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八种心智模式
我总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感到惊叹。有些人特别安静,有些人总是喋喋不休,有些人总是抓着别人的错误不放,有些人则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
我曾在书中读到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沟通模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然而,究竟哪种经历会促使哪种沟通模式的形成,读者还是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学家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吧,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否则话题就扯得太远了。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介绍沟通中的八种常见的心智模式。这也是我之前提到过的弗德曼·舒茨·冯·图恩提出来的。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某一个人与某一种特定的模式画等号,因为每个人的沟通风格都是复杂多变的。
研究沟通中的八种心智模式既能让你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又能让你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
这是因为:
● 第一,通过了解这八种心智模式,你能更快地辨别出沟通对象的类型。
● 第二,辨别出沟通对象的类型后,你就能判断出应该采用怎样的模式与其交谈。
但是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怎样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争吵。
我只能根据不同的心智模式的特点为你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有助于你更好地避免或解决与不同类型的沟通对象之间的冲突。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沟通模式。如果真的存在,那么生活会变得有些索然无味,不是吗?
我的建议:
首先要了解自己!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心智模式,你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棘手问题。
第一种 需求型心智模式
寻求他人的关爱和保护,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然而,这种需求在有些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或者说这些人知道怎样通过表达这种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在与别人谈话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开场白:“我的天哪,我到底怎么了?我突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不行,我需要帮助。”
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会频繁地跟你诉说自己是多么需要得到你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你拥有他们所没有的某种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仿佛在说“快来帮帮我”。从自我表达维度来看,他们传递的信息是“我一个人做不到”;从关系维度来看,他们传递的信息是“你有能力帮我且应该帮我”。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是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那么你和他之间很容易变成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关系。这会造成恶性循环:被帮助者习惯了帮助者的援助,变得越来越依赖他,而帮助者会利用被帮助者的需求来控制他。所以,这种模式并不可取。
如果你是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你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有很多事做不到。所以,你应该多多鼓励自己:“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吧,主动一点!”当你向他人寻求帮助时,可以问得详细一些,然后自己想出解决方案。不要给他人传递诸如“我很无助,我需要你”之类的信号,而应该点明你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你可以说:“我无法决定该选择这两个方案中的哪一个,你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如果你确定你的沟通对象是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甚至总是把你当作救星,那么你应该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你的沟通对象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能自己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与其担任救星的角色,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倒不如问他一些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例如:“事情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我现在怎样做才能帮到你?”
第二种 助人型心智模式
没错,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与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是一对完美的搭档。从自我表达维度来看,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传递的信息是“我很强,我不需要帮助”;从关系维度来看,他们传递的信息是“你需要我的帮助”;从诉求维度来看,他们传递的信息是“告诉我怎么做能帮到你”。
这类人最讨厌别人说他们不独立,对他们感到失望。他们喜欢扮演救星的角色,尝试通过扮演这种角色来避免被人说成是无能的和不够独立的。
当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和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相遇,虽然沟通会变得更高效,但是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依附关系,产生恶性循环。需求型的人会希望助人型的人越来越强,不停地帮助自己,而助人型的人会一直不停地付出,竭尽全力地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如果你是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你可以这样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诉求,并尝试问问他人的建议。
这对你来说或许有困难,因为助人型的人常常无法忍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其实你可以告诉自己不需要事事都争第一,总是表现得很全能。有时候示弱并不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是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总是想把自己的帮助和想法强加给你,那么你应该保持独立,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当你拒绝了他们的帮助后,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很沮丧。这时,你可以问一问他们的具体感受,或者你怎么做才能帮到他们。
助人型的人可以尝试示弱。
第三种 讨好型心智模式
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做所有事都是为了服务和支持别人。尽管这听起来与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有点相似,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的差异的。助人型心智模式的人会刻意强调和证明自己的优势,而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则常常贬低自己,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微不足道。
总之,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往往喜欢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从自我表达维度来看,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从关系维度上看,他们给沟通对象发出的信号是“决定权在你手上”;从诉求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告诉我,你想让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团体中,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倾向于顺着他人的话说,附和别人,总是喜欢说诸如“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是的,正如你所说”之类的话。这类人倾向于响应别人的号召,服从别人的安排,随波逐流,与他人和气地相处,总是害怕和回避与他人发生冲突。
如果你是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总是赞同他人的说法,常常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是这类人,你又应该怎样与这种只会迎合你、始终回避冲突的人相处呢?
