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尽英雄Ⅲ:天下归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三镇叛乱

社会我郭哥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隆尧)人,生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据说郭威出生时,红光照亮了屋舍,四周夹杂着类似炭火爆裂的声音,星火四迸。虽说出场效果不及前辈朱温、李存勖那么酷炫,可总归还是新鲜、有趣、不同于常人的。

作为日后江湖上第六代男主,和前五代男主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相比,郭威属于出身最悲惨的那个,后世甚至搞不清楚他到底姓不姓郭。

对于郭威的身世,《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出现了严重分歧。

《旧五代史》认为郭威本姓常(叫不叫常威不清楚),因父早殁,其母王氏改嫁于顺州刺史郭简,故改姓郭。

《新五代史》则正好相反,认为郭威本就姓郭,其父郭简被幽州刘仁恭所杀后,郭威随母亲前往潞州投奔姨母,母亲不幸在途中病逝,郭威只得辗转来到潞州姨母家中生活。

当然,无论真实情况如何,有两点可以肯定:

其一,郭威还是叫郭威,不叫常威。

其二,郭威早年父母双亡(比朱温还惨),失去双亲的他由姨母提携抚育,不断成长。姨母的家境不算殷实,勉强能把郭威养育成人。

郭威十八岁时,外界发生的一件不大不小,对多数人毫无影响的意外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河东名将、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战殁,其子李继韬违抗军令,强行把老爹的尸身带回潞州安葬,并对外自称留后,举昭义之地归降了后梁。

为了应付乱局,李继韬在潞州境内大肆招募青年入伍,增强军事力量。

十八岁的郭威主动选择应征入伍。只不过,“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为国报效、投笔从戎”这种豪情壮志和郭威丝毫不搭边,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还很遥远,他从军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对于郭威而言,军营这地方实在太适合自己发展了。十八岁的他形神魁壮,不事田产,爱兵好勇,重义轻财。因入伍时脖颈上文了一只飞雀,人送外号“郭雀儿”。

这就叫腾飞雀儿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

郭雀儿可不是麻雀,他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郭威性格刚强,胆识过人,却又好勇斗狠,意气用事。在乱世混生活,看的还是真本事,只要三观没跑偏,品行上的小瑕疵完全不影响发展。

郭威由于在军事训练中每每拔得头筹,很快就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备受李继韬赏识。

有领导撑腰,做起事来肯定有些嚣张。在潞州军营,郭威基本上处于目中无人的状态,新兵老兵见到郭威,都得敬畏地喊一句“郭哥”!

郭哥有多生猛,可以从以下这件事中领略一番,而且这件事还成了后世小说的原型素材。

读过《水浒传》的人,想必对小说第一个高潮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印象深刻,鲁提辖看不惯郑屠欺男霸女,先在闹市将其无情羞辱,随后用砂锅大的拳头,三拳把郑屠送回了老家。

小说是虚构的,但原型却能找到,而且还是被白纸黑字载入正史的。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却说那一日,郭威在潞州治所上党的某处集市闲逛,集市中有一户人家,经营着屠狗宰猪的生意,为首的屠夫健壮有力,宰得一手好猪,剁得一手好肉。他仗着身强力壮,经常欺压街坊和顾客,缺斤短两、注水猪肉的黑心事估计没少做,集市中人对其颇为忌惮,一直敢怒不敢言。

这类地头蛇必须镇压!郭威闻听其人其事,有心去捉弄一番,看看到底谁更横。

出发之前,郭威喝了点酒,借着酒劲醉醺醺地来到屠户的摊位前,大声吵嚷着要买肉,还必须让为首的那屠夫亲自切肉。

屠夫们见郭威目露凶光,自知来者不善,只好请来为首的屠夫。这厮见郭威身板健壮,穿着举止又似军营中人,不由得先怯了三分,满脸赔笑,主动给郭威切肉。

在屠夫切肉的过程中,郭威借着酒劲对其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呵斥和嘲讽,说什么肥肉太多了,切得太碎了,刀法太糙了,无良商家卖注水肉坑骗消费者,等等,言语甚是难听。这屠夫平日里奉承话听惯了,哪受得了这般羞辱?

切着切着,屠夫突然把肉扔在案板上,袒露出肚子,指着肚子对郭威叫嚣道:“你这厮是什么鸟人,敢在我的地盘撒野!你小子要是有种,就往大爷这捅!不捅不是好汉!”

话音还没落,屠夫就感到一阵剧痛,顺着郭威不屑的目光向下望去,只见自己肥大的肚子鲜血直流。他吃惊地望着郭威,实在不敢相信光天化日之下,居然真有人这么目无法纪。

屠夫无声地倒下了,连句话也没说出来。碰上郭威这等狠角色还敢叫板,该当去见阎王。

当事人郭威却毫无畏惧,连逃跑都懒得跑,他完全可以在事后为自己解释:“在场的各位都听见了,是他让我捅的,我可没想捅他,这种要求我这辈子都没听过。”

事实上,郭威根本用不着解释,他敢如此有恃无恐,还是上面有人罩着。依靠李继韬的保护,郭威安然无事,甚至连监牢都没蹲几天。

此事过后,郭哥的名声更响,认识他的人都听说了这么一句话:社会我郭哥,人狠话不多。杀人不眨眼,伤者泪成河。

当然,像郭威这么嚣张的习性要是不受点挫折,非但成不了大事,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仇家太多)。自从李继韬被李存勖干掉后,郭威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横行不法的事不仅不敢做了,还被李存勖收编为从马直(后唐皇帝亲军侍卫)。

这一年,郭威只有二十一岁。

“当红小弟”沦为众多小弟中的一员,那些特殊优待自然没了。经历这番大变动,郭威像换了一个人,不光收起了好勇斗狠的习性,还钻研起了文字。郭威天赋极高,脑子又好使,行军训练之余,他经常抽时间认真读书,涉猎面很广,兵法、政务、时事,无所不读。

古惑仔、社会郭就这么成了半路出家的文化人。《宋史·李琼传》还记载了一个郭威好读书的故事。

李琼应李存勖招募参军入伍,与郭威等十人志趣相投,结拜为兄弟。一日,李琼与众兄弟喝酒,他认真打量着郭威,深感郭威英气勃发,绝非常人,便号召众兄弟举酒盟誓:“凡我十人,龙蛇混合,他日富贵,必勿相忘。如违誓言,神灵必谴!”十人歃血立誓,结为生死兄弟。

李琼酷爱读书,与郭威关系最铁。一次,郭威前去探望李琼,见他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读书,郭威问道:“老兄读的什么书啊?”

