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指标越多,管理成本越高

目标(指标)到底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

指标是应该全面一些,还是应该突出重点?

如果太少,会不会有所遗漏呢?

实践恰恰相反。

绩效指标到底应该设计几个?且先看两个案例。

某大型国有企业,在学习了德鲁克关于企业目标的八个论述后,制定了八大类四十多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类指标、创新指标、人力资源指标、财务资源指标、生产力指标、设备贡献指标、利润类指标、社会责任类指标),数据收集涉及十几个部门,每年绩效考核一次,前前后后忙活一个多月。但年度绩效考核往往滞后,老板想把绩效从年度提到月度,但一年一次都快累死人,如果变成月度,企业岂不是要崩溃?

某民营企业学习了平衡计分卡理念,感觉系统平衡的思路非常好,遂在公司全面导入平衡计分卡,从公司到部门到岗位到员工,但困惑随之产生。平衡计分卡有四大类绩效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营管理指标、学习成长指标,每个部门绩效指标平均有十四五个,如果再分解到岗位,每个月考核指标多达上百个,这样操作岂不要累死人?

形而上、大而全的绩效管理思路,让很多企业走上“不归路”。绩效指标过多,会带来四大管理问题:指标多管理失去重心;数据收集难成本过高;无法引导员工行为;管理成为经营的累赘。

指标多管理失去重心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长大后,发现要出人头地,“一招鲜吃遍天”。绩效指标过多,覆盖面过全,什么都想要,结果是什么都要不到。在绩效增长模式课程上,我经常会分享一家考核叉车司机公司的案例,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制度要求、人际关系、操作过程、绩效成果等方面,该公司对叉车司机的考核指标居然多达18个。问及为何设置这么多指标,该公司管理层回复我“这些都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是大家一条一条提建议讨论出来的”。原来如此,这就好比七大姑八大姨讨论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的说“身体瘦了,要多吃点肉”,有的说“要多补钙”,有的说“这个阶段孩子最容易缺锌,要补锌”,有的说“要补充维生素”,又有的说“要多补充铁元素”,如果每条建议都采纳,那么要给孩子开一个专门药店才行。医生是绝不会这么做的,在全面检查了孩子的身体后,医生可能只说一句话:“身体素质偏弱,回去多锻炼。”企业指标过多,就好比给孩子提建议,指标越多管理越失去重心,其核心是不知道要抓哪个重点,其本质是对企业缺乏深入理解和分析,其根源是未找到管理规律,其表现是不知道开什么药方。

数据收集成本过高

指标越多,需要收集的数据也会越多。关于指标的数据收集,有三个问题。一是无法量化的指标要有量化的评估流程。比如考核策划“文案质量”,要么采取满意度考核,要么对文案质量进行可量化定义,无论怎么做,这都需要一个建构模型收集数据的过程。二是对复合型指标要明确指标定义。比如,如何清晰明确“产品一次合格率”的定义,什么是一次合格率,如果某个产品要经过四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合格率是95%,第二道工序是93%,第三道工序是90%,第四道工序是85%,请问一次合格率是多少?有人不假思索就会说是85%。这不一定,要看该指标如何界定?如果每道工序的合格率也是一次合格率,那么最终结果是85%,如果不是,那这个数字就无从算起。三是要明确指标的收集与审核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问过很多管理层,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答案都难以让人信服。除非是机器自动统计,一旦人为干预,就很难保证数据的精准性。由于这三个原因,指标越多,指标越复杂,数据收集成本越高。比如公司考核10个部门,每个月一次,每个部门20个指标,其数据收集会达到20×12×10=2400个数据,再加上审核、汇总两道工序,数据收集复查达到7200次。对于很多数据靠手工统计的企业来说,这真是一场噩梦。

无法引导员工行为

指标过多、过于复杂,将会无法引导员工行为。原因有三个。一是指标过多,员工关注点过多,会造成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叫好比马戏团里面的小丑玩球,如果给他三个球,他会玩很长时间,如果给他五个球,他也会玩一段时间,但如果给他十个球,他可能就玩不了多长时间,一旦超过时间,球肯定会一个一个掉在地上。为什么呢?因为聚焦注意力太难了。绩效指标越多,对员工的平衡能力要求越高,这是一个复合能力要求。二是指标越多,越容易钻空子。有一家企业考核一个部门25个指标,最小的指标只有2%的权重,问及部门经理如何应对?该经理告诉我,反正“虱子多了不痒”,考核那么多也无所谓,大不了几个指标不要了,反正也扣不了几个百分点。三是数据造假也难查出了,为什么呢?因为成本太高。

管理成为经营的累赘

如何衡量管理有效性?要看其是否促进企业经营,带来更有效率的绩效产出。如果指标过多,过于复杂,绩效管理成本过高,当管理成本超过管理收益时,管理就会变成经营的累赘。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要落地绩效管理,但要防止过度管理,更要当心照搬照抄先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基础不扎实,数据不健全,管理很粗放的时代,你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维,但是如果简单的套用,就好比你是一个5岁的孩子,现在让你去学习一个20岁成年人,其结局不言自明。先进工具和方法是好,但一定要适用于自己,匹配才是最关键的。

目标的“1、3、5、7”法则

我自己在长期辅导企业绩效过程中,摸索出一套“1、3、5、7”法则。所谓1,即一个目标。工作最好的目标就是1个,心无旁骛。在短期工作范围内,一次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这就很了不起。比如2020年2月10日上午9∶00~12∶00,三个小时写一篇1500字的关于目标制定的文章,那么这个目标就是要高度聚焦,就是把这1500字写好,能够一气呵成,写得有质量、有水平。

3即3个目标,原则上来说,班组管理、小团队管理,目标尽量不超过3个。为什么是3呢?3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三足鼎立”“三家分晋”“三人行必有我师”,讲话重点讲三点,三角形架构最稳定。月度考核目标,尽量也不要超过3个。实际上,能在一个月把三件事、三项工作干好,也很不错了。

5即5个目标,对部门的考核,月度管理,目标最好不超过5个。我也把它叫一只手法则,最重要的目标不超过一只手能数得过来。这叫好比小丑玩球,一个可以一直玩,3~5个可以玩很长时间,但如果是8个、10个,玩不了一会就玩不下去了。实际上,目标数量越多,对综合平衡能力要求越强。

7即7个目标,对公司的考核,年度管理,目标最好控制在7个以内。按照人的思维规律,一个能叫上名的品牌产品,往往在7个左右;一个工作内容,7个要点就是上线了。公司年度工作布置,重要工作也要控制。否则数量越多,个个是重点,那么个个也就都不是重点了。