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尽英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霸业的开始

两个倒霉蛋

什么叫倒霉?喝凉水硬把自己给噎了,这叫倒霉;刚出门被楼上的花瓶砸了,这叫倒霉;考试期间偏偏遇上拉肚子,这也叫倒霉。倒霉的情况数不胜数,倒霉的原因五花八门。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倒霉蛋。他俩被骗子利用了,还和骗子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本以为自己是骗子的救命恩人,结果好处没捞着,却被骗子从背后给捅了无情的一刀。

他俩眼睁睁看着骗子坐大,骑在了自己头上,最终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人是个骗子啊!

这样的人,想想也是蛮倒霉的。

想知道这两个倒霉蛋是谁,我们得先从朱温和秦宗权五年大战开始说起。

两人是如何结下梁子的?原因很好解释,朱温挡住了秦宗权前进的脚步,秦宗权想把朱温一脚踢开。反观朱温,秦宗权要剥夺自己生存的权利,自己也不可能让步。

谈不拢,就开干。两人围绕着汴州,你来我往,从中和四年(884年)一直干到文德元年(888年)。

然而,五年中大多数时候,实力处在劣势的朱温却常常能占到便宜。秦宗权兵强马壮,又是处于进攻方,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削弱朱温的有生力量。由于河南方面的兵力一直牵扯在汴州,使秦宗权无法全力向南发展。

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孤注一掷,亲自在郑州集合重兵,全力扑向朱温的大本营汴梁,企图集中优势兵力,毕其功于一役。

秦宗权下了老本,朱温自然不敢怠慢。考虑到现有兵力很难抵挡秦宗权的进攻,老朱决定再次向兄弟藩镇求救。

老朱在江湖上混了很久,信誉度却一点没见提高。想想李克用是指望不上了(伤得太深),别的藩镇要么距离太远、要么关系不铁、要么就是不相信自己的人品。思来想去,朱温还是决定请镇守郓州、兖州的朱瑄、朱瑾两兄弟前来增援。

为什么要加个“还是”?因为早在中和四年,朱瑄就曾出兵帮助实力尚弱的朱温击退过秦宗权的围剿。朱温为报救命之恩,主动拜朱瑄为兄,两人成了结义兄弟。

说起朱瑄、朱瑾,也是江湖上出了名的狠角色。朱瑄自幼跟随其父劫掠盐贩为业,后接受朝廷招安,一步步晋升为天平军节度使。他的堂弟朱瑾更是凶残。光启年间,朱瑾与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结为亲家,却在马车上暗藏兵器,直接在迎亲之夜俘虏齐克让,兵不血刃占据兖州,自领泰宁军节度使,不愧是黑吃黑的行家。

什么鸟入什么林,这两兄弟虽说人品不咋地,却能和朱温玩到一块儿去。既然之前拜了把子,这回朱温老弟有难,做大哥的还是要帮一把。

于是,朱瑄叫上朱瑾,火速引军前来相助。恰好义成军节度使安师儒也率军赶来,连同朱温自领的宣武军,四镇联军在边孝村大败秦宗权,斩首两万余。此战以后,秦宗权势力转衰,无力对朱温构成威胁。

朱氏兄弟真够义气,朱温高兴之余,又拜朱瑾为兄,算是自降一级,做了小三。

当然,老朱,是不当真的。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演艺圈混的,演戏的功夫可是看家本领。这几年老朱一直处于装孙子的状态,演技却没少进步。当朱氏兄弟帮自己击败秦宗权,将要入城之际,老朱发挥出奥斯卡影帝级的表演水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自己几年来的悲惨遭遇。

朱氏兄弟也是直肠子,听了这些诉苦,立马拍着胸脯宽慰朱温:“兄弟莫怕,有什么事都包在哥身上,以后有谁敢欺负你,就跟哥说,保证来一次我削他一次。”

有了朱氏兄弟的协助,朱温顺利接收陕州、洛阳、怀州、许州、汝州等地,召集流亡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加强军队训练。加上陈州刺史赵犨先前已与自己结亲,至此,河南大部地区基本被朱温掌握,河南境内已无敌手。这时,朱温便开始打朱氏兄弟兖州、郓州的主意。

而朱瑄眼见朱小三日益强盛,心态就变得不大平衡了。想想为帮小三,搞得自己师劳力竭,一点便宜也没捞到。反观朱温,过得越来越滋润,之前与秦宗权作战时,这小子率部缩在后面,不肯出力,如今看看他的军队,可不像想象中那么软弱。

这叫什么事啊,我们不会是让朱温当枪使了吧?