李琼回答说:“这是《阃外春秋》,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道理,皆在此也。”

郭威让他简单读了一段,果然满满都是干货。于是,郭威时常将这本《阃外春秋》揣于袖中,有空就拿出来读,不懂之处找李琼请教,渐渐从书中得到了很多新知识。

在军营沉浸了许久,郭威被分到石敬瑭身边继续充当侍卫。由于读过书,会写字,郭威又勤勤恳恳兼管了军籍。

曾经的郭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尊敬领导,礼敬同僚,石敬瑭对其称赞有加。后来,石敬瑭称帝,郭威又追随了刘知远,并最终帮助刘知远登上皇位,就像曾经刘知远帮石敬瑭上位一样给力。

社会我郭哥,传说还很多。

传说一:郭威娶了柴氏为妻,柴氏有次睡觉时发现,有只五色的小虺(蛇或蜥蜴类爬行动物)在郭威颧鼻间来回穿梭。

传说二:郭威在太原时,曾天降神尼,与郭威同姓,一见郭威不由得泄露天机:“吾兄乃天上大仙,顶上有肉角,当为天下主。”

传说三:郭威家附近有户吴姓人家,家中女儿貌美,被山魈魅惑。这山魈修炼成精,能说人话,还能用瓦砾砸人,因此众人都不敢从吴氏门前经过。郭威却不同,他自带异禀,不但敢从吴氏门前经过,而且经过时连山魈都不敢声张,等郭威离去后才敢现形。

有人不解,就去问山魈(也是有种):“你既然是鬼,刚才有人经过,你怎么害怕得不敢出来呢?”

山魈坦然道:“他可是天上的大人物,我这小鬼哪里敢冒犯呢!”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神人效应不断向外扩散。看来无论走到哪里,你郭哥永远是你郭哥啊!

后汉四大咖

别看郭哥在道上混得那么牛,刘知远临终托孤指定的顾命大臣中,他可是位列最末,前面三位,个个都比郭威吃香。

按照贡献和影响力,可以将这四人称为“后汉四大咖”。四大咖的顺序应是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不妨一一道来。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史弘肇年轻时崇尚侠义精神,拳脚出众,据说还能日行两百里,速度和奔马相当。

后梁末年,朝廷为补充兵源,规定各州县每七户出一人入伍,史弘肇在邻里七户中年龄、体格各方面比较合适,便被推荐从军,隶属本州军区,后因表现出众被选入中央禁军。

史弘肇在后晋时代才慢慢起步,被提拔为控鹤小校。刘知远奉命镇守河东,史弘肇主动请缨跟随刘知远一同前往,史弘肇升为牙校,不久又被任命为武节指挥都将,遥领雷州刺史。

刘知远建后汉时,代州(今山西代县)王晖聚众反叛,史弘肇领命平叛,一战而定,因功授予许州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随后他守上党、取泽州、退辽军,与武行德合军南下。刘知远自陕、蒲顺利进入洛阳,全是史弘肇前锋之功。

史弘肇为人严毅,军纪严明。史书称:弘肇严毅寡言,部辖军众,有过无舍,兵士所至,秋毫不犯。部下有指挥使,尝因指使少不从命,弘肇立挝杀之,将吏股栗,以至平定两京,无敢干忤。(《旧五代史·史弘肇传》)

刘知远从邺都回驾,晋升弘肇为同平章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承祐继位,又加封其为检校太师,兼侍中。作为军界一把手,史弘肇当之无愧为后汉朝堂第一人。

杨邠,魏州冠氏人,年轻时在魏州担任掌管典籍的小吏。由于后唐“一代酷吏”租庸使孔谦是杨邠妻子的伯父,靠着这层关系,杨邠不用像史弘肇那样从最底层白手起家,也不用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他走的是文官路子。在孔谦手下,杨邠先后任孟州、华州、郓州三州粮科使。

杨邠的官宦生涯非常平顺,任外界政权更迭,杨邠一直雷打不动地干着粮草工作。刘知远镇守河东,任命他为左都押衙,总领河东后勤物资供应。后汉建国,又加封其为枢密使、检校太傅。

刘承祐继位后,宰相李涛请求将杨邠和郭威外放为藩镇节度使,杨邠不想走,就在李太后面前哭诉。考虑到杨邠在后汉的功绩和影响力,太后罢免李涛而升任杨邠为相,加封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仍兼枢密使。

史弘肇和杨邠,一个执掌禁军,一个管理军政,堪称军界双子星。

苏逢吉,长安人,自幼丧母。父亲苏悦嗜酒,虽酒量不大,却日日畅饮。苏逢吉在读书学习之余,还得负责给老爹做饭打酒,年轻时算是干了不少杂事。

由于苏悦很得刘知远器重,老爹临近退休时向刘知远积极推荐苏逢吉:“老夫年迈,才器无取,我儿逢吉学业驽钝,性格恭恪,如公不以逢吉不才,愿让他追随您左右。”

得益于老爹的极力推荐,苏逢吉迅速取得刘知远的信任,被提拔为河东军府僚佐,俗称秘书。

刘知远镇守河东,名望日隆,一般的秘书人员几乎很难面见领导汇报工作,只有苏逢吉每日事奉左右,俨然成为刘知远手下第一大秘。

地位的提升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大家同为秘书,每当枢密院和中书府的文件档案堆满桌子,其他人都不敢轻易上报刘知远,只有苏逢吉常把一些重要文件藏在怀里或衣袖中,专等领导心情愉悦时请示汇报,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刘知远的认可和肯定。

苏逢吉为人,深沉好杀,担任第一大秘期间,擅自杀了很多罪不至死的人。刘知远曾下令清理牢狱以祈福,注意只是清理,没说清除,苏逢吉却直接下令将狱中犯人尽数杀光。等到后汉建立,苏逢吉担任宰相,杀戮的本性被暴露得更为彻底。

后汉法令极为严苛,动辄以死论处,苏逢吉在其中没少发挥作用。由于政权初立,朝廷忧患于各处盗贼横行,遣使四处抓捕,效果却不甚理想。

为此,苏逢吉特意上奏:对待匪患断不可仁慈,那些充当盗贼担保人的本家和四邻,以及盗贼的全族应全部斩首。

有人提出质疑:“做了盗贼就灭其全族,实在不合法度,四邻的保人还要一同治罪,岂不太过分了吗?”

