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敦颐合川说莲

周敦颐是什么人?他就是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是北宋五子之一,世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两兄弟就是他来合州前的学生。

理学大家周敦颐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皇帝钦点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今重庆合川,相当于副县长)。在他执政的五年中,对民事、政令、法律、监察管理严明。他的正义廉洁、不媚权贵、明断狱案的口碑在朝野广为传诵,而流传得最广的是下面这个故事——

那是六月里的一个晴朗天,周敦颐的一位同窗好友远道而来看望他。为了增添点气氛,周敦颐特别邀请了当地的大富绅张宗范作陪。这大富绅可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土老财,他既懂得周济穷人,还略晓诗文。

周敦颐这位同窗好友因不满朝廷腐败,刚弃官离职,打算这次顺道来看望老朋友之后,便回乡安享天伦之乐。

三个人有说有笑一席美餐之后,张宗范便带着二人来到合川城外嘉陵江东岸名叫学士山的坡谷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姹紫嫣红、鲜艳动人的牡丹花。

周敦颐的合川养心亭

张宗范踌躇满志地边走边感叹道:“诸君,这牡丹可真是大饱眼福啊!”

周敦颐笑而问道:“宗范,你对牡丹可是情有独钟啊?”

张宗范不假思索地答道:“这还需问?你看它,说色有色,说态有态。天香国色,雍容华贵。自李唐以来,天子群臣、达官贵人,谁个不爱?”

“确实它美,像是当下的权贵之人,大红大紫,灯红酒绿……”周敦颐接着向同窗问道,“贤弟,你感觉如何?”

那同窗好友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牡丹之红,让我看见百姓的血泪,这牡丹之绿让我看见百姓的愁容……”

周敦颐一针见血道:“我看你倒是同陶渊明一样偏爱菊花吧?想过一番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菊花一样过一种优雅高洁、恬然自得的生活正是本人的心愿。通判大人,倒是说说你的想法啊!”同窗好友说道。

“对,听听周大人的高见!”张宗范附和道。

两位先生都想在周敦颐身上得到支持。周敦颐却没有即刻回答。三人来到一户农家的荷塘边。周敦颐指着那田田翠盖上的莲花说:“我就喜欢莲花,她生在淤泥之中而不受污染,处于美景之地而不妖艳。通达正直,心无旁骛。幽香还能传递很远。我想,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确实很糟糕,但要躲避它,寻找一个洁身自好的环境这是消极的。我们应当勇于面对这个世界,却永葆自己的赤子之心。富足显达了要懂得远播仁爱。这就是我平生爱莲的原因……”

一席话,让他的同窗及张宗范茅塞顿开,二人皆点头称好。

之后,他们来到学士山山顶。极目远望,山下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爽目。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虽然合川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至今没有一所全州学府。周敦颐于是问张宗范:“这地是谁的地盘?”

张宗范笑道:“本人的私家花园。”

周敦颐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张宗范也是个爽快人,当即便答应支持他的想法——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办合州学府。

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于是合川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从此合州学府名声大振……

周敦颐的一席话让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

那位同窗也深受感动,后来也出道来校教学,直至终老。

一生怀揣对莲敬慕之心的周敦颐,于公元1071年来星子县出任南康府衙(今江西赣州南康)知军,并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常常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而今家喻户晓的散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辞官归隐庐山去世后,张宗范请来能工巧匠,在合川学士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以纪念他。明成化年间,合州知州唐珣在旧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内墙壁上彩绘周敦颐画像,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员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颐像,香火十分兴旺。民国初年,当地乡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个大岩洞,洞内滴水叮咚,人们称之为“甘泉灵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为合川八景之一。

江西星子县爱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