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尽英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战神李存孝

李克用十三太保

说起罗贯中,估计你会立刻想到《三国演义》,那些想到别的什么演义的的童鞋们,可以洗洗睡了。

当然我们把老罗搬出来,并不是说三国,而是说五代。可能有人不解,老罗和五代有毛关系?若是读过老罗另一本章回体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你就不会再有什么疑惑。

在《三国演义》中,老罗有严重的“崇刘抑曹”情结。《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这本小说也不例外,老罗坚持自己一贯的风格,所以剧情就变成了“崇李抑朱”。李克用是大大的好,忠于唐室,鞠躬尽瘁。朱温是大大的坏,篡唐自立,禽兽不如。

我们在此不过多讨论孰是孰非等问题,而把关注点集中在老罗笔下的十三太保身上。太保,也就是养子的意思。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胡乱使用,只有王爷的养子才能称为太保。

这本小说中讲,李克用因功受封晋王,收了十三个干儿子,对外号称“十三太保”。十三太保个个骁勇善战,万夫莫当,为李克用争霸四方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十三太保李存孝,乃是天神下凡,力大无穷,勇猛无敌。

这都属于小说杜撰,正史中没有关于十三太保的任何记载,只说李克用收了一些义子,北宋欧阳修还在《新五代史》中为这些义子单独立传(义儿传)。这些人大多是李克用部将之子,部将不幸阵亡,这些孩子年纪尚小,便被李克用收养,继而认李克用为父。

至于李克用究竟有多少养子,他们都是谁,后世野史中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我们不必较真。

可以肯定的是,李克用确实有不少儿子。由于老罗在小说中并未对十三太保逐个进行排位,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后世野史的一个版本与正史进行比较:

野史:亲生一人,养子十二人

十三太保名单: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均为养子(太小看李克用生育能力了吧)。

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亲生八人(甚至更多),养子十一人(甚至更多)

亲生(年龄排位):李存勖、李存霸、李存美、李存礼、李存渥、李存乂、李存确、李存纪养子:李存信(回鹘张政之子)、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李存进(本名孙重进)、李存贤(本名王贤)、李存璋、李存审(本名符存)、李存颢、李嗣源(本名邈吉烈)、李嗣昭(本名韩进通)、李嗣本(张准之子)、李嗣恩(本姓骆)

这些养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李克用南征北战,成年后都异常骁勇,很得宠信。比较出名的如李存孝、李嗣昭、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存进、李存审,都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

李克用的亲生儿子们则比较坑爹,除了李存勖(后唐建立者),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真给老李家丢脸。

除李存勖、李嗣源之外,知名度最高的当数李存孝。与李存勖、李嗣源先后登基称帝不同,李存孝是作为“残唐五代第一战神”而存在。

“战神”的封号,不是一般勇将能当得起的,正史野史加起来,能称得上“战神”的,也就项羽、吕布、李元霸、常遇春等区区数人。想做战神,单挑的本领绝对要出神入化,无人可敌。抱歉我们需要把关公排除在外,他的战绩其实颇有水分。而李存孝,绝对应名列其中。

可能很多人对李存孝这个名字比较陌生,自然不晓得他是有多牛×。不了解李存孝不要紧,你一定听说过李元霸。作为《说唐传》捧红的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基本上处在一种无解的状态,手持一对八百斤铁锤,两臂四象不过之力,一锤败罗成(第七条好汉),手撕伍天锡(第六条好汉),三锤败裴元庆(第三条好汉),最后手撕宇文成都(第二条好汉)。

《说唐传》捧红了“无敌BUG”李元霸,《残唐五代演义》则捧红了飞虎将军李存孝,第二条好汉王彦章在他手里基本过不了几招,活脱一个五代版的李元霸VS宇文成都。

老罗在小说中对其大加赞赏,说李存孝仅率手下飞虎十八骑袭取长安,活活把黄巢吓走。这只是杜撰,不过也可以想见李存孝的勇猛程度。

《说唐传》称李元霸是大鹏金翅鸟转世,李存孝虽不是天神下凡,他爹却是天神。遗传基因好,自然也是无敌。他和李元霸一样力大无穷,手中混铁槊和毕燕挝,这两件具体是什么样的兵器,有心者可以参见兵器谱。

李存孝在自己军事生涯中,打遍天下无敌手,打仗也爱撕人玩,牛×程度直逼李元霸。不仅如此,他还与西楚霸王项羽齐名。所以后世也有个说法:将不过李,王不过项。

他的传说,在山西一带至今流传不绝。

五代战神李存孝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原名安敬思。“飞狐”这个民族听起来比较酷炫,其实也就是沙陀众多部落中小小的一支。当然李存孝也不是雪山飞狐,他仅是一个放羊的孩子。