苏逢吉却不为所动,最终只勉强划去“全族”两字。政令下发后,郓州使臣张令柔在抓捕盗贼时擅自将平阴县十七座村子的百姓全部诛杀,轰动一时。

后汉定都汴梁,苏逢吉由吏部尚书转为左仆射,成为文官之首。

社会我郭哥,人狠话不多。像郭哥这等狠角色在后汉只能排第四,原因在于郭哥起步时既无背景靠山,又无赫赫战功。虽然他和史弘肇一样都是武将出身,却很少上前线攻城拔寨。

自刘知远镇守河东以来,郭威与刘知远的默契度始终很高,两人还曾联手将吐谷浑首领白承福等黑掉,生生吞了吐谷浑大批良马、财货和辎重。

郭威出入帷幄,悉心竭力为刘知远谋划军机。他与史弘肇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郭威还肩负着太原城防御重任,仅从守城重要性上讲,郭哥的功劳丝毫不比史弘肇逊色。

刘知远定都汴梁,随即晋升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太保。刘承祐继位,又将郭威升为枢密使、检校太尉。

后汉四大咖,在刘知远驾崩后各自官职如下:

史弘肇:检校太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杨邠: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兼枢密使。

苏逢吉: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郭威:检校太尉,枢密使。

四大咖同受刘知远托孤,却并非铁板一块。史弘肇、杨邠作为武将首领,两人互为依仗,身后有枢密使郭威和三司使王章支持;苏逢吉作为文臣代表,身后有李涛、苏禹珪、窦贞固、聂文进等人追随。

这四位大咖将在后汉舞台演绎一场文武相争的权力争夺战,为这个国祚只有四年的政权平添一抹残忍血腥的色彩。

现在,我们先将目光转到遥远的西面三镇,看看刘知远生前没有清除干净的不稳定因素,将会给后汉以及郭威带来什么影响。

三镇反叛

西部乱不乱,凤翔说了算。

作为拱卫长安的西大门,自汴梁取代长安(降为晋昌军)升为首都后,凤翔的战略地位稍有下降,这就给了节度使们再次割据自立的机会。

前些时日,晋昌、凤翔两镇变动,在后蜀瞎掺和一阵又灰溜溜地退出后,局势已基本稳定。刘知远病逝后,刘承祐诏令已至长安的王景崇兼任凤翔巡检使,前往凤翔府催促凤翔节度使侯益回京。

由于王景崇离京前刘知远曾给过指示,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凤翔节度使侯益若有意拖延不走,可就地诛杀。

王景崇抵达凤翔时,侯益果然还端坐府中,有意拖延不回,王景崇派兵分守诸门,随时准备拿侯益开刀。

王景崇的手下劝他赶紧动手,清除隐患。在凤翔府待了数日,王景崇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考虑到密令是刘知远下的,刘承祐当时并不知情,仓促动手干掉侯益,万一给刘承祐留下擅杀的印象,到时候不好解释。

王景崇心有顾忌,侯益可不敢继续玩火,他趁王景崇还在犹豫,立即动身回京,并在极短时间内抵达汴梁。

晋昌军节度使赵匡赞、凤翔节度使侯益奉命返京,顺利完成任务的王景崇却担心知情的侯益伺机报复,为没能干掉侯益心生悔意。

其实回到汴梁的侯益心里一样没底,面圣时刘承祐责备侯益道:“为何无故召集蜀军入境?”

侯益想了又想,给出了一个骗鬼都费劲的理由:“臣想将他们诱骗而来后一股脑端了。”

“那可真难为爱卿了,朕是不是还得谢谢你啊!”刘承祐哈哈大笑——我虽然年龄小,但不是弱智,这样的借口可糊弄不过去。

侯益也没指望用这样的借口蒙混过关,想活命还是得花钱,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大肆贿赂史弘肇、杨邠等当朝重臣。重臣们得了好处,纷纷在刘承祐面前极力保全他。

毕竟还是遵旨返回了,毕竟没有搞出太大危害,刘承祐原本就没打算杀掉侯益,如今又有大臣们说情,刘承祐便让侯益兼任中书令,署理汴梁府事。

侯益安全着陆,这下该轮到王景崇难受了。

王景崇此前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侯益得势后果然反咬一口,在朝中极力诋毁王景崇图谋不轨,意欲自立。

小人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万一朝廷听信侯益一面之词,再让别人来催促自己返京,那可就不好玩了。

王景崇原本没有图谋不轨,意欲自立却是真的。

由于赵匡赞早已入朝,按规定他的牙军不能留在本镇,为此朝廷特意派供奉官王益征发晋昌牙军返回汴梁。牙军首领赵思琯等人平日里胡作非为,很担心返京后受到重罚;又由于朝廷下令再改晋昌军为永兴军,已然一派重新洗牌的姿态。

赵思琯在回京途中对部下常彦卿说:“我主已落入朝廷之手,我们这些人到了汴梁哪还有命,为了不白白送死,该怎么办呢?”

常彦卿回道:“临机应变即可,只要你我不说出去就行。”

从常彦卿的眼神中,赵思琯听出了弦外之音:尽量拖延时间,能不回尽量不回,看途中有没有机会。

机会还真有。

赵思琯率一彪人马从凤翔来到长安,永兴军节度副使安友规出城迎接王益和赵思琯,在迎客亭置酒洗尘。

洗尘宴上,赵思琯举杯向安友规敬酒,趁机请求道:“永兴壕寨使规定让我等在城东歇息,考虑到将士们的家属都在长安,我等此前跟随王公(王景崇)前往凤翔,已经好久没见过家人,能否让将士们先入城,然后携带家属一起前往城东?”

安友规没料到赵思琯心里有鬼,再说入城见见家人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安友规下令打开城门,放牙军入城。

赵思琯刚到城门口,便夺下西门守将的佩剑将其斩杀,率众大噪而入,杀守门军士十余人,分派其党守住各门,随后赵思琯火速占据军府,打开军库取出武器,安友规等人突遭此乱,吓得弃城而去。

赵思琯轻松夺下长安,收服了长安守军四千余人。为了应付朝廷随之而来的征剿,他火速下令抢修城防,十余日内,长安城俨然成了一座坚城。

赵思琯举旗反叛,挑起三镇叛乱的开端。

王景崇得知赵思琯占据长安,一边暗示凤翔吏民推举自己知军府事,一边上奏朝廷,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凤翔节度使。刘承祐对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非常不满,他调静难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军节度使,保义节度使赵晖为凤翔节度使,让王景崇出任邠州留后。

消息传到凤翔,王景崇决定响应赵思琯,举旗再叛。

就在同一天,邠、泾、同、华四州联合上奏,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与永兴、凤翔同反。三镇叛乱由此成行。

