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巴人的惊世文明

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在北纬30°的带状地域,曾经诞生过无数辉煌的人类文明,这些文明中,有的我们至今也无法企及,只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美好憧憬。

2000多年前,位于古埃及的80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神秘莫测的金字塔,诞生在北纬30°。

公元前6世纪,坐落在幼发拉底河畔,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于北纬30°。

繁荣于公元3—9世纪,创造了天文、数学、文字等伟大智慧的玛雅文明,诞生在北纬30°。

北纬30°也横贯了整个中国大陆腹地,从中国最东端的杭州湾,到风景奇绝的黄山;从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到葱郁莫测的神农架……

我们重庆位于多少纬度呢?北纬28°10′—32°13′之间!难道它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奇迹和奥秘?

重庆地处北纬30°示意图

如今,重庆瞩目于世的“三张名片”——美女、美景、美食,已是尽人皆知了,然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开天辟地的祖先巴人,他们曾经创造的惊世文明,我们又能知晓几何呢?

远古辉煌的盐城

5000多年前,在如今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这个地方,一群生息在巫峡的巴人部落,在山岩的泉水中发现了咸味,于是便用陶器将它们储存起来,通过加热,制成了盐。或许是造物主对巴人的垂青和庇护,拥有了盐巴这一战略资源,就拥有了人世间最根本的生存基础和宝库。

盐,改变了巴人往昔朝不保夕的捕猎生涯。他们将它储存起来,开辟盐场,用作对外的物资交易。当时盐场四周崇山峻岭,勤劳的巴人沿着狭小险道,翻越秦岭将盐背出山去。他们开辟了4000里盐运山道,开辟了400里盐运水道,还凿成了大宁河沿岸300里长的栈道。他们将盐这个人类生存的必备珍品从巫溪推向了全中华。

巫溪宁厂古镇示意图

当时,最繁盛的盐场上下长达5里,整个宁厂镇常住人口接近2万人,四方商旅荟萃云集,流动人口竟有10万之巨!“两岸灯火,万灶盐烟。”《山海经》中记载东方有一个“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富裕民族,就是描述当时的巴人巫咸部落。

听闻此处产盐,成都平原、两湖盆地、汉中盆地的商民,不顾三峡水道之险、群山蜀道之难,带着本族的五谷、兽肉兽皮、水果慕名前来,与巫咸国人交换食盐。这样一来,巫咸国人足不出户便能得到足够的五谷和肉食。而对那些前来交换食盐的外族人来说,食盐是部落得以延续的根本,盐给他们带来了体力与生命。任何一个民族缺少了盐,都将失去竞争力乃至无法生存。这种简单的食物能使人们有足够的体力投掷长枪、挥舞短剑,摆脱死亡的阴影。

往昔大宁盐厂热火朝天的煮盐盛景业

盐场从先秦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在盐兴盛的宋代,曾年产盐达400万斤。在清乾隆年间,有盐灶336座,煎锅1008口,号称“万灶盐烟”。明清时期仍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

如今,我们漫步在这个依山傍水的远古盐城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鳞次栉比、断壁残垣和斜木支撑的“吊脚楼”。虽然往昔的繁华已今非昔比,然而我们就仿佛正面对一架恐龙化石,虽然它再也不能惊天动地了,然而抚摸它的脊梁,却仍能感受它昔日叱咤风云的强盛与辉煌!当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每天品尝食物都要放百味之首的“盐巴”时,那么“盐—巴”,就是对巴人缔造这一人类物质文明的景仰和怀念!

巴人的驰名商标

巴乡酒

巴人是一个得天独厚,最早富裕起来的族群,上古时代就在生活劳作中学会了酿酒。巴人在先秦时期便以酿造“清酒”闻名,“国窖1573”至少比它晚出世1800年!汉晋时,巴人的后代已拥有自己的品牌酒“巴乡酒”,亦称“巴乡清”,其味香醇,其性浓烈。山邑之间,普通人家就用玉米和高粱酿造甜米酒,自酿自饮,独享纯浆,名叫“旨酒”。今日的“巴人咂酒”是否承袭了它的酒魂与酒脉之一二呢?