相传,在代州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一尊将军的石像。这尊石像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凡得到石将军青睐的人,都能带来好运。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哦,不对,应该叫小何。这一天,小何采花归来,她来到这尊石像面前,大概是有心玩耍,就把花篮随手一抛,没想到竟然正好套在石将军的脖子上。

奇怪的事发生了。

小何回到家中,就有了身孕。古代女子未婚先孕,情节严重都要浸猪笼的,不过五代这会儿应该还没被发明出来。尽管小何再三解释也没人相信。

小何在村里受尽白眼,但还是坚持把这个孩子生了下来,母子二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着。

这个孩子就是安敬思。

小何算是得到了石将军的青睐,只是无论怎么看,这货给小何带来的,都不像是好运。

所以,你还得往后看。

小安敬思四岁那年,何妈妈带着他来到石将军面前,让孩子认石像当爹。估计安敬思心里直犯嘀咕,娘亲是不是逗我玩呢?我年龄小,你也不要骗我。

听完母亲一五一十诉说之后,小安敬思不由得怒火中烧:“就是你这尊石像,害得我母子孤孤单单,还敢说青睐你就有好运!”小安突然一拳,将石像打了一个粉碎(好一招碎石拳)。

何妈妈见儿子这么悖逆,又气又急,逼着安敬思跪下向父亲请罪,让他将地上的石头拾了起来重新拼凑完整,并告诫他以后做事不能鲁莽,要多思考,三思而后行。

安敬思可一点也不安静,也不思考,他走的是勇猛路线。据说他十岁那年,有一次正在山坡上放羊,忽然迎面来了一只猛虎,但是,小安却一点不把猛虎放在眼里。老虎一看十岁的孩童撞见自己竟然不躲不逃,十分恼火,小崽子,能不能尊重一下我的职业!

虎兄弟今天是撞见鬼了!小安何等人也,他爸是天神!儿子自然也是天生神力,仅凭赤手空拳,就将老虎活活打死。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毕竟是年富力强,而小安年方十岁,却给了老虎一顿胖揍,这画面太凶残,让人不忍直视。

这一切,恰巧被对面的山涧上的行人看到,这人就是李克用。

李克用远远望见这孩子年纪尚幼,居然能将老虎打死,心中不禁狂喜,立马转身拍板,I want you(我需要你)!

他故意对着山涧那边喊:“哪家的小孩把我养的老虎给打死了?”小安敬思平淡地看向李克用,说道:“原来这老虎是你家养的,纵虎行凶是你的不对,打死你养的老虎是我的不对,这就把老虎还给你吧。”说罢,隔着一条山涧,他竟把整只老虎像扔石子一样轻飘飘地扔了过去,扔到李克用面前。

见过掷铁饼、掷标枪、投铅球,你听说过徒手扔老虎吗?就是这么任性。

之后,李克用通过走访得知安敬思住处,便向何妈妈表示,希望收小安做义子,跟随自己平定天下。坚持生下来历不明的孩子,坚持让安敬思认石像为父,何妈妈确是一位见识不凡的女子。她欣然应允,将儿子交给李克用。不久,安敬思改名李存孝,开始戎马疆场,快意恩仇。

当然,以上所述全是传说,夸张成分很大。但在正史中,李存孝依然那么无敌,这就没得说了,他足以登上“五代第一战神”的宝座。

凭借天生神力,再加上出色的马上功夫,李存孝征战南北,仗着胯下追风马,手中冲天槊,上阵杀敌,从无对手。史书记载:“存孝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旧五代史·李存孝传》)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大顺元年五月,李晔令张濬挂帅,集结五万余人从长安出发,会同朱温等三镇兵马开赴刚被李克用占领的昭义。

昭义鏖兵,一触即发。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克用兵精粮足,猛将众多,对于朝廷的征讨根本不怕。他决定把李晔从美梦中拉起来,他选定的负责人,正是李存孝。

从河阳到昭义

想要了解昭义鏖兵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先从文德元年(888年)河阳之乱开始说起。

在乱世混,千万不要相信友谊,友谊这东西是靠不住的。亲兄弟尚且能够反目成仇,又何况是结义兄弟?张全义、李罕之,这对结义兄弟算是将这个道理演绎到极致。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李罕之,陈州项城人。两人都曾跟随黄巢起义,黄巢失败后又都果断跳槽,先跟着河阳节度使诸葛爽混生活。诸葛爽死后,张全义伙同李罕之将老领导儿子诸葛仲方赶走,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上述事迹表明,张全义、李罕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这两个坏东西却感情深厚,还曾刻臂为盟,结为兄弟。也就是拿小刀在手臂上刻上对方的名字,表示将彼此的友谊印在血肉之中。