李守贞作为后晋大将,在前两次对契丹作战中功勋显著,却在第三次主动跟随杜重威投降契丹,直接导致了后晋的灭亡。

李守贞自认为战功赫赫,又好施舍,很得士卒拥护。刘知远病逝后,李守贞仗着资历深厚,一直轻视朝廷。

其实在领导兼死党杜重威被杀之时,李守贞就已经准备造反了。他认为天子年少初立,当朝大臣都是年轻后辈,便招纳亡命之徒,私养死士,修筑城池,锻炼甲兵,昼夜不息,还派人去北方结交辽人,以求强援。

当然,李守贞决心反叛,除了领导被杀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李守贞这货,也是个迷信狂。

就像当年的范延光和安重荣一样。范延光迷信大师,安重荣箭中龙头,李守贞更严重,他既迷信大师,又喜欢占卜。

李守贞身边的大师,是个妖僧,名叫总伦。既然是妖僧,肯定擅长妖言惑众,总伦投奔李守贞时,充分运用一些老掉牙的言辞忽悠了李守贞。

“贫僧夜观天象,见帝星暗淡,将星闪耀,知后汉国运将终,又见瑞气在河中聚集,再观李公面相大贵,贫僧断定李公日后必为天子。”

对于这种说辞,信的人是真信,不信的人是真不信,反正帝星将星,谁知道哪个是你的,再说瑞气又看不见摸不着,全凭一张嘴。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守贞信了。

除此之外,李守贞还在一次宴席上,引弓指着舐掌虎图对众人说:“我有非常之福,当中虎舌。”

话音刚落,李守贞一发中的,左右皆贺。

李守贞变得更加自负,自以为命途贵不可言。赵思琯占据长安时,考虑到自己声威和资历有限,便奉表向李守贞投诚,还献上皇帝御衣,表示愿奉李守贞为帝。

大师的话果真应验了,箭中虎舌的预言也应验了!

时机已到,断不可失。李守贞在河中自称秦王,命赵思琯为永兴军节度使,并遣骁将王继勋领兵占据潼关,协助赵思琯镇守长安。

三镇叛乱,由此拉开了序幕。

郭哥出马,一个顶俩

李守贞宣布反叛时,最先听到风声的是匡国军节度使张彦威。由于大本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距离河中最近,自己平日又时常受到李守贞的武力威胁,张彦威断定李守贞攻击的头号目标肯定是同州。仓促之间,张彦威立即奏请朝廷出兵平叛,把李守贞堵在河中境内,以免危害四邻。

考虑到李守贞曾经战功赫赫,朝廷先调令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戍守同州,增援张彦威,随后以镇宁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行营都部署,前往长安讨伐赵思琯;以保义节度使白文珂为河中行营都部署,前往河中讨伐李守贞。

三镇之中,长安、河中是明叛,凤翔则是暗叛。

由于王景崇并未明确宣布反叛,他在凤翔操练士卒,加固城防,还诈称协助朝廷讨伐赵思琯。

随着朝廷逐渐增兵向三镇施压,王景崇先给后蜀凤州刺史徐彦写信,请求与后蜀互通商市。不久战事压力突然加大,王景崇直接宣布投降后蜀,同时接受李守贞的官爵,等于给自己上了道双保险。

王景崇的做法是明智的,万事临头,地盘为重,保不住地盘什么都是空谈。

鉴于王景崇反状已明,为了避免出现三镇联合的局面,被朝廷任命为新一任凤翔节度使的赵晖上奏朝廷,并主动请缨出兵凤翔,先灭王景崇,打响剿匪的第一枪。

赵晖表现得很积极,他迫切希望赶紧拿下凤翔自己上位。

然而,河中、长安、凤翔三镇宣布反叛数月之后,朝廷派出围剿的三路人马还是没有展开行动。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哪!

昭义节度使常思屯守潼关,保义节度使白文珂屯守同州,凤翔节度使赵晖屯守咸阳,这三人整天猫在营中,谁也不先动,谁都想让别人先动,光打雷不下雨。临近长安驻扎的郭从义和王峻所部,倒是雨点很大,可惜这雨是下在内部的。

郭从义和王峻虽然所处一部,两人的关系却势同水火,谁也不服谁,谁也说不动谁。这哥俩一言不合就翻脸,每每不欢而散,从春天到秋天,在窝里斗得不亦乐乎,可就是没有心思出兵讨贼。

再这么拖延下去,朝廷可耗不起。既然你们各行其是,达不成统一意见,那就只好给你们念紧箍咒了。

刘承祐为了尽快平定三镇叛乱,亲自给诸路大军挑选了一位军事统帅,负责统一节制各路人马。

这位军事统帅,就是枢密使郭威。

请注意,这是郭哥职业生涯中首次领军指挥大战。

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处女秀和关键节点,郭威对此次出征异常重视。临行前,他专门跑去向太师冯道讨教心得。

冯道对郭威说:“李守贞自称前朝旧勋,很受士卒拥护,原因何在?只因他不爱钱财,士卒但凡有功,李守贞从不吝惜赏赐。此番出征,只希望您在前线也不要吝惜,多用些钱财赏赐士卒,士卒们受到鼓舞,肯定能奋力扭转局面。”

很多时候,给力的建议,一条就足矣。郭威牢记了这一点,在他的一生中,都一直贯彻了下去。

郭威来到前线,火速与诸将商讨下一步军事部署。众将大都认为,李守贞势大难剿,更兼河中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若能集合大军先平长安、凤翔,等于砍掉李守贞的双手,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那时再行攻伐不迟。

众将的提议听着很在理,先灭弱、后攻强,效果绝对不会差。可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三镇的具体方位并不适合先弱后强。

这一点只有镇国节度使扈从珂看得准确,他向郭威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三镇联合,共推李守贞为主。李守贞作为三镇之首,若他先败亡,另外两镇必然崩溃。再者河中近,凤翔远,舍近攻远乃兵家大忌。万一王景崇、赵思琯在前拼死抵抗,李守贞在后截断我军退路,形成前后夹攻的态势,则我军危矣。”

郭威同样看出三镇的核心是河中,必须先攻其要害。他发出军令,亲自率军从陕州出师,并调白文珂、刘词出同州,常思出潼关,三道围攻李守贞。

遵照冯道给的宝贵意见,郭威在军中善待士卒,小有功及时封赏,微有伤病则亲自前去探视。部下无论贤能与否,只要提出意见,郭威都悉心听取,并和颜悦色地给予反馈。即使偶尔遇到部下忤逆或不听调令,郭威也能保持适当的宽容,士卒只要不犯军令,偶有小过不责,完美地做到了与士卒同甘共苦。

这样的主帅,谁不欢迎,谁不拥护!没过多久,三军将士全部归心于郭威。

要说历史上哪个时代的士卒最横、最牛、最有心机,那肯定是五代;同样,哪个朝代的士卒最容易被收买,最容易背弃旧主,那一样是五代。

叛乱伊始,李守贞认为自己曾统辖后晋禁军,禁军上下受其恩惠,肯定不会出力平叛。再者说后汉法严酷,后汉军上下深受其弊,说不定这些曾经的部下来到河中会倒戈弃甲,拥立自己为主。

毕竟当年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都是这么心安理得地接受征讨大军反水的,不战而坐收渔利,岂不美滋滋?

