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程颐与点易洞

中国人都知道,《周易》是中华民族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业的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一部占测算命的古书。从古至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宋代的程颐就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程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逝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后人十分景仰他,称他为伊川先生。他还有个哥哥名叫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兄弟二人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世人所熟知的“程门立雪”和“如坐春风”这两则佳话,就是二人教学风格的精妙体现。

程颢、程颐两兄弟年少时,父亲程珦任朝廷大理寺丞,在南安(今江西大余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赓即将两个儿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程颢

程颐

程颐是一位早熟的道学先生,18岁时就以布衣身份上书仁宗皇宗。他虽怀有雄心大志,但上书却未达于仁宗。24岁时,他在太学读书,撰成一篇名为《颜子所好何学论》的命题作文,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成名。

与此同时,程颐在太学读书的同学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学生遍及了全国各地。“程门立雪”的成语,就是那些前来求学的学子敬重他,而留下的感人故事。

程颐在君主面前,无奴颜媚骨,敢于直面针砭,竭力倡导儒家的“圣王之道”,以“帝王之师”为己任本色,于是崇拜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政见不同的朝臣对他的不满。

宋绍圣四年(1097年)十一月,程颐从崇政殿说书(帝师)被贬谪为涪州编管。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从洛阳来到了涪陵。第二年,他在弟子谯定的帮助下,开始在普净禅院讲学。禅院附近有一个石洞,背岩面江,系石砂岩上人工凿成的石洞,高4米,深2.2米,宽3.8米。据说他在这座石洞中点《易》立说,历时6载。这就是“点易洞”了。

涪陵北山点易洞

点易洞的位置在涪陵城长江北岸的北山坪下,白鹤梁的对面。据说空暇之余,程颐便在洞内点注《易经》,并在此完成了重要的学术著作《周易程氏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

据传,当时黄庭坚也在涪陵,常与程颐相会于北山,并为其讲学处题写“钩深堂”三字。此题款如今尚在,清晰可见。园内还有朱熹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虽难辨其真伪,但从此以后,点易洞却出了名,随着一些斋、楼的兴建,往来瞻仰的名流学者也越来越多。

书法大家黄庭坚

点易洞的洞门额上镌刻着“点易洞”三个楷书大字,并有对联一副。中心景点为一座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

洞壁上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

点易洞是长江流域的文化胜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