还没等朱瑄想明白,朱温就率先动手了。借口朱氏兄弟花重金笼络宣武将士,鼓动他们跳槽,甚至还策反他们做间谍(这事也有可能是真的),朱温给朱瑄写信,严厉痛斥这种行为极其恶劣,没有人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我不可忍!

意思就是,我翻脸了!

朱瑄见信大怒,好你个朱三,果然是忘恩负义之徒,枉我曾经尽心相助。朱瑄气不过,也给朱温回了一封,在信中大骂朱温背信弃义,不守江湖规矩。

估计老朱根本不屑一看,说我无信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既然脸已撕破,那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朱温立即派遣大将朱珍、葛从周袭取曹州,杀刺史丘弘礼,接着进兵濮州,与朱氏兄弟战于刘桥,杀数万人,朱瑄、朱瑾仅以身免,仓皇撤回郓州。

虽说此后朱瑄用计击败朱珍,重新夺回曹州,但朱温势力已然坐大,再想制约就比较难了。

朱瑄、朱瑾两个倒霉蛋,本以为与朱温同宗,又是同乡(宋州人),可以结成坚实的战略同盟,三兄弟一起攻取天下,没想到刚一转身,就被朱温从背后捅了一刀,离死也不远了。

于是,朱温同志在江湖上又多了几个代名词:骗子、人面兽心、不知羞耻、狼心狗肺……

顺便交代一下,老对头秦宗权自从上次惨败,实力严重受损,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收缩防守。丢了许多地盘,大本营蔡州却依然在手,秦宗权认为凭此足以与朱温周旋。

周旋倒真做到了,不过老朱有事没事就来骚扰一下,在蔡州周边搞搞拆迁、搬搬资源,忙得不亦乐乎。一次两次还行,这次数多了,秦宗权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老朱本就没想一次把蔡州吃掉,他在等,等秦宗权内部自行瓦解。事实上,老朱并没有等太久。文德元年(888年)年末,蔡将申丛宣布起义,囚禁秦宗权并向朱温投降。第二年春,蔡将郭璠杀申丛,直接把秦宗权押送汴梁,交给朱温当见面礼。老朱大喜之余,表郭璠为淮西留后。

龙纪元年(889年)二月,朱温押解秦宗权进京,斩于独柳。临刑之前,秦宗权望见明晃晃的斩首大刀,突然有些眼晕,脚有些发软。他觉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死了是多么可惜。人应该珍惜生命,远离犯罪。可惜一切都晚了。

大部分监斩人员都以为,老秦临死前会仰天长啸,说出那句好汉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经典台词:“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可现实情况却是,老秦在囚车里拼命向外伸着脖子,对监斩官孙揆说:“大人您看我秦宗权岂是造反之人!我只是一直无法向主上效忠罢了。”

听了这话,大家顿时乐成一片。原来吃人不吐骨头的大魔王,也有认的时候啊!你也不想想,这都什么点了,说这种话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秦宗权,最终难逃一死。

老秦此举,既没有满足节目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乱世枭雄的本色,差评!

平定秦宗权叛乱,朱温当记头功。朝廷下令,加封朱温为东平郡王,兼中书令。这都是些虚衔,不当真的。真正让老朱兴奋的是,五年鏖战,终于消灭了死对头,荡平了河南境内的“反动势力”。

自此,河南之地,老朱一家独大。酱油打了那么久,老朱开始爆发了!