李守贞整日窝在城中做白日梦,不断畅想着接受禁军阵前倒戈,拥戴自己高呼万岁的场景。

其实恩惠这种东西,一阵风就给吹没了。

李守贞尚不清楚,郭威已抢先一步取得了士卒的拥护,众将士一致认为,跟着郭哥可比跟着反贼李守贞靠谱多了。相信士卒能无条件一直记着你的旧恩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简直是很傻很天真。

郭威大军来到河中军府蒲州城,白文珂引兵在河西扎营,常思在城南扎营,郭威则在城西扎营。

既然来了,赶紧开干吧!

诸将建议郭威一鼓作气立即攻城,打李守贞一个措手不及,以挫其锐气。

郭威却摆了摆手,表示拒绝:“李守贞乃前朝勇将,武艺高强又屡立战功,我军尚未站稳脚跟,强行攻城效果必然不佳。况且蒲州城池临近大河,城防完善,敌军占据坚城,很难轻易攻下。如果贸然进攻,就是率领将士往汤火中投,白白送死而已。”

听了这番战局分析,将士们无不对主帅暗自钦佩。郭威却没关注下属的内心活动,接着说道:“兵法云,勇有盛衰,攻有急缓,时有可否,事有先后。不如先在城外挖下深沟,筑起高垒,让他们走投无路。我休兵牧马、粮草供应充足,彼城中无食、财物耗尽,那时再全力进攻。城中守军必脱身逃死,乌合之众耳!赵思琯、王景崇,只需分兵死死看住,其余不足忧虑。”

郭威征发河中诸州民夫两万余人,交给白文珂,命他们全力在蒲州城外挖长壕、筑土城,数日后,蒲州城四面就被后汉军围得水泄不通。

郭威担心军令难以服众,又招来诸将吐露心声:“李守贞向来畏惧高祖,高祖在世时他丝毫不敢嚣张。我等跟随高祖起于太原,尚未立过大功,想必李守贞正因轻视我等,才敢起兵造反,我等以静制动才是善策。”

你是主帅,你说了算!

郭威偃旗息鼓,沿河扎下数十里营寨,命令士卒严加监视蒲州城的动向。为防万一,他又在河岸边停驻数艘战船,将往来河中的贼寇一并擒获,彻底切断了李守贞向外求援的可能。

重围之下,李守贞成了瓮中之鳖,他多次出兵试图突破长围,但收效甚微。为了寻求援助,李守贞还派人带着蜡丸向南唐、后蜀和辽人求救,也都被巡逻的后汉军截获。

眼见城中粮草即将告罄,李守贞忧心忡忡,招来当初蛊惑自己的妖僧总伦责问。

还没等领导发难,总伦却先发话了:“大王命中当为天子,这是人力不能扭转的,可大王命中当有此难,此难一过,就算仅剩一人一骑,肯定也是大王鹊起腾飞之时。”

天雷、地火,湮灭、飞升,没有渡劫,哪来飞升?劫难一过,肯定修成正果。

李守贞没机会看网络修仙小说,可这种骗鬼的说辞,他居然深信不疑。

其实信或不信都无所谓,反正飞不出这蒲州城,还是玩命守城吧!

黔驴技穷

李守贞被郭威死死围困在河中,暂时搞不出太多动静,我们先把视线转到凤翔,看看第二战场的情况。

郭威在行动前就给过明确指示,先平河中,再取凤翔和长安,分别负责凤翔和长安战场的赵晖和郭从义只需盯住各自目标,围而不攻即可。

当然,朝廷可以稳住不发难,凤翔和长安可不愿意坐以待毙。特别是困守凤翔的王景崇请了外援,客观上增加了这场困兽之斗的精彩程度。

作为逼反自己的头号仇家,王景崇秘密将侯益在凤翔的七十余口家属全部诛杀,只有其孙因乳母牺牲自己的孙子调了包,才得以幸免。乳母千辛万苦将侯益的孙子带到汴梁,并向主人通报了这个惨痛的消息。侯益悲痛之余,极力请求刘承祐赶紧攻打凤翔,为家人报仇。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十月,自知无法扭转战局的王景崇拉上赵思琯,分别派各自的儿子前往成都觐见蜀主孟昶,劝说孟昶起大兵救援两镇。

为了拖延时间,争取后蜀援军赶来,王景崇主动率众出城迎战,希望能将赵晖暂且击退。赵晖占据西关城,奋力迎击,养精蓄锐许久的后汉军早就跃跃欲试,专等叛军出城送人头。王景崇完全抵挡不住后汉军的攻势,只得忍痛放弃外城,将人马全部调回内城,龟缩不出。

王景崇消停了,可赵晖却躁起来了,你小子不是在等后蜀援军里通外国吗?老赵我就让你吃次暗亏!

赵晖派出千余人马装扮成蜀军模样,悄悄绕到城外,沿南山而下,故意让营中士卒高声呼喊“蜀兵来了,蜀兵来了”,以此麻痹王景崇。

急于求援的王景崇哪知是计,再说这穿着打扮明显是蜀兵无疑,他立即派数千人马出城接应。凤翔兵马刚出城,还没与伪装过的后汉军相遇,远在后汉营的赵晖军旗一展,伪装过的后汉军率先行动,迅速打乱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叛军阵脚,随后赵晖率大军冲入阵地,一番砍瓜切菜后,数千河中人马全数被斩,一个也没跑掉。

天杀的赵晖,欺负老实人!损失惨重的王景崇吃了大亏,再不敢随意出城。没办法,套路玩不转,智商余额也不足了。

其实赵晖单纯只想恶心恶心王景崇,并没下死手,如果他心黑一些,等到伪装的人马入城后再动手,估计王景崇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王景崇倒是还有机会翻盘,他日思夜想的后蜀援军,总算及时赶到了。