现代心理学有观点认为,性格迥异、兴趣不同的人结成朋友或是情侣,分手率大大高出性格相近、兴趣相当的。

张李两人为了共同利益结拜,也愿意好好呵护这份看上去相当“珍贵”的同盟之情。最终两人还是反目成仇,根本原因逃不过一个“利”字,主要原因还有两人性格因素。

李罕之勇而无谋、贪婪残暴,而张全义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富有心机,尤其擅长搞灾后重建工作。当时的东都洛阳,由于连年战乱,早已残破不堪。放眼望去,白骨遍地,四下一片荒凉。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对路的天才,张全义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部下中选出十八人作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十八县的残存墟落竖旗张榜,召集流散的民众,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减轻刑罚,重罪轻罚,轻罪不罚,选择体格健壮者传授战法,以备盗寇侵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前逃亡的百姓纷纷返回,洛阳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什么叫能耐,这就叫能耐!

可惜这种能耐在李罕之看来,和田间老农没有任何区别。他看不上张全义性格柔弱,时常挖苦讽刺,张全义倒也不是很在意,两人看上去还能相安无事。

李罕之看不起张全义的工作,但却总是借口军中缺粮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和绢帛,稍不如意,就痛加申斥。张全义能忍,手下将领却不能忍。他们纷纷谴责李罕之贪得无厌,希望张全义与他划清界限、断绝关系。

久而久之,张全义也扛不住了。但他不会公然与李罕之决裂,这不符合他做事一贯谨慎的性格。他秘密和护国节度使王重盈取得联系,趁着李罕之全力攻打绛州之际,派兵直接端了李罕之的老窝河阳,还自领了河阳节度使。

后路被断的李罕之退往泽州,派人向李克用求救。

“张全义你小子太缺德了,粮草不借就不借,还敢断我后路,不弄死你老子就不姓李!”

两人至此反目成仇。什么结义之情、同盟之谊,全是狗屁!

李克用任命康君立为南面招讨使,调集李存孝、薛阿檀等五员大将,遣七千劲卒协助李罕之杀回河阳,前来兴师问罪。要说张全义打仗确实不行,被李罕之牢牢围困在城中,粮食耗尽,张全义带着属下学老鼠啃木屑度日。他相当清楚,一旦城池被破,曾经的结义兄弟,肯定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

又过了些时日,张全义发现城中连木屑也没得啃了,走投无路的他选择向外求援。当时藩镇之中,只有两人愿意充当国际警察,一是李克用,另一个就是朱温。你找了李克用,那我就找朱温。张全义以妻儿为质,火速请求朱温驰援。

你有困难我相助,我住隔壁我姓朱。朱温表现得十分热情,他二话不说,立即派大将丁会、葛从周率领精兵数万援助张全义。

李罕之,你来呀!互相伤害呀!

当然,找人帮忙肯定要付出代价,朱温和李克用肯定不会无偿救援。领地我不一定要,但你得认我当大哥,以后乖乖听我号令。

七千对数万,结果自然是张全义胜了。估计张全义被老朱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日后他甘心听命于朱温调遣。此战,老朱不仅获得了河阳的实际控制权,又得到了一位出色的后勤管家,实在是稳赚不赔。

结果对于李克用一方也不是不能接受。谁能保证你可以一直占有河阳?既然目前河阳拿不下来,干脆换个地界试试手气。

李克用派李罕之、李存孝等猛攻昭义,并于大顺元年(890年)拿下昭义全境。

昭义,下辖泽州、潞州、磁州、邢州、洺州五州之地。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昭义以北为河东,也就是李克用的地盘,以南为保义、宣武,这是朱温的势力范围。

李克用拿下昭义,算是吞掉了两大藩镇之间的缓冲地带,朱温必然不会坐视不管。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朱温向李晔请旨讨伐李克用的事。

上次在河阳,我让你三分,这次我一定给你点颜色瞧瞧!李克用说到就要做到,昭义之战,绝对不会再让朱温捞到任何便宜。他身后,更是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早就等着报驰援河阳时的一箭之仇了。

这个人,就是飞虎将军李存孝。

不称职的领导

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神人莫问生卒。意思就是,能成为大英雄的,别管他出身如何;而能称为神人的,不要考证他生卒年月,最好是越神秘越好。李存孝贵为一代战神,果然也无从考证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无从考证,我们却可以推测出他大概活了多少岁。

以大太保李嗣源生于867年为尺度来衡量,十三太保李存孝肯定要比李嗣源小几岁。而从867年李嗣源出生,到894年李存孝死(史书有明确记载),尚不足三十年。以此保守估计,李存孝应该没有活到三十岁。若要进一步推测,他很可能连二十五岁都没有活到。