非但如此,不知不觉间老朱也当上了大哥,身后有了几个像样的马仔,比如奉国节度使赵德諲、忠武节度使赵犨、河南尹张全义……

这么多年,老朱第一次有了痛快的感觉。就这个Feel,倍儿爽!另一边,是朱瑄、朱瑾两兄弟落寞的身影和惆怅的目光……

谋国者

谋士,永远是中国历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英勇善战的将领固然重要,可想想当年刘皇叔未得诸葛亮之前那悲惨的职业生涯,我们就能明白一个出色的谋士是多么珍贵和难得。

其实不光刘皇叔,历史上几乎所有成功人士身后都有智囊出谋划策,像张良之于刘邦、房玄龄之于李世民、刘基之于朱元璋、范文程之于皇太极等。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把智囊们集中起来,专门组成一个咨询研究机构,称作“智库”(Think Tank)。

有的领导比较全能,谋士们可能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如果领导在智谋方面有欠缺,谋士发挥的空间就会相应增大。无论怎样,没有任何一个谋士不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领导采纳。

是非善恶,纵横捭阖,全凭一张嘴。谋士们靠头脑吃饭,靠计谋生存。既然有竞争,就会有优劣,IQ自然也有高有低。

有的谋士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凡事以利字当先,我们可以称之为“谋身者”。有些谋士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有更高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帮助领导一统江湖,谋取天下,结束纷争,我们称之为“谋国者”。

红花都有绿叶配,逗哏还需捧哏捧。成功人士身边都有出色的谋士辅佐,作为五代第一男主角的朱温,肯定也不会例外,他的“诸葛亮”,叫作敬翔。

敬翔,同州冯翊人。史书称:“翔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旧五代史·敬翔传》)

不过好读书,不一定读得好,擅书法,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敬翔就是如此。

估计敬翔年轻时书本知识啃得不够深,以致后来参加科举也没被录取。仕途无望,摆在敬翔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回家种地,二是投亲靠友。对于回乡务农这条路,胸怀大志的敬翔实在接受不了(太丢人),所以,他选择去汴梁投奔老乡王发混口饭吃。

汴梁是什么地方?那可是朱温的大本营。从老朱目前的表现看,那绝对属于优质的潜力股。敬翔觉得跟着朱温的手下混,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结果却很让敬翔失望。王发时任观察支使,作为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观察支使官位不算小。但王发这个人却没什么能耐,在同僚中人缘很差,或者说是他太爱面子,不愿求人办事。尽管他对敬翔这个小老乡很好,吃喝玩乐全包,却迟迟不肯为敬翔谋份差事。

敬翔不想一直寄人篱下白吃白喝,眼看大腿是抱不上了,他只好自谋生路。我们都知道,特长绝对是个好东西,用现在话说,叫核心竞争力。唱歌挣钱、跳舞挣钱、写文章挣钱、绘画挣钱……

总之,只要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那肯定不愁出路。

敬翔也有特长,他会写书信,括弧,通俗易懂的那种。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算特长?写书信写得通俗易懂,只能说明这小子读书读得太烂,好词佳句不会引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确实可以怀疑敬翔文采不足,写不出锦绣文章。但他的文笔,绝对实用,实用才是硬道理!

因为他的工作,是帮士兵们代写书信。懂了吧?士兵,有几个是懂文采的,能认识几个字就很不错了。

所以说,有特长还不行,必须要有发挥特长的平台和机会。由于敬翔书信写得浅显易懂,其中还夹杂着民间俚语和家常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深受顾客好评,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的客户,订单量猛增。

就这么写着写着,消息很快传到了大老板朱温耳中。老朱听说军中有个叫敬翔的,最近很出名,于是他从下属那里搞了几篇敬翔的作品。这一看不要紧,老朱立即决定让王发引见敬翔。

为什么?敬翔的文章究竟有多大的魔性?其实并没有什么魔性,仅仅是他的文辞实在是太通俗易懂了!通俗到连朱温都能通篇阅读零障碍,这可太难得了。

因为,大老板朱温,其实不大认字。

原来,朱温同志自幼不爱读书,整天净想着怎么玩得痛快。当年父母也没少操心。跟着黄巢造反还好,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谁也别笑话谁。可自从当上了节度使,问题就出现了。大字不识几个,请来的幕僚又满口之乎者也,文书又写的都是些古代圣人之言,晦涩难懂。别说能看明白,朱温连上面的字都不见得认识几个。每次看见这些密密麻麻的文书,朱温气就不打一处来,欺负我不识字吗?

