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本论》(全新增补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牛奶怎么又倒入河了?

如果需求超过供给,工资就要上涨;如果供给超过需求,工资就要下降。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66页。

新冠肺炎病毒这群黑天鹅在美国低飞之时,我们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听到了一条有点耳熟的新闻:据2020年3月31日《威斯康星州农民报》报道,当地有大批奶农接到通知,要求他们倾倒当天自家农场产出的牛奶。据悉,每家农场的倾奶量为20000至30000加仑(1000加仑等于3.7吨),并且他们还被告知:在接下来的一周中,他们每天都要这样倒奶。

巧极了,历史惊人地相似。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喝”的倾奶事件。其起源地,也是这个威斯康星州。那里的居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饿死街头、冻死街头的不在少数。而在另一边,奶农几乎每天都把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入河中,把一亩一亩的棉花点火烧光。

有人问道:牛奶多了,为什么不能免费给穷人们喝,宁可倒掉?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著名的段子:

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没有牛奶喝?”父亲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牛奶。”

儿子又问:“为什么我们家那么穷?”父亲说:“因为爸爸没了工作。”

儿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没了工作?”父亲回答:“因为牛奶太多了。”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段子。没有牛奶喝的原因是因为牛奶太多了。“倒奶”事件里面有供求关系平衡的学问。

在商品社会里,商品的流通,需要供求关系保持平衡。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人供应。需求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供给是厂商追求利润的结果。有求就有供,有供无求,就没有市场,有求无供,欲望难以满足。供给是厂商行为,需求是消费者行为。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只调节着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价值以下,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假定说,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平衡,或如经济学者所说,是相互抵销的。当这两个相反的力量相等的时候,它们就相互抑制而停止发生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67页)

马克思又指出:“如果需求超过供给,工资就要上涨;如果供给超过需求,工资就要下降。”(《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66页)换句话说,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就要上涨;如果供给超过需求,价格就要下降。牛奶供求关系亦然。

1929年之前,美国的牛奶产业十分的繁华,几乎许多平民家里都养着一头奶牛,因为在那个时代,有多少家庭能够喝上牛奶,可被视为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之一。美国牛奶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5%左右,哪怕经历了经济危机,倒闭了不少牛奶场之后,美国依旧有70多万个奶牛场。到1929年10月前,美国牛奶价格是节节攀升,一路涨到了4.79美元一公升,每瓶牛奶的收益比例高达47%,还是马克思的话说得对:“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值一致,就会同它的市场价格绕之变动的标准价格相一致。”(《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67页)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美国奶牛市场,那就是“想致富,少生孩,多养牛”。

但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经济危机来了,牛奶生产出现了供应过剩。美国的牛奶供大于求。其实,在1929年大萧条前,美国农业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已经开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以威斯康星州为例,在那一年,全州土地有一半以上建农场。这些农场有70%是养牛场。这样的产业基础,不难理解1929年会出现生产过剩。现在,牛奶多了,只好倒在各条河里,三个州多条河流的河水被染成了乳白色。

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的奶源价格以合同的方式得到保护,品质较差的牛奶厂主由于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导致奶农成为大萧条的直接受害者,而这些奶农也是倒牛奶的主力军。开始,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奶农为了维护供求关系的平衡,维护合理的牛奶价格,保证自己的利益,把大批量的牛奶倒掉,使牛奶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甚至供不应求时,牛奶的价格不降反升。于是,一桶又一桶的牛奶就这样被两只肉眼看不清楚的手,倒到河里去了。

当时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而生产牛奶的都是在距离都市较远的农场中,需要运输到城市去销售,运输需要费用,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已没有购买牛奶的能力。本来做生意已经赔了,要是再免费赠送,就更没人买牛奶了。这样做,会导致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牛奶市场直接崩溃。再加上运送牛奶总需要运费,受赠的穷人会帮你付出运费吗?显然不会。千做万做,蚀本生意勿做。而且,农场主销毁的牛奶有一半是变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处理掉。工资如果不下降,产品价格也不能下降。因为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除了原料成本之外,还有运输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不倒掉这批牛奶,还是需要存储和运输,同时需要人力物力去销售,这样的话,可能得不偿失。为了减少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相关的这些商品成本,必须采取果断的倒掉牛奶策略。这样做,在不少人看来有点浪费,但如果真的做成慈善,免费供应给穷人喝,那么,后续的经济恢复将十分困难,甚至还面临牛奶价格持续低下的影响。如果奶农选择做慈善,他们自己就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负担。那么,他们的生活又有谁来保障呢?

在大萧条第一年,全美最大的产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价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收益占比由46%降到30.5%;而到了1931年1月,牛奶的价格则跌到了2.25美元;到了1933年4月,每100磅牛奶价格还不到1美元。这完全抵不上生产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的牛奶厂倒闭,奶农宣告破产。为了避免牛奶的销售价格下降,奶农们只好忍痛把牛奶倒在河里,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需要成本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供需平衡的时候,牛奶的价格就可以保持不至于太低,从而保障大部分奶牛饲养者的利益。这样除了能够降低保存新鲜牛奶的需要之外,还能稳定市场的价格,进而对于之后的经济恢复是十分有利的,不至于价格降得太低的话,导致之后的生产建设出现更多的投机取巧的行为。

马克思还预言,在这种情形下,工人还可能“用罢工或别的办法去探测需求和供给的实际情况”。果然,到1933年,威斯康星州倒奶事件逐渐发酵,很多奶农的抗议逐渐演化为暴动,他们往牛奶里掺煤油、往运奶车上扔燃烧弹、甚至炸毁了好几个奶制品加工厂。经过国民警卫队介入后,这一流血事件才逐渐平息。

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随后一改之前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补贴减产奶农,大量收购牛奶,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倒牛奶事件”才得以制止。

“将牛奶倒在河里”,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一张名片。现在,这张名片又送出来了。

这次美国牛奶降价,则是直接受新冠疫情影响所致。目前美国疫情仍未迎来最高峰,全国陆续停工停课,人们逐渐居家隔离。加工乳制品的工厂在减少,大量的餐饮、食品加工及其他乳制品业的停工停业。消费者的需求量也在减少,美国乳业前景不容乐观。随着疫情扩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居家囤货,牛奶这种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质的商品,便无人问津。2020年3月31日的倒奶事件,虽然也是美国奶农,但他们是得到美国奶农公司(DFA)这样的大型奶制品公司的指示后,才把牛奶倒掉的,而非个人或者奶农组织发起的单独行动。可以说,这次才是资本家指挥把牛奶倒掉的。

同样的道理再延伸到其他物资上。美国的老板宁愿销毁、倒掉、腐烂,也不愿低价卖给穷人或是白送给穷人。不过这样做,也造成了恶性循环,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降低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劳动力,导致很多人失业,人们就更加买不起东西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许多州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漩涡。

美国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初值,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下滑4.8%。而美国前财务顾问拉特纳表示,虽然第一季度的经济不理想,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可能减少40%”。这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因为美国3月份才开始受到疫情的影响,一季度的GDP就已经下跌了这么多。由于疫情的原因,消费下降成为最主要的“拖累”,这场由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经济衰退,和此前的金融危机有本质上的不同。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美国的经济走向,但由于倒牛奶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信号。我们可以断言:如果美国无法控制及时新冠肺炎疫情,那么,它的经济衰退将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