孟昶降诏,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领兵援救凤翔。后蜀群臣却一致反对孟昶再蹚浑水:“臣等听说前朝庄宗皇帝志贪西蜀,前蜀主王衍北行游乐,唐臣和蜀臣均上疏劝谏,庄宗和蜀主都未听从,结果呢?两主国祚皆终。只此两朝,深足为鉴。”

什么?!朕的千秋大业,刚想迈出第一步,岂能让尔等扼杀在摇篮里!孟昶非但不听群臣意见,又调雄武军节度使韩保贞出兵凤翔,替王景崇解围。

援军这回真的来了,王景崇狂喜之余,派大将李彦舜迎接蜀兵入城。

此时,安思谦所部屯右界,后汉军屯宝鸡。宝鸡作为后蜀军驰援凤翔的必经之地,固守关隘即可死死钳制住后蜀军的一举一动。

安思谦急于破关而入,他先在竹林设伏,后汉军中伏败退,后蜀军奋力攻破宝鸡寨。后汉军不慌不忙地与蜀军玩起了太极,消耗巨大的后蜀军破寨后不得已撤回右界休整,后汉军再次占据宝鸡。安思谦只得兵进渭水,再攻宝鸡。

赵晖闻讯,立即向宝鸡寨增兵五千,并下了死命令,务必把后蜀援军挡在宝鸡寨外,不得让其接近凤翔。

安思谦对此毫无办法,宝鸡寨可破,自己却不敢孤军深入,万一仓促进军被赵晖断了后路,后蜀军就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眼见粮草将竭,安思谦退屯凤州,继而返回兴元,后蜀只能援助到这里了。

老哥,我尽力了,实在过不去,你好自为之吧!

安思谦退兵后,凤翔又被围了两个月,转眼已至隆冬。王景崇在这两个月里多次上表请求蜀主救援,孟昶确实想救,更想趁机将凤翔据为己有,他思来想去,还是得让安思谦出马,谁让你的地盘离得近呢!

领导热衷建功立业,却只让我出工出力,哪有这样的道理?协助王景崇守住凤翔没什么油水,劳师动众死的可都是山南西道本镇的兵将啊!再说万一守不住凤翔,黑锅还得我背,这样的买卖我才不愿干呢!

安思谦一点都不想去,可领导下了命令,怎敢抗旨不遵?他先把部队从兴元带到凤州装装样子,然后狮子大开口,向孟昶索要军粮。

“请陛下先往凤州运粮四十万斛,粮草充足末将才敢出境援救凤翔。”

“听安思谦的意思,他根本不愿帮朕进取中原!”孟昶对安思谦打马虎眼的行为相当不满。

吐槽归吐槽,孟昶还是征调兴州、兴元数万斛粮米运往凤州,以助安思谦军用。

米我放这了,去不去你自己看着办!

孟昶尽到了意思,作为下属也不能不够意思。毕竟领导的意志还是得贯彻,安思谦勉强进屯大散关,遣马步使高彦俦攻破安都寨,又在玉女潭击败后汉军,后汉军再屯宝鸡,安思谦则进屯模壁。

还是熟悉的剧情,两军又在宝鸡形成相持局面。后蜀另一路援军,雄武军节度使韩保贞兵出新关,在陇州城外扎营,后汉军不出,韩保贞同样不敢轻举妄动。

你拍一我拍一,没有好处我不依。看来捞不到实际好处的下属们,想法都是一样的。

安思谦和韩保贞在各自阵地磨洋工,后汉军这边却丝毫不敢马虎。赵晖遣使向郭威汇报战况,郭威为防出现意外,影响整个战略布局,遂决定亲自前往赵晖处指挥。

此时,李守贞派节度副使周光逊、裨将王继勋等驻守蒲州城西,郭威临行前告诫白文珂和刘词:“城中反贼如果不能突围,则终将被我擒获。万一突围而出,我等就前功尽弃。成败之机,尽在于此。贼之骁将,都在城西,我离开后他们必会尝试突围,你等需仔细防备,万勿让贼有机可乘。”

从结果上看,郭威实在高估了安思谦和韩保贞的作战积极性,安思谦吃完了粮草,直接从宝鸡撤出战场。韩保贞听说安思谦不打招呼就撤了,随即也撤军而去。

你们这群渣渣,真是一点都指望不上啊!

王景崇这才大彻大悟,后蜀援军只是个笑话,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靠着凤翔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底,加之朝廷主力部队不在凤翔,王景崇勉强还能支撑些时日,河中和长安的两个难兄难弟,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先定两镇

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春,郭威听闻蜀军食尽而去,立即从凤翔回返河中。

郭威不在的这段时间,困守孤城的李守贞正组织部队拼死突围,他密令王继勋引精兵千余人循河向南,趁夜偷袭后汉寨。虽然郭威临行前再三嘱托白文珂和刘词严密观察河中动态,谨防李守贞偷袭,可落到实际行动中,还是出现了大意和松懈。

王继勋见后汉军营哨没有察觉,立即攻破后汉军的栅栏,率众冲入后汉寨纵火大噪,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后汉军一时间狼狈不堪,不知所为。

关键时刻,刘词却没掉链子,他神色自若,告诫众将士:“小贼小盗来搞事,尔等不必惊扰,随我出营退敌。”

客省使阎晋卿正率左右数十人指挥杀敌,在途中遇到了裨将李韬。阎晋卿对李韬说:“贼皆披黄甲,火光一照,十分容易辨认,我军士卒为何如此无斗志?”

李韬愤然道:“无事食君禄,有急不死斗,哪有这样的道理!”说罢挺枪冲入敌阵,营中十余人受到李韬鼓舞,拼死向前冲锋。李韬挺枪连杀数十人,又一枪结果了一员河中勇将,后汉军士气大振。一场乱战之后,成功逼退了河中兵。

清晨打扫战场,河中主动偷袭,却战死七百人,王继勋身受重伤,差点没命回来。

就这样,偷袭变成了送人头,损兵折将而返。

不久,郭威赶回营中,刘词因防御不力被河中军偷袭之事向领导请罪,郭威反而对刘词临乱不惧的表现赞赏有加:“我所忧之事正在于此。如果不是老兄英勇退敌,我等就要被贼人耻笑了,可见贼人早已是强弩之末。”

这么好的机会都偷袭不成,你李守贞还能对我构成什么威胁!