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实在太过短暂,短暂得就像流星一闪而过。虽然过程绚丽夺目,但总会给人带来惋惜之感。也许可以更加辉煌,也许可以更加精彩,可惜一切都只是也许。

征剿黄巢、驰援河阳、昭义鏖兵,短短十余年间,构成了李存孝整个军事生涯,而昭义鏖兵,堪称李存孝一生的精华所在。

古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今有李存孝两战定乾坤。

昭义之战,李晔原本很有机会,朱温等三镇诸侯也很有机会,即便无法攻克河东,但至少可以拿下昭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克用实在不让人省心。换句话说,他太嚣张了,根本算不上一个称职的领导。

自从把昭义全境收入囊中,李克用任命堂弟李克修为节度使,坐镇潞州。李克修治理潞州期间,崇尚简俭,与民休养生息,很受潞人拥护。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过于关注一方面往往会忽视另一方面。李克修可能太过注重城市治理,对领导的招待服务工作就做得不是很到位。英明的领导肯定不会特别在意这点,毕竟政绩和民意才是硬指标,只要把政绩搞上去,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这样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可惜,现在的李克用,并不算是英明的领导。

李克用前来潞州视察指导工作,全然不顾李克修治理成绩,仅仅因招待档次太低,便对堂弟来了一顿“臭骂+笞打”。李克修愤懑成疾,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勤勤恳恳到底是为了什么,越想越气,越气越想,不久竟被活活气死。

估计李克用根本就不怎么待见这个堂弟,死了就死了,没什么所谓。这回他选择让亲弟弟李克恭出马,出任昭义留后。

这个悲剧说明,在某些情况下,领导服侍不好,别的一切都是白瞎。

李克恭不像李克修,他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丝毫不懂军事。潞州军民本就对李克修冤死心中不满,如今又来了个恶少胡作非为,李克修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军心民心,瞬间崩塌了下去。

这一切,李克用不闻不问,他的重点,已放在了河朔之地(卢龙、成德、魏博三镇)。李克用,准备一次性并吞河朔三镇。

既然要搞大动作,昭义作为重要的兵源基地,自然得出人出力。昭义本地素有精兵,号为“后院将”。李克用准备好好利用起来,他命令李克恭选精兵五百送往晋阳,用于出兵河朔。

李克用觉得这很平常,打仗征兵,合情合理。况且我就要五百人,多乎哉?不多也!

可问题还是出现了,即使就这五百人,潞人也不乐意出。潞州是潞州人的潞州,潞州子弟不能白给你当炮灰!

李克恭强行派牙将李元审及冯霸挑选五百人上路。五百壮士心中不满,憋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这时候,冯霸就成了挑起事端的人。此人野心很大,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当个小头目,前辈们(王重荣、秦宗权)的“光荣”事迹已经证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冯霸趁机煽动将士们的不满情绪,教唆部下反叛。既然现在有领头的,那造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冯霸突然领着兵士造反,扬言打回潞州去。李元审无法制止,逃回潞州。这时潞州城中,李克用心腹安居受也相当“默契”地发动兵变,干掉了李克恭、李元审,自任昭义留后。很快冯霸率众杀回潞州,又赶走了安居受,宣布投降朱温。

这就是昭义兵变始末。

兵不血刃,昭义自动脱离李克用的掌握。对李晔和藩镇联军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等好事可得好好庆祝一番,也顺便鼓舞鼓舞士气,拿下河东,没准真有戏。

“看到没有,我还没出力,李克用就不行了!”

李晔变得底气十足,现在他毫不犹豫,宣布削夺李克用一切官爵,并任命孙揆为新的昭义节度使。李晔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在帮助他。

可惜,有时候人力能够胜天,何况这个人本来就足以力挽狂澜。

两战定乾坤

大顺元年(890年)七月,朱温分兵两路,一路派葛从周直抵潞州,一路派李谠、李重胤、邓季筠等前往泽州围攻李罕之。布置妥当以后,老朱觉得万无一失,便上书李晔:“老大,一切都已布置妥当,请孙揆孙大人前来昭义上任。”