如果你说话时常常讨好他人甚至贬低自己,那么你应该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人,服从他人的安排。你应该学会把自己放在首位。
首先要学会说“不”!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属于这类人,那么你应该多多鼓励他,详细地询问他的想法,让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团队中,如果有一位同事总是唯唯诺诺,只会一味地迎合他人,你可以直接询问他的想法。例如:
第四种 指责型心智模式
指责型心智模式的人与讨好型心智模式的人恰恰相反。与追求和气的讨好型的人相比,指责型的人总是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喜欢吹毛求疵,常常使谈话气氛变得紧张。
这类人的内心独白是:“我是权威,没有人可以反驳我。”从关系维度上看,他们其实是在指责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诉求维度上看,他们是希望别人能够服从他们,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此外,这类人总是对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持怀疑态度,喜欢盯着他人身上的缺点看,总是用尽一切办法占据主动。
这类人看起来真不讨喜,但是俗话说得好:“刀子嘴,豆腐心。”指责型心智模式的人往往是因为无法忍受自身的某些性格特点,所以才通过加倍指责他人的方式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显而易见,他们在沟通中很少会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总是用第二人称“你”作为一句话的开头。
这种沟通方式无疑会增加争吵的风险。如果你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指责他人,或者你身边的同事或合作伙伴属于这类人,在沟通时你们之间的气氛肯定容易变得紧张,最终沟通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
如果你总是喜欢抓住他人身上的缺点不放,常常指责他人和推卸责任,你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
你应该第一时间察觉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坦诚地告诉沟通对象,因为这些问题会使你的沟通对象在与你交谈时感到非常不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同时不要忽视你传递的信息中事实维度的内容。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就会惊喜地发现,解决冲突原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与指责型心智模式的人打交道时,你需要跟他们进行正面对抗。你可以比较一下与不同心智模式的人相处时所用的方式:在与讨好型或需求型心智模式的人相处时,你可能要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在与指责型心智模式的人相处时,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最好能通过在谈话时多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明确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你可以说:“你突然这么大声说话,还不停地指责我,让我感觉受到了侮辱。”另外,即使很困难,但是你也要努力了解这类人内心的真实诉求:他们是为了逃避责任才把问题归咎到你身上的吗?还是想通过找到他人的缺点来掩盖自身的不足?总之你要记住,指责型心智模式的人的内心往往很缺乏安全感。
第五种 表现型心智模式
表现型心智模式的人的内心也隐藏着一定的不安全感,但是他们不会贬低别人,而是会反复提醒自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于担心被人拒绝、受到伤害,他们会在心里反复对自己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总之,他们渴望被认可。
此外,这类人还希望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认可来衡量自己的受欢迎程度,而且希望自己的受欢迎程度不断增强。有一点很明确:他们表现出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想通过表现自己来得到他人的认可,就会有意识地只向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隐藏自己的缺点和所谓的阴暗面,就好像在戴着面具与他人交往一样,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心力交瘁的事情。
如果你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在强调自己的才能、业绩和成就,不要忘记一点:你无法单纯地用“好”或“坏”去定义一个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谓的“好”的和“坏”的特质,正是多种特质的混合才造就了一个人生动和丰满的个性。
也许你的成绩不够理想,但是你拥有惊人的创造力;也许你的内心特别敏感脆弱,但是颇具同理心,很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总之,你应该学会适当示弱,例如:当你在工作中感到无计可施或者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某项任务时,应该坦诚地跟领导沟通,而不是不懂装懂,一味逞强。
如果你的一位朋友或同事总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将成功和他人的认可放在首位,那么当他偶尔暴露出自己的缺点时,你应该肯定他、鼓励他。当他犯错时,你应该跟他强调,犯错是人之常情,这种小小的失误不但无伤大雅,还让他显得更加真实、可爱。
人无完人!
第六种 控制型心智模式
控制型心智模式的人时刻想要掌控一切,始终给人传递出一种自己就是权威的感觉。例如:当看到猫跑到床上时,这类人不会说“我觉得让猫待在床上不太卫生”,而会说“宠物禁止进入卧室”。
如果你有一位同事属于这类人,你会发现,当发言被提问打断时,他不会说“请让我把话说完,然后我再回答你的问题”,而会说“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这类人总是想要对别人指手画脚,绝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威。比如,一位控制型心智模式的母亲教育孩子时会说:“出去玩时不要招惹是非!”当然,这位母亲的本意是好的,她只是想尽可能地阻止孩子做出任何会伤害到他自己的危险行为,或是因冒险、冲动而犯错。因此,她才会约束孩子的行为,告诉他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然而,如果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那么母亲的这种沟通方式就会引发母子冲突。像“出去玩时不要招惹是非!”这种强势而又模糊不清的命令对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只会适得其反,他们根本不会乖乖听话,只会和母亲大声争吵。
如果你总是希望能掌控一切,那么你应该学着慢慢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你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练习来做到这一点。与他人沟通时,尝试顺着他们的话说,而不要去影响他们的看法、纠正他们的观点或者命令他们。
如果你常常与这类人争吵,那么你应该大胆地说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面对他们自以为是的言论,要有意识地保持冷静,淡定平和地与他们沟通,避免使用“你应该……”之类的表达方式,否则你的沟通模式就会变得和他们的一样。
我的建议: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就必须做出妥协。在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虽然有时需要采取控制型模式,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用共情的方式进行沟通,取得的效果会更好。与其警告孩子出门不要招惹是非,倒不如给他使个眼色,说:“祝你晚上玩得开心,但是不要玩过头哟!”