李守贞却还在继续垂死挣扎,他想进攻后汉军在河西扎下的营寨,为了掩人耳目,李守贞暗中派人出城,前往河西营寨附近的村落,假扮卖酒人与平日好喝两口的后汉军士卒套近乎,企图套出些军中情报。

请注意,对待后汉军,这些卧底可不是卖酒,而是免费送酒,河西巡逻的骑兵听说有免费的酒喝,纷纷前去痛饮,喝得酩酊大醉,李守贞趁机派兵再次潜入后汉军营寨,大大地搞了一场破坏。

郭威异常痛恨这等下三烂的招数,他立下军令:若非上级犒赏,禁止将士私下饮酒,违者严惩不贷。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对于嗜酒的人而言,一顿不喝都难受。几日不饮还能勉强忍住,时间一长,有些酒鬼们实在憋不住,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郭威的爱将李审早上偷偷整了几杯,自以为问题不大,领导毕竟不是酒精测试仪,他喝完酒直接去参加上午的军事会议。本来会议轮不到李审发言,可他借着酒劲非要逞能,在领导面前多了几句嘴,就被郭威闻到了酒味。

“你在我帐下效力,却率先违抗军令,让我如何服众!”郭威愤怒地将李审斩首。杀一儆百的效果立竿见影,想想还是项上人头珍贵,就不要拿脑袋开玩笑了。

四月,河中城内粮草耗尽,百姓饿死者十有五六,李守贞只得出兵五千分五路攻击包围圈的西北方向。郭威遣都监吴虔裕引兵横击,河中军败走,死伤大半。五月,李守贞再次出兵,却还是战败。

比无法突破重围更雪上加霜的是,河中大将周光逊、王继勋、聂知遇率千余众出城投降,郭威趁河中军心离散之际,号令全军攻城,吹响了总攻的号角。

蒲州城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城破的危险。不过三镇之中最先被破的却非河中的李守贞,而是长安的赵思琯。

赵思琯的守城压力原本不大,只怪自己作死,怨不得别人。

赵思琯这货有个恶劣的喜好,好食人肝,而且是新鲜人肝。他经常亲自用刀把新鲜的人肝挖出来下酒,人肝吃完了人还没死透。除了食人肝,赵思琯还喜欢以烈酒吞人胆,标准一个嗜血狂魔。

赵思琯不知羞耻,经常对人吹嘘:“我吃了千人的胆,那我的胆肯定是天下无敌了。”

可惜纵然吃了很多人胆,赵思琯似乎胆子也没大起来,长安储粮耗尽,赵思琯甚至还不如李守贞。李守贞敢出城决斗,寻找突围的机会。赵思琯则龟缩城中,粮草枯竭就取城中妇女、幼儿充作军粮。每次犒军便残杀数百人,像杀牛羊一样,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以此苦苦支撑局面。

一般这种残忍且软弱的垃圾,离死也不远了。

对付这个孬种,负责长安方面的郭从义完全遵照郭威的军令,死死围困城池,并不主动强攻,强攻只会逼着赵思琯抵抗,郭从义选择派人诱降,省力又有效。

赵思琯年轻时,曾毛遂自荐请求给左骁卫上将军李肃当仆从,李肃认为赵思琯本性奸险狡诈,将来必会成为叛贼,准备直接拒绝。

其妻张氏却劝道:“无论赵思琯为人如何,你如果直接拒绝,实在有些不讲情面,将来他若反叛,肯定会对我家不利。”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张氏向赵思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还送给他很多钱财,以示安慰。

张氏做法的理智和高明在赵思琯占据长安后得到了充分印证,由于李肃退休后正巧把家安在长安,参考赵思琯的脾气和恶劣行为,要是当年李肃直接拒绝,这次肯定会被剁了充当军粮。幸亏当年张氏好言相劝,赵思琯不知详情,一直对李肃敬重有加。

危困之际,赵思琯多次前来拜见李肃,希望前辈能给自己指条明路。书生意气极重的李肃却认为接受反贼的礼遇,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想自杀,张氏则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与其自杀,不如劝他归顺朝廷,比起自杀而言更是为国尽忠。”

李肃认为靠谱,派人对赵思琯说:“你本与朝廷无仇无怨,不像王景崇和李守贞,你只是畏惧进京怕担罪名而已。如今朝廷三路用兵,暂时还没有太多进展,如果趁现在悔过归顺,朝廷减少了一路分兵的压力,你将来肯定不失富贵,何必要在此坐以待毙呢!”

赵思琯对李肃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李肃刚提建议,赵思琯就立马宣布归顺。朝廷降诏,封赵思琯为华州留后,常彦卿为虢州刺史。

李肃给赵思琯指了条明路,赵思琯却实在没有好好珍惜。

郭从义大军入城后,派兵把守南门,让赵思琯留在城中,自己则继续在城外扎营,赵思琯请求还给他的牙兵和甲帐,郭从义也照做了。

郭从义惯着赵思琯,是希望他不要再搞事情。朝廷的诏令是旨意一到,赵思琯必须立即动身前往华州。到了该滚蛋的时候,赵思琯却有意拖延,在城中大肆收敛财货,多次无故修改行期。

赵思琯的初衷是想在动身前大捞一笔,好去华州慢慢享受,可在城外的郭从义却不清楚,他认为赵思琯有意拖延,根本就是两面三刀,不想归顺。

郭从义秘密向郭威汇报,建议设计除掉赵思琯,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郭威分分钟批准了郭从义的请求,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郭威从来都不屑一顾。于是,郭从义与兵马都监王峻一起入城,在府舍召赵思琯前来赴宴,赵思琯不知是计,欣然前来。席间郭从义趁机将其擒获,连同其党三百人一并在街市斩首。

长安这处叛乱率先被平定。

几乎就在平定长安后没几天,河中叛乱继而宣告终结。

郭威大军夜以继日不停攻城,李守贞根本无力抵挡,为了避免被俘受辱,李守贞带领妻儿自焚而死,河中随即告破。

郭威入城后,将李守贞剩余的家属,河中参与叛乱的官员,以及大国师总伦全部押送汴梁,最终在汴梁集市全部处斩。

长安、河中相继拿下,三镇叛乱即将画上圆满的句点。

郭哥露峥嵘

两镇先平,王景崇困守凤翔,大局基本已定。

刘承祐志得意满,变得相当骄纵,毕竟是年轻人,危机过后容易松懈。刘承祐开始亲信小人,飞龙使后赞、茶酒使郭允明因谄媚受宠,他喜欢私下和这两人混在一起,说些恶俗的花边新闻和鄙言鄙语,久而久之,三好青年混成了段子手。

刘承祐的社会痞气越发明显,李太后多次告诫他要以国事为重,不要和屌丝们混在一起,刘承祐却丝毫不为所动。

中年大叔们同样看不惯小鲜肉,太常卿张昭进言:“希望陛下亲近儒臣,潜心研习儒家经训。”

讲段子多有意思,让我学儒家经训,开什么国际玩笑!

