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让听者更有代入感
有时许多朋友会说不知道在讲话中说些什么。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知识,每个人都不同,只是想不出来该分享什么。在这里,我想给出一些“药引子”,把这些素材带出来,让自己的素材源源不断!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素材库。黄执中说:上台会紧张,是表层问题;而如何让自己对一件事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才是深层问题。很多减轻紧张的方法只是在缓解生理上的紧张,而不是在解决心理上的紧张。表达的欲望可以解决心理上的紧张!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表达的欲望呢?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学习怎么去挖掘素材。
其实,讲话和写作一样,往往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和记录,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同时把这些素材记录下来,这样讲话的时候才可以有话可讲。
第一,写作主题和故事的积累。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此来解决我们当众说什么的问题。
· 在生活经历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我们准备演说的素材,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细心去观察和思考。遇到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去挖掘一些事情背后的东西。
这些素材可以是自己的故事,身边朋友的故事,亲戚邻居的故事。同时,我们也需要拓展自己的生活,融入不同的圈子里,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去交流、交朋友,去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体验的过程中积累演说经验。
· 在主动探索中寻找素材。
在确定你需要讲什么后,根据关键词去不断搜集和学习跟你主题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通过观看热门的电视、电影寻找灵感,热门电影中的一些故事和素材大家比较熟悉,如果你能引用,就容易引起共鸣。多读优秀的作品启发自己的灵感,通过学习别人的案例来拓展自己的素材。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抄袭。热点之所以称之为热点,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关注,从最新的热点入手,可以极大地吸引读者注意。
· 及时对自身生活进行总结。
准备一个记事本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我们每天都会冒出许许多多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进行记录,很快就会因为很多琐事,把它们给忘记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手机的App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定期地做好整理和归类,这样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才能有话可说。
第二,内容积累与演说素材之间的转化。
当然在讲话过程中,只有好的素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怎样将好的素材运用到演说过程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解决真正的表达难题。
· 状态的转变。
状态的转变是指从 A到B,从以前是那样到现在是这样。譬如:“我以前是个胖子,现在我是一个帅哥”;“我以前是个害怕上台的人,现在我热爱讲台”……
状态转变中最常见的句子是:“我曾经……”写出你的“我曾经”,你会发觉有很多值得去分享。
“那么现在你怎么样了呢?”这一定是听众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回答完这个问题,你的演说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 态度的转变。
态度的转变是指原本深信 A,直到遇到某事,才发现原来非 A。譬如:“我之前认为通宵营业是到处都有的,但是当我到北京出差的时候,发现北京通宵营业的店铺很少”。
状态转变最常见的句子是:“让我难以置信的事情是……”写出你的“让我难以置信的事情”,你会发觉有很多事值得去分享。很有意思的是,态度的转变是转变的那一刻有感觉,转变过后便习以为常,所以这个最好常写。譬如:“银行之间竟然也需要互相兑换零钱,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北京很少有通宵营业的店,让我难以置信”……
态度的转变往往包含着一种对于常规的打破,发现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突出先后区别并找到区别原因,才能使态度类转变的演说变得更加有意义。
· 认知的转变。
认知的转变是指知道了新的东西。可以说,只要我们在读书、看视频、听音乐……我们就不会没有素材!
认知的转变最常见的句子是:“我学到了……”和“我正在学……”譬如:“我学到了怎么样让我的素材源源不断”……“我正在学……”是正在进行时,我们常说教就是最好的学,把正在学的都分享出来吧!譬如:“我正在学如何讲故事和积极心理学”……
技巧与经验,最突出的就是:你做过的他人未必做过,或者即使做过,你又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或看法,这些都是观众所想听的。
技巧与经验最常见的句子就是:“我懂得……”和“我去过……”“我懂得……”在你的工作领域或生活领域,你懂得肯定很多,都是值得分享的,譬如:“我懂得……项目管理、演说、编程”……“我去过……”去过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素材,为什么特别?花费?准备……自己的家乡也是可以分享的,当然还是要站在听众角度出发。譬如:“我去过青岛、甘肃、云南”……
第三,如何运用素材,让听众更有代入感。
我们已经搜集好了生活内容,并将内容与素材之间进行了转化,下一步就是怎样将这些转换好的素材应用到演说中。
演说是演说者面对听众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倘若听众与演说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太大,就会削弱演讲的现场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演说者往往善于巧用事例来亲近听众。具体的事例,会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语言亲和力和心理认同感,有助于演说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我认识温州人,就是从一个在巴黎长大的温州女子开始的。若干年前,她自己来找我,因为读了我写的《妞妞》,很喜欢,想跟我聊聊。
我见了她,有三个惊奇,第一惊奇她的漂亮,真是美女;第二惊奇她的见识,跟我谈《妞妞》,谈别的事,都非常到位;第三惊奇她的富有,当然没有你们富有,但比我富有得多,一个年轻女子,都是自己挣的。
现在,她是我们一家人的好朋友,我太太把她封为我的“干老婆”,我说你真狡猾,一开始就定性为“干”,没有发展前途了。不过,虽然是“干”,好歹是“老婆”,所以我和你们温州人还有点亲戚关系呢。
这是著名学者周国平在上海温州商会发表题为《哲学的世界与企业家的世界》的演说开场白中的一段话。演说者并未开讲就进入正题,而是从对温州人的感受说起,在称赞了温州人的特点之后,他特意谈起了自己认识一个温州女子的过程和对该女子的印象,从而说明了自己与温州人之间的“亲戚关系”,十分幽默而又风趣。
运用这样一个有生活气息的事例,看似不关正题,实则并非多余。因为它一下子就拉近了听众与演说者的距离,为接下去演说者“言归正传”的讲座,做好了心理准备和情感铺垫。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将素材转化为对于演说有用的信息,并在讲话过程中积极应用,才能使得素材真正有用途,让听者跟着你的思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