“看见没有,你们看见没有,这才叫文章嘛。你们这些人写的,真是狗屁不通。”老朱晃着手中敬翔的作品,鄙夷地看着身边的幕僚。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敬翔就这样入了朱温的法眼。王发很快带敬翔面见朱温,两人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交谈。

“听说先生读过《春秋》,《春秋》是记载什么的书呢?”

看着一脸好学的朱温,敬翔开始了国学普及教育工作:“回老板,《春秋》是记载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的故事。”

“那春秋时期的用兵之法能copy(拷贝)一下吗?”

敬翔听到这个问题,说出了他人生中最著名的一番言论:“兵法精要在于出奇制胜,《春秋》记载的古代兵法,并不适用于当下,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朱温一听,有想法,对路子,是我的菜。于是他把敬翔留在身边,做了自己的幕僚。

日后,朱温逐渐发现,敬翔这个人,不光写文章有一套,他的规划能与自己不谋而合,他的谋略能让自己拍案叫绝,他的情商能让自己自愧不如。这简直太合胃口了!朱温觉得自己赚大发了。本来把敬翔留在身边,只是为了处理一下文书工作,没想到敬翔智谋过人,绝对可堪大用。

而现实证明了朱温的判断,性格深沉、擅出奇招又深谙厚黑之道的敬翔,在朱温与秦宗权五年抗战过程中,时时给朱温出谋划策,而且每次都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朱温感到非常高兴,更对敬翔信任无比,恩遇有加。

评价君臣之间关系,主要看两人默契程度,也就是能否达到如鱼得水、相得益彰的效果。历史上堪称经典组合的除了刘备诸葛亮、李世民房玄龄等黄金搭档之外,朱温和敬翔的组合绝对也算得上经典。

老朱性格粗暴、喜怒无常,群臣之中只有敬翔能够劝解。每次决策有什么不妥之处,敬翔不会当面指出,只需要含蓄启发一下,朱温就能迅速明白过来,立刻着手调整。后来朱温争霸天下,自然少不了敬翔给他出谋划策,老朱也经常会情不自禁夸上几句:“阿翔,还是你懂我。”

贤臣得遇良主,敬翔自然要鞠躬尽瘁,以报朱温知遇之恩。然而他的理想,绝对不局限在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幸福上。在辅佐朱温战胜秦宗权后,作为第一谋士的敬翔,人生也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那就是,协助朱温扫清寰宇,统一全国,建立新的时代。

他的目标,实现了一半。

他的历史地位,不及张良、诸葛亮、房玄龄、王安石、刘伯温、张居正等千分之一。也许并非是他自身原因,而是这段尘封的历史很少被人研究。五千年历史,尚有诸多优秀人物和精彩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天下之大,能谋国者几人欤?敬翔,算得上一个。

敬翔,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理想的,只有最实用的。

奇女子

国学大师钱穆曾评价说,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乱、最无耻的朝代。乱很好理解,这个无耻应该怎么解释?

可以认为,是无耻的人塑造了无耻的时代。我们的男一号朱温,肯定难逃无耻的恶名。

参考老朱这么多年的表现,言而无信、恩将仇报、狼子野心、胆大心黑……这样的人算无耻之人吗?

拥有以上代名词的人,可能更习惯被称为“乱世枭雄”。老朱在江湖上以奸诈、贪婪、残忍、暴虐、无信著称,但真正让后世对朱温嗤之以鼻,痛斥其无耻禽兽的,是他有个非常不堪的爱好——乱伦。

乱伦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儿媳们!

让人不解的是,老朱坐拥天下,哪里搞不到几个美女,可他却偏偏只对儿媳下手,孜孜不倦地给儿子们戴绿帽,这只能理解为老朱确实有特殊的癖好。

儿子多,儿媳自然也多,况且这些儿媳个个如花似玉。当然,这不能成为老朱乱伦的借口。趁着儿子们在外帮他打江山,老朱就在宫里和儿媳们乱搞,这在后来也间接要了朱温的老命。

设想一下,这么个老色鬼,突然对你感叹说:“我这个人,以前也是颗有情有义、用情专一的痴情种子啊!”你信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只有深爱的人,才会让你用情专一。其实,老朱以前并不算好色,不是那种见到美女就走不动道的色狼,或者说,为了不让深爱的人伤心,他懂得克制自己。