张濬担心昭义从此被朱温占据,便分兵三千交给孙揆,以防半路被黑,也免得到任之后被朱温架空。

张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李存孝根本没让孙揆有命到达潞州。

其实也怪孙揆太过招摇,自以为做了一镇节度使就能耀武扬威。他没想到,李存孝早已率三百精兵,埋伏在其必经之路上,准备劫票。

孙揆生怕在军中被人认不出来,穿着大红的衣服,坐着舒适的豪华大轿,前呼后拥,场面甚是壮观。参见《三国演义》中“凤雏先生”庞统的悲剧,你就能体会到孙揆的行为有多蠢。

庞统当时骑了刘备的的卢白马,行军之中特别显眼,因而敌军以为是刘备,玩命把箭射向骑白马者,于是庞统很不幸地被活活射死。

孙揆此举,无疑给李存孝带来极大方便,根本不用怎么费力去找谁是孙揆,李存孝率手下三百伏兵横冲直撞,分分钟就把孙揆擒住。李存孝把他押解回晋阳,交给李克用发落。

老孙好容易风光了一把,没想到却引来了血光之灾。不过孙揆还真硬气,他果断拒绝了李克用的诱降,至死都骂不绝口。

朝廷钦命节度使被杀,形式上昭义又成了一块无主之地。局势的发展让李晔大吃一惊,孙揆个人的死倒不重要,关键是李克用拿孙揆的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昭义就在这里,看你们谁有命来当这个节度使!

此为李存孝一战之功。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泽州这边。朱温为了拿下泽州,不仅派李谠等人正面强攻,而且又派张全义和朱友裕率领一支人马作为接应。

考虑到李罕之人品较差,有反水的可能,梁军就派人在城下劝降,不过言辞却比较刻薄,听上去更像是威胁加恐吓:“如今朝廷诸路大军前来平叛,不但昭义难守,连太原估计也保不住。不消数月,李克用必败,沙陀人无穴可躲,你李大人难道会有生路吗?”

洞穴绝非人类居住之所,梁军其实也是在拐着弯地骂沙陀人畜生。

李罕之倒无所谓,反正我又不是沙陀人,可现在情况这么危急,到底要不要考虑一下反水呢?李罕之非常头痛。

李罕之并没有头痛太久,“名医”李存孝很快就从昭义赶来了。

什么叫飞虎将军,就一个字,快!

李存孝听说李罕之被围,马不停蹄赶到泽州。刚一进城,就听到城外梁军放声大骂沙陀人是穴居动物。这可惹恼了李存孝,他亲选五百精兵出城,绕着梁军营寨纵马高呼:“我就是沙陀穴居人,让你们军中肥头大耳者出战,我好抓他们下酒!”

面对李存孝的反挑衅,梁军大将邓季筠自认为骁勇,李存孝黄毛小儿一个,有什么了不起的,他的名气绝对是吹出来的!邓季筠立即出阵迎战,他斗志满满,信心十足。

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邓季筠基本相当于潘凤,李存孝可不是华雄,那可是吕布般的存在。

李存孝用行动告诉你,对付这种渣渣,根本不用几个回合。结果确实也没有悬念,李存孝毫不费力生擒邓季筠,然后顺势杀入敌阵。梁军平日里都认为邓大将军天下无敌,没想到在李存孝手中如此不堪一击。这些兵士根本不敢抵抗,扭头便向后狂奔。

这天夜里,刚刚安定下来的梁军又一次惨遭暴风骤雨般的打击。李存孝、李罕之一路追赶,最终在马牢山大破梁军,李谠、李重胤带着残部狂奔到怀州,方才摆脱李存孝的魔爪。

这一战梁军惨败,不但没有拿下泽州,反而白白损失万余士兵。解了泽州之急,李存孝又引兵赶回潞州,葛从周等人选择放弃潞州,匆匆退回汴梁。潞州固然是块肥肉,可惜这块肥肉旁边,多了一只挥着翅膀的猛虎。

对于这样的战果,朱温大怒,立即下令将李谠、李重胤斩首。有李存孝在,他再也不敢打泽州的主意了。

此为李存孝二战之功。两战之后,大局基本已定。潞州乃至昭义之围全解,功劳基本应该尽归李存孝。李存孝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干爹李克用只要不瞎,昭义留后之职,必定非己莫属。

然而,李克用却突然“选择性失明”了。他不可能不清楚李存孝功劳卓著,但却选择让康君立做了昭义留后,仅仅封李存孝为汾州刺史。

李存孝听说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昭义,被老爹拿去封给了康君立,气得几天吃不下饭,自此父子二人渐生隔阂。

昭义之战后,李存孝变了,变得有些狂躁,有些阴暗,又有些反叛。他毕竟只有二十来岁,内心受到伤害后极易出现反常情绪,他希望李克用能给个说法,哪怕仅是几句宽慰的话,也能让自己稍微在众太保中找回一些面子。

可惜,李克用一点表示都没有,也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李克用向来如此,做出的决定根本不需要解释,也懒得去解释,不管你理不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存孝原本可以有更辉煌的军事生涯,但到现在已基本停止。这一切,源自李克用一个愚蠢的决定。

失望之后是绝望,绝望之后是反抗,李存孝决定走另外一条路。既然你无情无义,我也不想再为你卖命。我完全有实力另立门户,完全可以称霸一方,甚至取你而代之。

不要怪我,这都是你逼的!