巴人喝咂酒

堕林粉

江州之北有稻田出“御米”,品质优良,是指定进贡给皇帝吃的。巴人将其磨成粉,配以辅料,取江州之南“清水穴”的泉水调匀后做成膏,用于美容敷面。这个清水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位于重庆南岸莲花山麓流经龙门浩的清水溪上。古时的江州“堕林粉”因品质上乘,好者甚众,故远销四方、热卖京城而闻名于世。

黄润布

在巴县冬笋坝(今属九龙坡)的巴人墓葬中,曾发现大量的麻布和绢的痕迹。战国晚期,在巴境内的民户均擅长织布,由于质量好,数量大,便用布代替交税。巴人利用他们自己生产的蚕丝、麻、苎等织造绢、布,其中的“黄润布”便是巴人的品牌,以麻织成,轻细柔软,被列为“贡品”。

巴地柑橘

巴地出产的柑橘自古出名,产量也很大。西汉朝廷专门在江州等县设有橘官,以管理柑橘的生产和销售。在东汉曾做过巴郡太守府所在地的“北城府”(今江北区大剧院一带),当时又名柑橘宫。荔枝也是江州盛产的名贵水果。这里有很大的荔枝园。每当荔枝成熟的季节,巴郡太守常在这里宴请宾客。

柳叶剑

柳叶剑是巴人的标志性武器。长约40厘米,最厚处32毫米,蛇皮纹。握在手中感觉很好,中脊和刃部有不同的合金比例及反差较大的厚薄比例。三棱体的剑体,高高隆起的剑脊直指剑锷,在两端形成深凹的血槽,是一种极富力学原理的构造。巴剑远远短于秦剑和楚剑,有人说上古时代峡江山地荆棘密布,不利于长兵器作战,因此巴人英勇剽悍,更善于近身肉搏。柳叶剑是远古战争的产物,是英勇、胜利、智慧的象征。

巴人打仗用的青铜柳叶剑

《下里巴人》及《巴渝舞》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巴人通过盐业兴旺达到衣食无虞后,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日渐浓郁。他们在地头树边,围成一圈,席地而坐,亦歌亦舞,手舞足蹈。或穿铠甲兽服,或戴百兽面具,以祈求吉祥幸福,讴歌开天辟地的英雄为主题,表现人类繁衍、狩猎捕鱼、战争拼搏、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铠甲裹身、舞风猎猎,音乐铿锵,他们将自己亢奋的生命气息和对生活炽热的爱,融进了歌舞之中。渐渐地,形成了他们独树一帜的娱乐品牌—《下里巴人》。

那年那月,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歌舞会演。天下各路英雄争先前来献艺。首演的第一曲便轰动全场近万观众,名叫《下里巴人》,因为它讴歌百姓生活,当然激起大众共鸣!接下来的音乐表演就不“大众”了,捧场的就剩下几百人;再后来的表演就高雅了,只适合达官贵人欣赏,观众只有几十人;而最后的表演越发幽深,仅有区区几人称道。那第一曲表演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巴人!

巴人前歌后舞

巴人歌舞就这样从日常生活中走进了战争,又从战争中走进了宫廷。汉高祖刘邦将这个具有浓烈生命气息的歌舞,经过提炼充实后带进了他的生活之中,赐名《巴渝舞》,乃至延续他身后的一代又一代。

今日,《巴渝舞》最正宗的传人是巴人的后裔土家族,他们至今还演唱着闪烁着祖先艺术智慧的“摆手舞”……

3000年过去了,“下里巴人”这个凝聚着巴人文明的精神辞藻沿袭下来,成为了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讴歌人民的人文符号。

巴人的神话

古代巴人热爱生活,经历丰富又富于幻想,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创生了独特的脍炙人口的神话。其中有起源神话、英雄神话、神女神话和巫医神话。尤其以“巫山神女”传说影响最大,最负盛名。

神女传说讲的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厌倦了天宫的生活想下凡去人间玩。她来到巫山,看见那儿的百姓惨遭水灾人祸非常同情,就尽力帮助,使他们转危为安。美丽的瑶姬爱上了楚襄王,后同他幽会。楚襄王与她一见钟情,从此朝思暮想,愿同她结为百年之好。然而,仙凡阻隔不能遂愿。为了安慰那一片痴情,瑶姬在梦中与楚襄王结合后,赠给他一个玉佩即含泪而别。可是楚襄王情丝难断,想踏遍巫山再寻佳人,神女不忍看他那副悲情,于是再现法相,告诉楚襄王前缘已逝,勉励他收拾心情,为了百姓生计专心社稷大业。

古代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近现代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电影,“巫山神女”都成了一代代艺术家歌颂爱情,歌颂真善美永不枯竭的主题。这些美丽传说形成于巫巴山地,传诵于巴蜀、荆楚,广布于华夏大地,成为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吟唱讴歌的完美偶像。

古籍里的巫山神女

巴人传说中的神女,与封建时代的烈女贞妇有着全然不同的情怀。她们对男性的情感热情奔放而质朴坦诚,颠覆了那些以男性为中心人物的英雄神话,既是华夏女儿的千古绝唱,也是巴渝美女引以为荣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