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嵩云秦树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或可译为:

我是嵩山的云你是秦川的树长久分居,

跨越千山万水收到你寄来慰问的鲤书。

请不要问起当年令狐楚幕下的旧宾客,

我就像那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

会昌五年(845年)秋天,令狐绹从远方寄来书信问候,其时他在朝中任考功郎中。李商隐看着嵩山的云,想起秦川的树,写下了这首诗。

这也许是令狐绹给李商隐的最后的问候,因为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李商隐在会昌六年(846年)刚回朝,武宗病逝,宰相李德裕随即被贬,李商隐在这个关口恰恰追随李德裕的亲信郑亚南下桂林。这引起时任湖州刺史令狐绹的震怒。

早在他从事令狐楚幕的时候就有过被人馋毁的遭遇,“人誉公怜,人谮公骂”(《奠令狐相国公文》),“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漫成三首》其二)。大概李商隐初入幕府,才气过盛,抑或诗文“轻薄”“讥刺”,故为人不喜,而遭到嫉恨。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精华欲掩料应难。从人性的角度看,一个人才华横溢,如果不加掩饰,就是伤害别人。在同一个环境里,你如果弱势,就可能得到更多的同情;而你如果春风得意,则大多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人性。

而令狐绹则一路高升,这是由于当时牛党当政。

会昌六年(846年)六月,刚即位不久的宣宗问宰相白敏中,记得以前为宪宗发丧,去陵墓的路途中遇到大风雨,朝臣百官和六宫嫔妃都四散逃走避雨,只有长得高大而多胡须的山陵使扶着宪宗的灵柩车驾不走,这个山陵使是谁呢?白敏中回答说是令狐楚。宣宗问他有儿子吗?白敏中回答说,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现在是随州刺史,年少时得过风湿病。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是湖州刺史,很有才气。宣宗由此对令狐绹种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中二年二月十日,令狐绹召拜考功郎中,不久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令狐绹入朝向宣宗谢恩,宣宗问起元和年间的事,令狐绹逐条对答,十分熟悉,宣宗甚为欢喜。

当时李商隐正离桂州幕府北归,听说令狐绹和宣宗亲近并获升迁,他也替令狐绹高兴,作了《寄令狐学士》,希望他援引自己:“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又写了《梦令狐学士》:“山驿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晖。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可是再也收不到令狐绹的回信。

自桂林返京,李商隐一路给令狐绹写了诗信若干,均无回音。自己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之时乎?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女子追求坚定的爱情,李商隐追求自己的信仰,这两者是相通的。

回到京城,冬尽腊残,转眼春天到了,李商隐写了《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或可译为:

相聚多么不易离别难说再见,

何况暮春风力衰竭群芳凋残。

春蚕直到死去丝儿方才吐尽,

蜡烛燃尽成灰蜡油方才滴干。

清晨对镜梳妆担忧容颜暗换,

长夜吟诗对月倍觉刺骨清寒。

您的住处距离这里并不遥远,

多劳青鸟信使殷勤前去探看。

令狐绹未入相时,已像蓬山一样远。入相后礼绝百僚,更是连门也找不到了。朱彝尊批:“锁虽固,香能透之;井虽深,丝能汲之。”

求见难,就这样辞去也难。蓬山比翰林院,李商隐认为请令狐绹推荐入翰林院还是有希望的,因为自己一生的情结是回到中枢。纪晓岚评论:“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

夏去秋来,秋红阵阵,令狐绹府上菊花满园。这里也是令狐楚的旧宅,在长安城开化坊,李商隐在长安最熟悉的地方。大中三年(849年),重阳节到了,李商隐去令狐绹府上拜访。

门房说令狐绹不在家,也可能在家不见。令狐楚去世已经十二年了,院子还像他在时一样,栽满了他最爱的菊花。

当年李商隐在令狐楚门下,令狐楚对他青眼有加,格外礼遇。现在令狐绹的地位甚至高过当年的父亲,但他没有对父亲曾经赏识的人加以提携,而是拒之门外,李商隐再也受不到从前的礼遇了。