意外收获

昭义之战,朝廷联军一败涂地,李晔自然也是颜面扫地。他千算万算,却不能算到十余万平叛军队竟纷纷败在李存孝手上。

没办法,老天爷不给脸,只能再等机会了。李晔还很年轻,他不怕等待,可眼下仗打败了,需要想想该如何挽回面子。对于这个问题,李晔很是苦恼。

李克用却很识时务,昭义刚刚夺回,他就给李晔上书诉冤,辩解词写得很有水平,大致意思如下:

“老大啊!臣父子三代,世受国恩,破庞勋、剪黄巢、黜襄王、存易定,鞠躬尽瘁。陛下今日高坐朝堂,未必没有臣的功劳。如果说是因臣曾经袭扰过云州,朱温那货侵夺徐州、郓州,为什么不去讨伐他呢?臣出兵讨逆,就赞扬臣为伊尹、吕望(姜太公),天下安定就辱骂臣为戎、羯、胡、夷,试问哪有这样的道理?况且若臣果有大罪,为什么朝廷大军压境,最终胜利的却是臣呢?这一切都是张濬、孔玮小人教唆,臣请命和张濬这厮单挑,誓为老大剪除奸佞,然后甘愿进京领罪,绝无怨言!”

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话里话外透露着强势和威胁。李克用的意思很清楚,我还不想跟你闹翻,现在给你台阶,怎么做你就看着办吧!

既然打不赢,那就得为战败找替罪羊,这口黑锅李晔肯定不背,背锅重任就“光荣”地落在张濬、孔玮身上。没得说,谁让你们战前上蹿下跳,鼓吹必胜论呢!

李晔下旨,贬太保、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濬为荆南节度使,孔玮为鄂岳观察使,即刻上任,不准逗留。没想到孔玮刚离开长安,就被杨复恭派人打劫了,旌节辎重尽失,孔玮仅以身免。

小样,跟咱家斗,整不死你!

对于这样的处置,李克用仍不满意,他再次致信李晔,希望对张孔二人严加惩处。李晔没有办法,只得再贬张濬为连州刺史、孔玮为均州刺史。同时,李晔又被迫宣布恢复李克用一切官爵、待遇,让他继续担任河东节度使。

张濬、孔玮并未乖乖上任。不是想抗旨,而是不敢,这山遥路远的,杨复恭必然会在途中埋伏杀手,若遵旨前去肯定难逃一死。两人先后于贬谪途中逃奔华州,投靠了刺史韩建。小命倒是保住了,政治生命算是基本终结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克用很满意,杨复恭也很满意。

李晔却很不满意,昭义之败意味着他不得不把“安内必先攘外”的政策调整为“攘外必先安内”。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了。眼看着杨复恭在朝廷上又重新嚣张了起来,李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决定先干掉杨复恭,再收拾李克用。

其实工作早就已经开展起来了,李晔沿用的是前辈们的老套路——挖墙脚、策反、以宦治宦。早在昭义之战开始前,李晔的挖墙脚工程就已秘密进行。他的策反对象是杨复恭的干儿子、天威军使杨守立。

杨守立,本姓胡,名弘立,勇冠六军(禁军一共有六部分)。李晔想要铲除杨复恭,又担心杨守立作乱,于是李晔强行把杨守立从杨复恭那边拉了过来,赐国姓,改名李顺节,又迅速将其提拔为天武教头、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

李晔想先把杨守立这条恶狗喂肥之后,再放出来和杨复恭撕咬。原本杨守立安安稳稳,禁军团长当得好好的,突然之间被新领导提拔成禁军司令,部队二把手,胃口一下被吊起来了。

现在,挡在他前面的就是曾经的干爹杨复恭,李顺节没理由不玩命把干爹踢下去,自己当一把手。

大顺二年(891年),机会来了。

李晔在杨复恭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宣布将他解职,让他出外担任凤翔监军。杨复恭不肯,提出退休。李晔爽快地答应了,并派使者前往慰问。李晔有意让杨复恭出丑,不然也不用多此一举派什么使者。杨复恭表面不说,内心却相当愤怒,他秘密派心腹张绾将使者刺杀。

钓鱼执法,一举上钩。

正愁找不到理由灭你,没想到你这么容易就上钩了。李晔听说使者被杀,立即以擅杀使者罪,派杨守立率兵抓捕杨复恭。杨复恭抵挡不住,只能带着义子、杨守忠、杨守贞等人逃往兴元,投奔了兴元节度使杨守亮(也是义子)。

他令杨守亮以及绵州刺史杨守厚举兵对抗朝廷,妄想有朝一日重掌大权。

在兴元,老杨还想折腾出点动静,但不久就被华州刺史韩建擒获,终究不免一死。

田令孜死了,杨复恭死了,现在该收拾杨守立了。虽然在剪除杨复恭一党中表现出色,但李晔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甚至没有把他当人。他仅仅是一条会咬人的恶狗,斗狗比赛都结束了,还要这狗做什么呢?