这个人,就是老朱的结发之妻——一代奇女子张氏。

为什么说她奇,主要有两点:一是经历奇,二是见识奇。

先说经历。张氏出身官宦世家,名叫张惠,其父宋州刺史张蕤。张蕤也是砀山人氏。既然是老朱的同乡,那就很有可能发生故事了。不然,一个在东北,一个在海南,在没有e-mail、QQ、微信、微博的年代里,想联系在一起都难。

和现在所有电视剧情一样,两人的情缘,源自一场美丽的邂逅。

相传朱温没有发迹时,整天跟二哥朱存一起在外面浪。有一回,哥俩来到宋州郊外玩耍,朱三机缘巧合就遇到了日后的另一半,也就是刺史大人张蕤的千金——张大小姐。

当时的情景,肯定是一驾马车从朱温身边经过,小风一吹,把马车的窗帘轻轻吹起,朱温无意间就看到了张大小姐秀美的脸庞。一瞬间,朱温感觉自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

在得知此女是宋州刺史张蕤的掌上明珠后,朱温连连感慨地对二哥说:“听说当年汉光武帝发迹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说做官就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今天我见到张蕤的女儿,料想阴丽华也不过如此吧。你看我能做光武帝吗?”

朱存一看三弟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就赶紧把他从梦想中拉回现实:“你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吧,我们寄人篱下,能达到温饱水平就不错了,你小子还想做光武帝,太不靠谱了吧。”

看着朱存那没有梦想的样,朱温也不再跟二哥啰唆,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日后若能发迹,必定会来娶你!

其后朱温跟着黄巢造反,逐渐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这个过程中,老朱猎色不断,但始终不尽如人意,他依然念念不忘张大小姐。自打天下大乱,宋州也早已残破不全,张氏一家音信全无,这让朱温好生伤感。

估计是老朱的一片真情感动了上天。在他驻守同州期间,一天,手下劫掠来一个美女,不敢自己享用,就前来献给朱温。例行公事,老朱都习惯了,看也没看,就把此女送到帐中,准备晚上开荤。

到了晚上,蜡烛一照,朱温不禁大吃一惊:张大小姐,怎么是你呀?

原来宋州被起义军攻陷,张氏便一直跟着父亲张蕤四处流落。张蕤病死后,张氏没有办法,就随逃难人群来到同州避难。没想到刚一进城,就被朱温手下小兵擒获,这才来到朱温面前。

“天意呀天意呀!是我的果然没得跑。”

老朱赶紧双手合十,感谢上天的垂青。接着他又充分发挥自己忽悠的本领,跟张氏套近乎:“张小姐,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可是同乡,你父张蕤也算是我的长辈,我们还曾见过几次面呢(假的)。今日你我在此相见,真是缘分!如果不嫌弃的话,以后就让我来照顾你吧。”

张氏当然能听出朱温是什么意思。考虑到自己毕竟是个弱女子,现在也无处可去,虽说朱温长得不帅,也不高,富不富更不好说,可毕竟算同乡,在乱世相遇是种缘分,有缘就该珍惜。

于是,两人当夜便结为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

目前看来,张氏的经历绝对称得上“奇”。

再说见识奇。据史料记载,张氏贤明谨慎,无论内外之事,都能提出相当合理的建议,这让朱温倍加惊喜。无论大事小事,老朱都会向张氏请教,听听她的意见。有时率军出征,途中一接到张氏书信,说此时行军不宜,朱温就会立即拨马回军,毫不迟疑。事实证明,张氏的预测从无差错。

老朱自从娶了张氏,顿时从好色之徒变为模范丈夫,猎色行为少了很多。

现在,你知道朱温真有用情专一的时候了吧。

可惜的是,朱温实力越来越强,而张氏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最终两人没能白头偕老,在朱温篡唐之前,张氏便已溘然长逝。

也正是因为没了张氏的约束,老朱开始放纵自己,也慢慢就和儿媳们搞在了一起。其实,这也不全是老朱的问题,他的那些儿子和儿媳,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当然,这都是后话。就目前来说,老朱外有猛将良谋,内有贤明爱妻,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争霸天下的天平,已渐渐向老朱这边倾斜。

