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贾雨村处事是制度漏洞
《红楼梦》开端就说了是“假语村言”,也就是“贾雨村言”,我们在文中就可以发现,贾雨村这个人并不是儒家传统的正派人物,甚至不能算一个好人,更加谈不上是好官了,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声称这本书是贾雨村讲的故事呢?自比贾雨村很好吗?不是很好,而是很合适。
《红楼梦》是以女人展示男人,以内宅展示官场、商场。作者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沉迷《西厢记》并模仿,还让薛宝钗去开导林黛玉,“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这里对应的就是贾瑞读《风月宝鉴》只读正面,为人处世只一味模仿着书里的来,年纪轻轻就一身迂腐气,做人做事不成章法,《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贾瑞读死了。曹雪芹这里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读了不好的书或者像《红楼梦》这类书只读了正面,那就是死路一条。
贾瑞的对立面就是贾雨村,他是不相信儒家那一整套礼义廉耻的,只应时应事而动。贾雨村判葫芦案,各方都满意,也没有监督检查机构,判了并无人生事就是好官。第三十四回,打宝玉之后,茗烟“认为”是薛蟠说的,薛姨妈和薛宝钗责怪薛蟠,薛蟠说:“人人说我杀了人,也就信了罢?”说的就是薛蟠为香菱杀冯渊的事,薛蟠自己说出的是他没有杀人。这些事里本没有真相,因为无人追究真相,秦可卿、金钏、贾瑞,包括林如海之死,都无人追究,怎样判都是可以的,判得所有人满意就是正确的。
贾政买扇,石呆子不卖,贾宝玉不管是许之以利还是以情,对方都不卖,贾雨村“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红楼梦》开头就说了,贾宝玉是一块石头,这石呆子就是落魄之后的贾宝玉。他不可能与制度对抗,只是托了贾雨村一个名,实际上来说,贾政要扇子,让谁去做,都是这样做的,以官方之名。
窃珠者贼,窃国者侯。假若这扇子指的是清兵入关,已经占领了BJ,让交出玉玺,不交就死,还有得谈吗?这件事的反面也是说,等贾宝玉落到石呆子的份上,手中无权,是什么都保护不了的。扇子上画的“湘妃、棕竹、麋鹿、玉竹”之类的,湘妃可能是史湘云,也可能是林黛玉,有“政”权之人,说抢就抢了。因为外与内,男与女是反的,一群人吃鹿肉,说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他们吃的鹿肉都是他们失去的“领域”。“鹿”死北静王爷之手,跟贾雨村一样的人,用“抢扇”的方法,拿去讨好了北静王爷,送了几件草制的蓑衣——承诺保贾宝玉风雨无忧。“一夜北风紧”,寒冬已至。因为抢到了十把扇(散)子,“十二钗”应该是“十散二死”的。
贾宝玉说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贾雨村说的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制度存在问题,好人不长命,坏人才能荣华富贵,贾雨村不过是应时而动(时飞)。至于品行,贾宝玉被贾政打,是从外人口里说出贾宝玉的形象,奸辱母婢,争抢戏子,与薛蟠在外招妓,家内不只袭人,估计从七八岁吃胭脂就被认为淫遍全府了。如果是同时代,站在贾府外边看,贾宝玉这样比薛蟠更差的形象,有人会同情贾府全盘覆没吗?
香菱跟林黛玉学诗,是林黛玉学诗的场景再现,也就是说贾雨村当时就是这样教林黛玉的。林黛玉跟贾宝玉一起看言情小说入迷,却抵不住世事变幻,被薛宝钗劝过之后,薛宝钗又在重病之时送去了燕窝(避风躲雨处),是实际上的治病救人。贾宝玉风雨夜探林黛玉,林黛玉“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是成立诗社、王熙凤过生日、逼鸳鸯这些事中明白了自己孤女的无力。在贾府这风雨交加之中,林黛玉是像鸳鸯一样依附于贾母的,林黛玉的财产自始至终是贾琏掌控着的,所以王熙凤也一直很照顾她。鸳鸯的无路可走就是林黛玉的无路可走。贾宝玉终是难以依靠,虽然明白贾宝玉用心,却终究无法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