杨守立也确实不适合活着了。杨复恭被逼出朝廷后,杨守立就做起了一把手的春秋大梦,走路都是横着走,活脱又一个杨复恭。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继续留着?中尉宦官刘景宣、西门君遂便与李晔密谋做掉了杨守立。

对付这种根基浅薄的小人,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精心策划的昭义之战失败了,杨复恭阉党却在不经意间被成功剪除,李晔心里不免有些小激动。上朝议政、下朝回宫,再也不用看杨复恭那张丑恶的嘴脸,李晔心情十分舒畅,他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李晔在龙椅上指指点点,比比画画,仿佛梦想就在眼前,伸一伸手就能碰到。

不管怎么说,“安内”目的基本达到,现在可以放手“攘外”了。就在李晔精心谋划下一阶段战略时,河东传来了一个消息,在昭义之战中力挽狂澜,让自己颜面尽失的“沙陀战神”李存孝因谋反罪,已被李克用诛杀。

生活,真是能不断给人惊喜呀!

战神陨落

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往往容易招来团体中其他成员一致的敌视、诋毁甚至陷害。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是人,都有一个脑袋、两条胳膊和两条腿,你经常在领导面前显摆,把我们当白痴,不挤对你挤对谁呀?

这就叫“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用现在话说,作什么也不要作死,拉什么也不要拉仇恨。

李存孝仇恨拉得太多,导致他的生命过早地进入了倒计时。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推到李存孝身上。年轻人嘛,嚣张一些、骄傲一些也很正常,能成为大咖的,哪一个没有些脾气?领导若是没有容人之量,公司肯定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除李存孝应负主要责任外,还有两个人要被问责。一是李克用,二是李存信(李存孝的死对头)。

在古代,儿子的数量和老子的烦恼指数往往成正相关。儿子越多,矛盾和麻烦越多,老子也越烦恼。

后世的大清康熙爷,晚年被阿哥们夺嫡之争搅得心神不宁,阳寿估计因此折了好几年。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私下里早就斗得不可开交。

其中关系最差、矛盾最深的,当数李存孝与李存信这哥俩。

有时候越受领导赏识,神经越敏感,生怕会突然冒出一人抢夺自己的资源。李存孝和李存信为什么关系最差,因为两人都很受宠,两人都想挤掉对方独得老爹专宠。很现实,也很残酷。

昭义之战后不久,李克用先后把李存孝提拔为邢、洺、磁三州节度使,也许李克用是出于补偿的心理,也许只是一次例行安排。李存孝猜不透,也不想猜,他觉得自己正在慢慢被外放,处境也变得有些尴尬。

由于常年行军在外,李存孝很少待在晋阳,和老爹沟通极少,因此关系逐渐变得有些疏远,与其说是父子,如今两人更像是一对君臣,或是主仆。

李存信则正好相反,这厮一直跟在李克用身边,与老爹关系亲密,李存信想搞垄断,就必须抹掉李存孝在老爹心中的位置。做法很简单,李存孝想做什么,我都从中捣乱,让你做不成,你长期立不了功,自然就会失宠。

情况正如预料的那样,一切都朝着有利于李存信的方向发展。

景福元年(892年),李存孝建议攻取镇冀之地,李存信从中阻挠,这个计划没有成行。等到成德节度使王镕率兵猛攻尧山,李克用派李存信与李存孝一同出击。两人本就互相猜忌,这时肯定不会因公忘私。没办法,李克用只好又派李嗣勋前往迎敌,才最终赶走了王镕。

事情到这里不但没有完结,反而变得更加精彩。李存信敏锐地发现,这绝对是整倒李存孝的好机会。

他回到晋阳后,立即向老爹举报,诬陷李存孝望风而退、无心迎敌,分明是和王镕有私盟。李克用对李存信的说法,既没有表示认同,也没有表示反对。即便如此,李存信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他很明显地看出,老爹已经有些怀疑李存孝了。

李克用的犹豫和观望,却加剧了李存孝内心的愤懑和恐惧。他觉得老爹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毕竟自己一直驻守在外,对于晋阳之事所知有限,李存信这个小人又时时诬陷,这样下去早晚必有祸事。

想想自己战功赫赫,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没想到最后功劳分不到,信任得不到,还惨遭小人陷害。活得这么憋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李存孝下定决心,他不愿再活在李克用的阴影之下,他要活得潇洒,活得自我。

你不是说我通敌嘛,我就通给你看!不是说骑虎难下嘛,我就不下了!