他和令狐绹的关系一步步走至今天,而令狐楚死生永隔,黄泉下若有知,不知该作何想?李商隐感慨万千,提笔在门房墙壁上题一首《九日》: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尊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或可译为:

回忆从前在令狐楚幕府把酒的时刻,

白菊花开满庭阶整座府邸像下了霜。

老人家已经走了十年再也没有音讯,

重阳节我独自举杯禁不住勾起忧伤。

郎君不学习汉使采回异草植于离宫,

空教我外姓子弟歌咏芳草聊以自赏。

官位显赫门前设置闲人勿入的路障,

连我这个旧交也不能随意登门拜访。

《九日》是一个转折,令狐绹拒绝援手的态度已经明确,李商隐不得不赴徐州幕府。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令狐绹拜相。

此时,李商隐妻子已死,孩子幼小,知己俱亡,穷蹙无路。为了养家糊口,万般无奈之下,他给令狐绹写了《上时相启》《上兵部相公启》等信。

令狐绹毕竟是宰相了,他引荐李商隐补太学博士,官阶正六品上,这几乎是李商隐一生中所任的最高官职。国子监太学博士十二人,令狐绹的哥哥令狐绪就做过这个职位。

唐代的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均设国子监,有六学二馆之分。其中,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二馆分别是弘文馆和崇文馆。“安史之乱”后,学生数量随之减少,东都洛阳生员更少。国子监降格以求,录入八品以下官僚及庶人才俊子弟为生员。

李商隐担任太学博士的时间非常短,自妻子暮春去世,到妻子安葬完毕赴东川节度使幕府,总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考察李商隐这段时间生活轨迹,他一直待在洛阳。

李商隐此时的职务是国子监太学博士,这是一个虚职,教授生徒学习大、中、小三种儒家经典。大经为《礼记》《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李商隐在那里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如何写作文章。但是他不喜欢这种虚职,这是商山四皓以前的位置。他总想以有生之年为朝廷做点实事,欲回天地入扁舟。但是他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都不再理睬他。

自己本来和令狐绹是最好的朋友,到现在反目成仇,走到今天这一步,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令狐绹的父亲、他的恩师令狐楚,以及王晏悦的父亲、他的岳父王茂元。而在他们之上,是笼罩着晚唐四十年的牛李党争。

恰巧柳仲郢聘请他去东川,薪水极高,李商隐这才抛下孩子前往。这一次是决绝。这以后,李商隐和令狐绹直到老死不相往来了。李商隐把自己进入翰林院看作待嫁的人,他像待嫁的小姑,正在替自己做嫁妆。自己到处漂泊,在各地幕府里做幕僚,只是帮人做事,好像小姑那样还没有出嫁。

他写下了《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或可译为:

凤尾花纹的绫罗轻薄透明一层层,

青碧纹理圆顶罗帐深夜亲手赶缝。

那次邂逅羞涩地未及用团扇遮掩,

可你驱车隆隆地驶过竟无语相通。

多少不眠长夜思念直到更残烛尽,

始终没有音讯转眼又是石榴花红。

也许正在垂杨河畔拴系青白骏马,

我何时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好风?

眼看着石榴花红,自春徂夏,略无消息。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李商隐把象征暗示的手法运用得精妙自然,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只要令狐绹一句话,他就可以回京,可是令狐绹会说吗?

要旋乾转坤,使唐朝得到中兴,一定要进入朝廷,进入翰林院,参与朝政,才有希望。自己想进入翰林院,实现中兴唐朝的抱负,可是没有人引荐,真是“所痛无良媒”,“东家老女嫁不售”。无法实现旋乾转坤的抱负,只能眼睁睁看着唐朝没落下去,自己却无力可施。

曾国藩说:“二诗言世莫己知,己亦誓不复求知于世,托词于贞女以自明其波澜不起之意。”他是了解李商隐的。

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