刘承祐专注于玩乐,目前还看不到太多隐患,借着平定两镇的捷报,刘承祐降诏,加封永兴军节度使郭从义同平章事,迁镇国节度使扈从珂为护国节度使,晋升刘词为镇国节度使。

八月,郭威从河中返京,路过西京洛阳,其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西京留守王守恩性格贪鄙,专事聚敛,他为了捞钱,设计出许多灭绝人性的规定:丧车出城必须缴费;清洁人员打扫厕所者必须交税,否则免去工作。更过分的是,洛阳的乞丐也要交税,不然滚出洛阳,到别处行乞。

野性啊!这未免太欺负弱势群体了。

即便如此丧心病狂,王守恩捞钱捞得还是不痛快,他放纵下属盗掠人财,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

郭威路过洛阳,王守恩自恃资历深厚,居然准备坐着轿子出城迎接郭威。

郭威听后很是愤怒,他推辞说路途劳累,拒绝面见王守恩。

前朝亡国之臣,靠卖主献城在新朝立足,不知羞耻又贪得无厌的浑蛋,还敢跟我摆谱,什么东西!

郭哥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郭威不经请示,直接命白文珂取代王守恩担任西京留守。见郭威如此暴怒,白文珂不敢拒绝。

命令下发以后,王守恩尚不知情,还在豪华别墅里享清福。属吏从军府着急忙慌地赶回来告知王守恩:“新任留守已在军府开始办公,大人您还有心在此闲坐吗?”

王守恩闻讯大惊,狼狈赶往军府查看情况。还没进门,只见家属数百人已被逐出军府,王守恩不敢再见郭威,只好带着家属灰溜溜地跑回汴梁。

社会我郭哥,人狠话不多。王守恩终于深切体会到了郭威的厉害。

朝廷方面清楚郭威越权行事,更清楚王守恩行为出格,索性两不治罪,既顺着郭威让白文珂担任西京留守,同时不治王守恩捞钱蠹民之罪。

数日后,郭威回到汴梁,入朝觐见。刘承祐对郭威大加慰劳,赏赐金帛、锦衣、玉带、鞍马,以彰其功。

领导这么给脸,郭威肯定得谦虚一番:“臣受命出师平叛,耗时一年有余,仅攻克一城,有何功劳可言!况且臣领兵在外,军中供给从未短缺,这可全是朝中大臣之功,臣哪敢独领赏赐?陛下如果要赏,请遍赏群臣,以示恩遇。”

既然赏赐不受,刘承祐又想让郭威兼领一镇节度使,郭威则再次推辞:“杨邠位在臣上,未得兼领节度;况且帷幄之臣,无人可与史弘肇相比。”

不贪功,不自满,这样的好臣子哪里去找!

九月,心情倍爽的刘承祐降诏,遍赏宰相、枢密使、宣徽使、三司使、侍卫使,待遇与郭威一致。

刘承祐还想再单独赏赐郭威,郭威又提议说:“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运粮,资于藩镇;战场决杀,在于将士。若将功劳全部归我,我哪敢一人独当呢!”

好吧,都赏都赏!

刘承祐大笔一挥,给众人加官晋爵。朝臣中,郭威兼侍中,史弘肇兼中书令,窦贞固为司徒,苏逢吉为司空,苏禹珪为左仆射,杨邠为右仆射。

藩镇中,加封天雄节度使高行周守太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守太傅,泰宁节度使符彦卿守太保,河东节度使刘崇兼中书令;加封忠武节度使刘信、天平节度使慕容彦超、平卢节度使刘铢并兼侍中;加封朔方节度使冯晖、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兼中书令,义武节度使孙方简、武宁节度使刘贇同平章事。

为显示皇恩浩荡,此次加封连名义上表示臣服的南方各政权都涉及了。心情大好的刘承祐降旨,加封吴越王钱弘俶为尚书令、楚王马希广为太尉、荆南节度使高保融为侍中。虽然加封的这类头衔都是名誉性的,但郭威谦虚大度的风范却赢得上下一致好评。

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有我有全都有。

看上去其乐融融,倒是也有人提出质疑:“郭威不专其功,行为彰显着高尚的美德,但国家尊贵的爵位,仅以一人之功而遍赏天下,实在有些滥赏了。”

三公三师、尚书令、太尉和侍中这类尊贵的称号,因郭威平叛搞成了白菜价,传出去总归影响朝廷的威严。

朝廷上忙着赏赐群臣,在凤翔蹲点的赵晖有些等不及了,朝廷这一轮封赏却没自己什么事,以后在天下诸侯面前还怎么混!

此后一段时间,赵晖攻城变得越来越急切,一心想赶在朝廷赏赐结束前拿下凤翔,搭上这趟末班车。

凤翔军将周璨对王景崇说:“公一向和李守贞、赵思琯互为表里,如今两镇破亡,后蜀不足依仗,不如早降。”

王景崇深知局势的危急程度,但内心还是不愿投降,他对将领们说:“如今局面危急,不用奇计难以免祸。”

接着又对心腹部将公孙辇、张思练说:“赵晖精兵多在城北,明日五更前,你二人烧毁城东城门,向赵晖诈降,但不要放敌军入城。我和周璨趁敌军拥向东门之际,率牙军冲出北门,突入赵晖中军帐,纵然不能斩杀赵晖,也足以给他沉重的打击。”

这种赌博式的操作,风险和机遇并存。博得好,单车变摩托;博不好,单车变灵车。

可惜,王景崇没博好。计策的确很奇很险,操作中却出现了意外。

第二日五更前,公孙辇和张思练依计而行,放火烧毁东城门向赵晖诈降;另一边,凤翔军府不知何故,几乎同时起火,王景崇一家全被烧死,成了后汉军事史上的一大悬案。

已烧门而出的公孙辇和张思练无奈,只得宣布投降,周璨亦降。赵晖因功出任凤翔节度使,兼侍中,三镇叛乱彻底宣告结束。

郭从义、白文珂、赵晖,这三位参与平叛的主要将领功成名就,由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将有更多作风优良、才能出众的年轻将领接过旗帜,为实现大一统继续奋力拼搏,比如张永德、李重进、韩令坤,比如后世津津乐道的“义社十兄弟”,以及十兄弟的带头大哥赵匡胤。

外战打完了,后汉朝堂的内战,才刚刚拉开帷幕。这场文武两大阵营的战事比三镇叛乱更加精彩,也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