上解决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对这一理念的延伸。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本。马克思从历史唯物观的视角,提出人类历史是自然史的延续。“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类通过实践发挥能动性来改变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改造自然。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生态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物质变换又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如果人类盲目而不加节制地对待自然,这种“新陈代谢”就会发生断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回答了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进行协调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绿色发展理念在当代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概念,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与实现形式,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在二者的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具体化。它对人类的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该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人类社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必须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在生态环境制约下进行发展,不能超过生态环境的制约能力与修复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大量物质财富的积累,伴随而来的是对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承载力已经濒临极限。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的发展已经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路径依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思想是中国的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先发展再进行污染治理。另一种思想则是生态资源属于一次性的可消耗资源,其本身并不是可循环使用的资源,并且大部分的生态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两种错误的思想,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生产出更加丰富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达成这些生态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念加以指引,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这样一种理念。

2.注重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相互融合

绿色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高层次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普惠民生的发展”和“和谐向上的发展”。它的核心,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各环节,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协同提升。

3.坚持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终极目标,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其实现的条件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国在《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提出要保障和提高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权益。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出发,明确了“为了谁”的价值追求,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绿色福利不仅包含当代人类生活的适宜性福利,还涉及代际公平的可持续福利,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民生本质。

4.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可持续性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弱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认为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是可以替代的,只要保持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总和不变,向人类社会提供服务流量的能力就可以保持不变;另一种是强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认为有些自然资本是不可替代的,经济增长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弱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重视人类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自然资本减少带来的增长极限;强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则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极限性和硬约束。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综合这两种认识,既重视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又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而绿色发展理念主张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通过创新与技术进步,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 绿色发展理念与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一)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化解潜在的“资源诅咒”风险

资源诅咒指的是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情形。而产生这样情形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对丰富的资源过于依赖,资源向其他产业的配置效率会大大降低,良好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就会无法形成,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世界价值链体系中地位较低,获取利润较少,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随着国际市场的波动,容易陷入经济衰退,极易出现“荷兰病”现象。

当前,云南省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支柱产业为烟草行业和资源矿产行业,缺乏有竞争力的工业,极易陷入“资源诅咒”。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对资源利用的深度挖掘,并通过扶植绿色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这就可以改善云南省发展“吃资源”的现状,减轻对资源产业的依赖,从而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化解潜在的“资源诅咒”风险,从而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

(二)打破跨越式发展的资源瓶颈

当前粗放式、消耗资源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更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使跨越式发展缺乏一定的生产要素的支持,出现动力不足。绿色发展理念,旨在让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脱钩,减少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为云南跨越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有利于将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

云南省的许多贫困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至关重要。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扶植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消费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发展,可以实现云南省内各地区的要素互补,落后地区的生态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也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云南省的经济总量,助力跨越式发展。

(四)有利于解决后发工业化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有利于解决云南省过去为了发展造成的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间接促成外延发展方式向内涵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云南经济从资源型向绿色化跨越

跨越式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保障,合理利用资源,就可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过度消耗资源,不仅会使跨越式发展不可持续,而且其带来的如环境污染问题会引发一系列恶果,阻碍跨越式发展。云南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将云南省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高效利用资源。具体的思路将会围绕解决这三个问题展开。

(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

1.以技术升级引领云南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是要率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这就要求改变云南省以往的粗放的、低产出的模式,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加快农业技术水平的更新速度,用现代的生产工具在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取代人畜劳动工具,要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同时加快农业水利化建设。高度重视农作物物种的培育与选择,加强对省内复杂地形土地的平整利用。

在以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内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营方向,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要保证全省粮食安全。第二个原则是充分发挥云南省内地形、气候多样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对省内以及省外农产品供需平台,在市场的指引下有计划地生产、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利润的增长。

2.以可持续节约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

借助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契机,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太阳能、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于煤炭工业,要通过兼并与重组的方式引入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二次利用。继续积极推进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比重,继续提升行业核心技术能力,同时加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品牌指导战略引领云南轻工业建设,在以烟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中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探索产业园区加快实现市场化运作以及企业化管理的新途径。

3.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定位,一个方面应该定位于服务第二产业的生产型服务业,包括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目的在于为第二产业升级提供物流、资金、金融支持。另一个方面应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满足居民的正常需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云南发挥自身的生态资源景观优势,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

(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云南省要致力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城乡回收网络建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云南省形成完整的废物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链,并不断细分专业市场,以此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鼓励发展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应集中在废物回收利用、废物转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并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扩散,不断提升云南资源利用率。

(三)优化生态布局,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严格遵守已划定的生态红线。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成了以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哀牢山—无量山山地、南部边境热带森林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水源涵养重要区域及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敏感区域为主体的“三屏两带”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关系。

(四)培育优质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生态资源转变为直接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渠道,更是解决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有力武器。促进消费,就必然要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要深化绿色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群众个性化、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加快构建云南绿色消费体系,在绿色产品的认证、质检上加快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让群众对产品质量放心。同时应不断丰富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调动广大群众进行绿色消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