进击的李晔

为什么说朱温占天时之利,因为当今的皇帝依靠着他。有了皇帝的支持,做起事来就可以打着朝廷的旗号,出了事也不用自己埋单。

当今之主,乃昭宗李晔。李晔其人,身材挺拔、举止庄重、酷爱读书,举手投足之间很有明君风范。皇兄李儇驾崩之后,大唐帝国奄奄一息,国势更加岌岌可危。

李晔并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大麻烦不能根除,那就先从小部分开始做起,他相信自己能像先祖宪宗李纯那样,实现王朝的中兴。

人有梦想,是件好事,但梦想永远无法实现,感觉还不如没有的好。

就像后世大明朱由检一样,虽然也是呕心沥血,无奈国运已尽,人力难以扭转。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相当英勇的气魄。

李晔在即位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包括禁止奢靡、厉行节俭、重视人才选拔、强化儒学教育等,效果十分明显。已近黄昏的王朝突然间又有了一丝耀眼的光芒,让朝中大臣欣喜不已。

李晔的策略十分得当,人也十分聪明。他熟读历史,很清楚藩镇割据无非就是狗咬狗,关键是你能不能像宪宗那样做狗的主人,牵着狗的鼻子走,最好是挑唆他们斗得两败俱伤,好从中谋利。至于宦官专权,那就想办法铲除这批万恶的太监,换上自己的亲信,逐渐把禁军统治权收回自己手中。

不得不说,李晔的策略相当具有针对性。但问题只有一个,执行起来难度和风险实在太大。因为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比田令孜还要难缠百倍的杨复恭。

杨复恭自打一脚踢开田令孜成功上位,特别是拥立李晔为帝以后,仗着有李克用的支持,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他身兼枢密使、右军中尉、观军容使等要职,算是军政大权两手抓,两手硬。

杨复恭这厮,专横跋扈,祸乱朝政,对外自称“定策国老”,把李晔看成“天子门生”,意思是李晔的皇位是咱家给的,当然算我的门生。

杨复恭更过分的地方在于,他上朝总是坐轿子,而且一直坐到太极殿门下,这就不能忍了!你让皇帝和诸大臣的老脸往哪儿放,满朝文武大臣,难道还不如一个死太监?

大臣之中,宰相孔玮、张濬最是不满,他俩多次暗中劝说李晔采取行动,干掉杨复恭及其党羽。

有一次,李晔和孔玮等大臣闲聊,扯到了四方反贼这个话题,正好杨复恭也在旁边,孔玮趁机指桑骂槐:“陛下左右就有将要谋反之人,还扯外面那些人干甚。”

李晔脸上忽然换了个表情,满脸疑惑地看着孔玮。孔玮心领神会,指着杨复恭说道:“杨大人仅是陛下的一个家奴,竟敢坐轿上殿,又收了许多干儿子掌管禁军,不是想谋反那是为了什么?”

杨复恭一听此言,不禁大怒,好你个孔玮,你这是故意刁难咱家!只是当着李晔的面,杨复恭不好发作。他恨恨地回答道:“咱家收那些干儿子,可全是出于保卫社稷的一片忠心哪,怎么可能是想谋反呢?开玩笑!”

孔玮沉默了,杨复恭以为自己赢了这场辩论赛。没想到身为裁判员的李晔也参与了进来,反问道:“杨爱卿,你说你想保家卫国,那么你为什么不让那些人姓李,而是让他们随你的姓呢?”

一针见血,刀刀见肉,李晔问得非常好,杨复恭无言以对,这次辩论算是栽了。杨复恭并不在意,丢了一回面子,算不上什么大事,反正军权在我手上,你们还能翻了天不成。

李晔翻不了天,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从内部无法剪除宦官,那就先从外部拔掉他们的靠山——李克用。朝廷虽无力,但藩镇中与李克用有仇的不在少数,我难道找不出几个来?

李晔眼光狠毒,很快就确定了目标,其实不用猜,肯定是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

“你个死太监有外援,难道我就没有吗?你找李克用,那我就找朱全忠。你以为李克用可以保你,那我就先把李克用废了,看你还有没有靠山!”