第七种 疏离型心智模式
疏离型心智模式的人与他人交谈时总是把信息的事实维度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他人传递的信息背后的真正诉求,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不会用第一人称来作为一句话的开头,不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流露出真情实感。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失落地回到家时,疏离型心智模式的父亲会说:“你的名次下降了很多吗?其他同学考了多少分?”其实,孩子此刻需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一些鼓励的话语,而不是对客观情况的询问。
这类人在逃避冲突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总是这么情绪化,那么我们没什么好谈的。”
从自我表达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感受与我们讨论的事情无关”;从诉求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离我远点”;从关系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你太情绪化了,你的情绪与我没关系”。
这种沟通模式在男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在职场中。我承认,这听起来有点以偏概全。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事实。当男同事在交谈过程中反复强调事实维度的内容,并且总是把“女性总是很情绪化”这句话挂在嘴边时,担任更高职位或者职业偏男性化的女性必须知道应该怎样应对。
画重点
疏离型心智模式的人不想流露出任何个人情绪,尤其是不想与他人有任何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因此他们总是通过强调客观事实来武装自己。
如果经常有人对你说,你在谈话中总是非常疏远和客观,不停强调客观事实,那么你应该试着多使用第一人称,尽量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总是和他人保持距离,从不表露自己的情绪,沟通对象就会觉得你很难相处。因此,你可以使用类似“我认为……”或“我觉得这件事很……”的表达方式,拉近与沟通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职场中,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拉近与同事的关系,你应该有意识地展现自己人性化的一面,比如在对话中多使用第一人称,效果绝对会让你感到惊喜。最好先找你信任的人陪你一起练习,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能让你的感情更自然地流露出来。
勇于向他人表达你的内心感受!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是疏离型心智模式的人,不愿意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那么你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工作中,当他指责你太过情绪化时,你可以反驳他:“这个项目对公司来说特别重要,因此我也很重视这个项目,有情绪波动很正常。你不这么觉得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伴侣属于这类人,那么你必须向他敞开心扉,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简短的话告诉伴侣你的感受和情绪,然后询问他的看法。比如,在面对本书第56页的例子中的情况时,作为孩子母亲的你可以这样对你的丈夫说:“我很担心托马斯,他因为考砸了而非常沮丧。我觉得他此时非常需要你的鼓励,你觉得呢?”
我的建议:
注意不要让自己情绪失控。有时,在面对疏离型心智模式的人时,你会变得很情绪化,但情绪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你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你应该尝试理智平和地阻止他们继续表达事实维度的内容,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当然,不要忽略客观事实的存在。
第八种 夸张型心智模式
与表现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似,夸张型心智模式的人也希望尽可能多地向他人展示自己。区别在于,在展示自己时,这类人不像表现型心智模式的人那样用事实说话,而是喜欢夸张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并且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从自我表达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这就是我”;从关系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很高兴你成为我的观众”;从诉求维度上看,他们想表达的是“快来肯定我的表现”。
此外,他们总是会通过将沟通对象说的话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来引导谈话的走向,把每一次谈话的话题引到自己身上。这样一来,谈话很快就变成了他们的独白。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有些人天生爱炫耀,喜欢自吹自擂呢?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上提出的关于夸张型心智模式的观点让我感到惊讶。书上说,夸张型心智模式的人是因为认为没有人关心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才通过一些夸张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此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不是吗?
与其演戏,不如尝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你在与他人交谈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谈论自己、炫耀自己的能力,那么你不妨试着停下来,听听你的沟通对象怎么说。
在回答他人的问题之前,你可以先用心地倾听,然后思考片刻,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免总是自说自话。尝试对他人的观点表现出兴趣,在与他人交谈时多提问,不要一开始就夸夸其谈,总是谈论自己如何如何。停止自说自话!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喜欢炫耀自己,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自说自话,那么你们之间的沟通会很困难,因为你常常很难让他停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尽可能干脆利落地打断他,明确地告诉他:“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但是请先听我说完我的情况。”当他又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时,你可以找个合适的时机打断他,用商量的语气问他:“你先听完我的看法再说,如何?”
不幸的是,与这类人沟通往往很困难,因为你很难插上话。但是你还是应该尝试去打断他,因为你自己肯定也有一些令人兴奋的重要的事情要与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