李存孝很明显是在赌气,可他之后的行为却实在有些出格。他接连致信王镕,暗通朱温,大骂李克用,上表朝廷宣布归顺,请求起兵讨伐河东。这一连串的行动表明,李存孝已经失去了理智,他看上去又朝着前辈迈近了一步。

这个人,就是吕布。

战场上所向无敌的李存孝玩起政治来,简直连三岁小孩都不如。他的情商,也确实让人着急。

李存孝的这些动作,自然瞒不过李克用,这也彻底坐实了李存信之前的言论。于是,假的就变成了真的,真的却变成了假的。

对付一代战神,李克用决定亲征。此时已与李存孝达成口头协议的王镕在平山阻击李克用惨败后,选择反戈一击,协助李克用攻打邢州。

大军压境,李存孝并无畏惧,他自信晋军之中根本没有人能战胜自己。但打仗绝对不仅仅是一对一单挑,况且现在需要做的也不是进攻,而是防守。

李克用也知道强攻效果肯定不好,军中将领皆惧怕李存孝强大的战斗力。他来到邢州城下,并不着急攻城,而是在城外挖沟建垒,准备困死城中守军。由于李存孝时时出兵突击,堑垒一直建不起来。

要是这么一直耗着,还真不好说局势会怎样发展。然而一个神秘人的一封信,却让这场拉锯战突然之间没了悬念。

这个神秘人叫袁奉韬,时任河东牙将。此人神秘之处在于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他究竟是站在哪一边的,他秘密给李存孝写的那封信,也不清楚究竟是不是想帮助李存孝。

主观上无法判断,但客观结果却很好地说明,袁奉韬,百分之百是个坑货!

他的信是这么写的:大王(李克用)在城外玩命挖土刨坑,只要堑垒一成,他就会立即回太原。将军惧怕的人,唯有大王而已。大王一离开,试问还有谁是将军敌手?这咫尺之堑,哪里困得住将军呀!

李存孝一听:有理,只要老爹一走,别的一切都不在话下。于是挖沟大队施工时,李存孝不再派兵骚扰破坏,他眼巴巴地盼着李克用早点离去。几日之后,堑垒顺利竣工。让李存孝没想到的是,老爹一点没有走的意思,自己却再也无法从城中突围了。

无论袁奉韬主观意愿如何,他明显是给李存孝出了一个昏着,数万大军日夜挖沟,你以为人家是来帮你疏通下水道啊!现在倒好,任凭你李存孝本领再大,也飞不出这邢州城。

眼见着城中粮尽,李存孝没有办法,只好登城向李克用谢罪。他口口声声说是李存信陷害自己,自己绝对没有背叛之心,希望李克用念在多年父子之情,原谅自己的过错。

李克用表示自己会考虑宽大处理,他让太妃刘氏入城抚慰。刘氏带着李存孝出城谢罪。没想到李存孝刚一出城,李克用的态度就变了,他指着李存孝大骂道:“你小子口口声声说是存信逼你,那你写信给朱温、王镕,变着花样骂我,难道也是存信逼你的吗?”

李存孝被押解回晋阳,李克用随即宣布将他车裂(五马分尸)。“五代第一战神”就这样以反叛的罪名被杀,这时距离昭义之战尚不足三年。

据说李克用本来不准备杀李存孝,只是想在众人之中做做样子,毕竟李存孝的行为实在影响太坏。在行刑之前,李克用希望众将能够主动出来劝解,自己正好就坡下驴,释放李存孝。

可惜,李存孝平日锋芒毕露,人缘很差,众将包括诸位义子又都妒忌他的功劳。李克用左等右等,竟无一人愿意营救。没办法,李存孝只能去死,同时李存孝手下大将薛阿檀也畏罪自尽。

李存孝死后,李克用后悔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每言及李存孝,李克用无不是泪流满面。但他却没有反思这场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也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他依然我行我素,独断专行。

我们也只能从下面这段史料中缅怀“一代战神”李存孝的风采了。

“存孝骁勇,克用军中皆莫及。常将骑兵为先锋,所向无敌。身被重铠,腰弓髀槊,独舞铁挝陷阵,万人辟易。每以二马自随,马稍乏,就阵中易之,出入如飞。”(《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五》)

对晋军而言,李存孝的死无疑是极大的损失,但对别人来说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朱温同志已笑得合不拢嘴)。李存孝死于谋反,客观上为朱温除去心腹大患。在此后汴晋争锋中,李克用很难再占到什么便宜,也无力阻止老朱登上“天下第一节度使”的宝座。

于是,朱温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