李晔的选择没有错,至少到现在为止,朱温名义上还是大唐的忠臣,怎么看也比曾在长安烧杀抢掠的沙陀人靠得住。以朱温制约李克用,等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李晔最愿意看到的,他迫切地想要导演好这场大戏。

可作为主演的男一号朱温和男二号李克用能把这场戏演得精彩吗?或者说,他们能达到李大导演想要的效果吗?

自上源驿事件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六年。这六年间,朱温击败秦宗权,占据河南大部地区。李克用也没闲着,他以太原为根本,连续出兵幽州、云中,所向无敌,占据了山西及河北大部,而潞州、邢州、磁州等地也即将到手。

这对死敌,终于要在战场上一决高下了。

抉择

大顺元年(890年)五月,天气还不算太热,但朝中的大臣们却总感觉酷热难当。这种热不是源于温度的升高,而是朝廷上的政治氛围。他们都看得出来,李晔与宦党的争斗,已渐趋白热化,他们也更加明白,当今圣上,绝不是个容易屈服的主。

此刻,距李晔登基尚不足两年。虽然杨复恭有拥立之功,但李晔似乎并不买账,反而觉得宦官就应该老实本分地做奴才,根本不配搞政治。他不像老哥李儇那样逆来顺受,任凭田令孜作威作福。

他带给朝臣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既然选择了我,我就要有所作为,彻底扭转宦党专政的局面,最好是重新将这帮阉货打回内宫,永远不能干预朝政。

为此,李晔迫切想搞个大动作,大得足以动摇宦党的根基,从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重振朝廷声威。

有梦想、有斗志、有勇气,作风好、人品好、智谋好、学识好、长相好,作为一名“三有五好”青年,李晔绝不允许自己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强烈的权力控制欲又促使他随时准备出手,抢夺胜利的先机。

越过杨复恭,直接打击其背后的靠山。只要靠山一倒,朝中宦党根本不值一提。从目前形势来看,打倒靠山似乎更容易。

靠山,就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晔对他似乎并没有多少好感。

于是,李晔出手了,就在这个五月。

他传诏天下,削夺李克用官爵、属籍,令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孙揆为副手,以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候兼供军粮科使,以朱温为南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手。

部署完毕,李晔信心满满,朝廷军联合四路藩镇诸侯,以五敌一,胜算很大。

李晔并不是容易冲动,神经大条的人,相反,他做的任何决定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下诏削夺李克用一切爵职,并出兵讨伐,相当于公开和曾经堪称“帝国救星”的沙陀人为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杨复恭敏感的神经。

李晔不可能不清楚,杨复恭与李克用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征剿河东,杨复恭必定不会无动于衷,也不会坐视不管。

可李晔还是那么毅然决然。即便以杜让能、刘崇望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中,十分之六七的大臣认为不可贸然行动,李晔还是下定决心,独断乾坤。

这仗我打定了,反对无效!虽无必胜把握,但绝对值得一争。

李晔坚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朱温、李匡威、赫连铎、张濬、孔玮,有你们支持,也许就够了。

这五人,是李晔手中仅有的筹码,也是他抉择的动力所在。

这五人,可以分成两拨,一拨是藩镇,一拨是朝臣。

藩镇这拨,包括朱温、李匡威、赫连铎。朱温自不必说,作为李克用的死对头,老朱时刻想趁机置李克用于死地。李匡威和赫连铎,一个是卢龙节度使,一个是云州防御使,两人辖区与河东相邻,时常受到沙陀侵扰,好几次差点连老窝都被李克用端掉,因此这两人对李克用的感情,岂一个恨字了得!

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很快与朱温达成军事同盟。三人连续给李晔上表,请求讨伐李克用,为朝廷剪除隐患。这种“想朝廷所想,急朝廷所急”的做法,让李晔很是欣慰。动机纯不纯都无所谓,能好好利用就行。

他们三人,能给予李晔军事上的支持。而政治上的担子,就落在另一拨人,也就是孔玮和张濬身上。

孔玮之前我们已经提过,这厮曾多次劝说李晔对宦党动手,算是个彻底的倒杨(杨复恭)派。而作为倒杨派另一代表的张濬,却是个很有经历的人,只不过他的经历,看上去都不是很光彩,甚至有些无法直视的感觉。

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很有骨气。张濬,就是个没有骨气和节操的文人。

张濬原本依靠杨复恭走上仕途,当时杨复恭没有实力对抗田令孜,被远远地晾在一边。张濬起步后感觉跟着杨复恭混没有前途,于是果断选择跳槽,投在了老田门下。这期间张濬估计没少帮老田黑杨复恭,可惜没过多久,杨复恭就把田令孜一脚踢开,重掌大权。

对于叛徒张濬,杨复恭恨不得活吞了他。

张濬很清楚,自己和杨复恭那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甚至沉底了。既然关系已无法修复,我又何必再依靠于你?他决心与宦党彻底划清界限,寻找到了新的小伙伴。

这个小伙伴,就是昭宗李晔。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李晔敏锐地发现张濬与杨复恭势同水火,特别是上朝时两人那相互怨恨的眼神,透着必置对方于死地的决绝。李晔看在眼里是乐在心里,张濬正是自己要找的帮手。

张濬也认为自己傍上了李晔,相当于登上了豪华的邮轮。只不过他还没认识到,这邮轮,名叫“泰坦尼克号”。

目前看来,泰坦尼克号还在安全地行驶,没发现任何异常。李晔很快把张濬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倍加宠信。作为回报,张濬也尽心帮助李晔对抗杨复恭。

其实不只仇恨杨复恭,张濬的黑名单中还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张濬与李克用的交集,还要追溯到平定黄巢时期,张濬曾在李克用军中担任都统判官。至于两人的过节,根源在李克用根本看不上张濬(能让李克用看上的真不多),一听说他升任宰相,便对前来传诏的使者挖苦讽刺:“这小子是个有名无实、务虚不务实的野心家,哪有能力胜任宰相一职?试看将来引起天下大乱的,必是此人!”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张濬的耳中,这让平时自比谢安、裴度的张濬内心很是受伤,他恨恨地说道:“李克用你莫要猖狂,你也拽不了几时了,早晚我会把你和杨复恭这阉货一并送上西天!”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鼓动李晔下定决心出兵了。

朱温等三大藩镇请讨李克用,兹事重大,李晔命朝中四品以上官员讨论。以杨复恭为代表的宦党自然举双手双脚反对。而朝廷重臣杜让能等也出人意料地选择站在杨复恭一边,他们并非宦党,只是认为局势刚刚稳定下来,不宜妄动刀兵,况且又是对付李克用,实在没有多大把握。

为此,张濬和孔玮默契配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双簧。

张濬: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今三大藩镇联合出兵,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臣估摸着不消数月,必然成功。失今不取,后悔莫及呀!

孔玮:张濬说得对!

李晔:李克用毕竟有兴复大功,如今出兵讨伐,天下人怎么看朕?

孔玮:陛下的担忧,只是朝廷一时的体面,张濬所言,却是万世之利好。昨个我都把用兵所需的馈运、粮草、犒赏等一切因素估算好了,一两年之内绝对充足,现在就等陛下一声命令了。

张濬:孔玮说得对!

李晔:两位爱卿如此决绝,朕也不是人,起兵起兵!希望两位爱卿勿负朕意。

张濬、孔玮齐声:陛下说得对!

起兵之事,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李晔并不傻,不可能因为张孔两人几句忽悠就贸然行事。其实他早就有所估计,即使此战无法彻底消灭李克用,但只要能给他一个下马威,适当削弱沙陀人在河东的势力,顺便在各藩镇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已经可以接受,而且这个目标也很有可能实现。

李晔决定一试,能否削除宦党,重振朝纲,甚至逐步实现中兴,就在此战!

李晔坚信:实力创造传奇,王者绝非偶然。他认为自己“以藩制藩”的政策正在顺利推进,更是梦想着成为太宗、宪宗那样的一代明君。至少到现在为止,自己的运气不是很好吗?

可惜,这次运气并不是很好。

李晔很快便会被人从梦想拉回现实。李克用实在不好对付,他的手里不仅有战无不胜的沙陀骑兵,更重要的是,他帐下猛将如云,三镇联军实力根本不够看。

后世津津乐道的“李克用十三太保”,即将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